真心劝你:停止喂养你的坏情绪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30 18:22 1

摘要:的确,当一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坏情绪所引导时,那他所有的精力都会被无故消耗。

文 | 有书见清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热门问题:

“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

“因为他每天都在用99%的精力,喂养1%的坏情绪。”

的确,当一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坏情绪所引导时,那他所有的精力都会被无故消耗。

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亚伦贝克认为:

“情绪困扰的本质,是为负面思维发放了‘认知签证’,任由其占据心智。”

不得不说,当我们把心理能量源源不断注入焦虑、猜忌、懊悔这些情绪黑洞时,自然会觉得人生如同负重登山。

成年人的自我觉醒,从停止喂养坏情绪开始。

情绪的毒,大都是自己种下的

反刍心理学上,曾有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人员先是找来两组实验者,并要求他们回忆痛苦。

A组成员被要求反复复述细节,而B组成员仅用客观陈述。

一周后,实验发现A组成员的情绪痛苦值比B组成员高出47%。

这是由于,当A组成员在不断复述细节时,实际上就是进行“情绪编排记忆”,每多重复一次,记忆神经网络就多一层情绪染色。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A组成员”?

一次会议上说错话,睡前便辗转反侧复盘每一帧的尴尬;

朋友无心的一句调侃,反复揣测到失眠;

被领导批评后,越想越气,甚至迁怒亲近的人。

但其实,那些看似汹涌的负面情绪,大多源于我们无意识的“喂养”——过度反刍、无限放大、持续纠缠。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分享过来访者西西一次爽约的故事。

原来,仅仅只是因为西西那天早上睡过头了。

当西西醒来,发现比平常晚了五分钟后,瞬间心急如焚。

紧接着,她一边下床收拾,一边焦急:

时间少了五分钟,等会万一遇到堵车怎么办?

那肯定就迟到了,咨询师会不会不高兴?

会不会觉得我不尊重她?

不愿意给我咨询了怎么办?

就这样想着,西西更加焦虑,不仅搞错洗面奶,也弄砸了头发,耽误不少时间后,出门发现真的堵车了,于是就干脆自暴自弃,直接爽约。

明明闹钟迟响五分钟,多数人揉揉眼睛就能化解的小插曲,对西西而言却是天塌了。

这就像心理学中的认知发酵理论:

当人反复回忆负面事件时,大脑会启动记忆再巩固机制,让我们每次的回忆都不再是读取存档,而是用当前的情绪重新编排记忆。

西西在等待的时间里,经过不断设想,将臆想用情绪渲染,最终完成一场情绪的自我投毒。

有时候,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非真实。

情绪本是流动的溪水,是我们的执念将它砌成困住自己的思维堤坝。

一个人,若总对过去的事纠结,只会加速消耗当下的精力,让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占据更多心理空间, 进而严重影响对未来的各种判断。

减少在意,给情绪排毒

企业家张朝阳,曾在一次采访中,被主持人问道:

“对于稳定情绪有什么看法?”

他表示:

“把情绪当假的就好,不要去在意,你越在意,情绪演变得越厉害。”

的确如此,情绪的消长,本质上是一场注意力的争夺战。

当一个人持续为虚构情节注入注意力,用99%的精力应对1%可能发生的危机时,就是一个画地为牢的过程。

网友@林悦在知乎上坦言:曾被情绪严重困扰过。

林悦本是一名普通的市场专员,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将某组数据的小数点标错了,本只是一场小小的失误,领导也仅仅提醒了一句“下次注意”。

