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4月29日(当地时间),美国国家科学院正式公布了新一批当选院士名单,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成功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次共有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入选,以表彰他们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和持续成就。
在2025年4月29日(当地时间),美国国家科学院正式公布了新一批当选院士名单,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成功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次共有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入选,以表彰他们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和持续成就。
现年94岁的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她因在1972年发现青蒿素可有效治疗疟疾,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ref:5,7]。她的研究成果已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在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了66%,5岁以下儿童患疟疾死亡率下降71%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是美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之一,其院士是美国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据统计,该学院约有500名现任和已故院士曾获得诺贝尔奖。目前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662名院士和556名外籍院士 。在屠呦呦之前,已有袁隆平、张启发等11位中国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组织之一,始终代表着全球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和卓越成就。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选为其国际院士时,这不仅是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中国科学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认可。通过对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历史、遴选制度、国际地位以及与中国科学院的比较,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殊荣的分量和意义。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3月3日,正值美国内战期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签署法案正式创立。这一时期的成立背景颇具历史意义,展示了即使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美国仍然重视科学发展的远见卓识。科学院最初由50名创始会员组成,他们大多来自所谓的"科学拉扎罗尼"(Scientific Lazzaroni),这是一个活跃于19世纪中期马萨诸塞州剑桥地区的非正式科学家网络。
科学院的成立目的是为美国政府提供独立、客观的科学建议。根据《国家科学院法案》,科学院在"任何政府部门要求时,应对科学或艺术的任何主题进行调查、检验、实验和报告"。这一使命奠定了科学院作为国家科学顾问机构的基础。
尽管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由国会法案设立并获得联邦特许的机构,但它实质上是一个私立、非政府的组织。这种独特的定位使其能够保持独立性,在为国家提供科学建议的同时,不受政府直接控制,维护科学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断扩展其服务范围。1916年,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要求下,科学院成立了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以动员更广泛的科学和技术界人士参与科学院的咨询工作。一战结束后,威尔逊总统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科学院在和平时期继续发挥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作用。此后,艾森豪威尔总统(1956年)和布什总统(1993年)的行政命令进一步确认了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重要性,并扩大了其职责范围。
在国家科学院的授权下,美国国家工程院于1964年成立,医学研究所于1970年成立(后于2015年更名为国家医学院)。这些机构与国家科学院一起,现在作为"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共同运作,为国家提供全面的科学、工程和医学领域的专业建议。
美国国家科学院由一个17人组成的理事会(Council)管理,包括5名官员和12名从院士中选出的理事。这5名官员包括院长、副院长、本土秘书、国际秘书和财务主管。目前,马尔西亚·麦克纳特(Marcia McNutt)担任科学院院长,任期至2026年6月30日。
科学院的成员按学科领域划分为六大类别(Class):
物理与数学科学(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
工程与应用科学(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生物医学科学(Biomedical Sciences)
行为与社会科学(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应用生物、农业和环境科学(Applied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这六大类别下还细分为多个学科部门(Section),确保科学院能够涵盖所有主要的科学研究领域。每个类别和部门都有自己的领导结构,负责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活动和院士选举工作。
科学院的日常运作由执行官及其团队负责管理。目前,肯·富尔顿(Ken Fulton)担任科学院执行官,负责协调科学院的各项行政事务。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治理文件包括1864年1月颁布的《宪章》和《细则》,这些文件规定了科学院的结构、治理以及基本功能和程序。多年来,这些文件经过多次修订,以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变化。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资格被认为是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象征着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和持续成就。科学院院士的选举过程严格而复杂,确保只有真正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才能获此殊荣。
院士选举的基本原则是同行评议。只有现有院士才能提名新的候选人,且没有申请程序。提名过程始于现有院士提交正式提名,随后经过全面的评审程序。提名材料必须详细说明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并且最多只能列出候选人12篇最重要的科学论文。这一限制旨在使评估更加注重候选人工作的质量而非数量。
提名经过部门和类别级别的评审后,最终由科学院理事会审核,并在每年4月的年会上进行最终投票。为了保持院士队伍的精英性,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最多只选举120名美国院士和30名国际院士(非美国公民)。
科学院院士选举的关键标准是"杰出且