但她却在随后一周,脑海中反复重播同事交头接耳的画面,认定他们在嘲笑自己,还认为上司之所以只对自己简单叮嘱,是对自己失望了。

直到某天,她发现办公桌上枯萎的绿萝,这盆植物是因为她这周过度浇水而烂根。

那一刻,她才顿悟:对失误的反复审视,就像给植物过量浇水,只会加速它的死亡。

神经科学曾做过这样一项研究表明:人对虚构威胁的情绪反应强度,比真实事件高出17%-23%。

这是由于大脑前额叶皮层在加工假设性场景时,会调用更多记忆与想象资源,形成“认知过载”。

这种“认知过载”会使大脑无法区分真实威胁与虚构危机。

因此当我们总在纠结“万一……怎么办”时,大脑会误以为在解决问题,刺激它不断释放压力激素,让人陷入“战或逃”的应激模式,反而失去冷静判断力。

有句话说:

“痛苦是客观存在,但持续的痛苦往往是主观选择。”

情绪本身并不是不可控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放下对它的执着。

当你意识到情绪只是暂时的,不再过度在意它时,它就会逐渐失去力量。

简而言之,给情绪最好的回应,就是减少在意,让大脑将能量转而做更有意义的事。

真正的高手,从不喂养坏情绪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会产生6000余个念头,其中80%的消极想法都是自我重复的心理噪音。

它们就如同藤蔓一般,给他个攀附的支点,便会肆意疯长。

但即使杂草长势再凶猛,只要不浇水,迟早会枯萎。

停止喂养情绪,并不是要和生活做对抗,而是学会将注意力从反复咀嚼的念头中抽离,转而投入具体行动。

(1)构建情绪隔离墙。

演员陈数,曾在拍摄《和平饭店》期间,遭遇数月网络争议。

那时的她做了个看似“冷漠”的决定:关闭社交账号三个月。

起初,大家深感不解,直到看到她杀青后的采访,才恍然大悟。

她说:

“只有隔绝外界情绪,才能听见角色的心跳。”

的确,当外界噪音超过承受阈值,或许按下静音键才是对自己的尊重。

生活中,很多人总误以为关注越多信息才会越安全,殊不知,往往不加筛选的信息过载更会导致情绪危机。

构建起自己的情绪隔离墙,减少浏览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新闻,避免与那些总是抱怨的人过多接触。

减少负能量源头,有选择地接受信息,保护自己的情绪健康。

(2)提高正念觉察力。

谷歌的工程师有一个特别习惯:

每次接水时,都会盯着水杯默念“此刻需要什么情绪”。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让团队的工作效率提高35%。

这是由于,当人主动专注于肢体动作时,理性中枢会抑制情绪中枢的过度活跃。

有些人之所以会不断受情绪影响,正是因为对负面情绪过渡关注,让情绪中枢持续活跃。

一行禅师曾说:

“正念是通往解脱的道路。”

通过提高正念觉察力,一个人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当下的情绪状态。

比如,当你感到焦虑时,可以尝试深呼吸,专注于当下的呼吸节奏;

当你心神不宁时,你可以试着在心里默数,专注每个数字的默念。

不被焦虑的情绪牵着走,在正念觉察中更好地掌控生活。

(3)驯服思维定势犬。

很多人常常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形成某种思维定势,比如“我总是做不好这件事”或“我永远无法成功”。

这些念头如同被错误训练的导盲犬,总把主人带向心理阴沟。

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势也会让人在面对新挑战时,自动产生负面情绪。

驯服思维定势犬,意味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具体可以这样多训练自己:

把“我永远做不好”改成“这次比上次进步了5%”;

当想说“全完了”时,摸一下随身物品(如戒指)提醒:“这是事实还是想象?”

每周记录3件“意外之喜”,打破大脑的消极预判机制。

就像驯犬师用哨声建立规则,我们也能用新语言重塑思维路径。

听过这样一句话:

“内耗的人活在过去,焦虑的人活在未来,平静的人活在当下。”

那些深夜反刍的懊悔,不过是用今天的能量为昨日买单;

反复推演的焦虑,实则是用此刻的心力预付未来的账单。

当一个人不再沉溺于过去,也不忧虑未来,就能直面当下的真实。

点个,愿我们都能停止喂养情绪,轻装上阵,积极拥抱每一天。

来源:有书共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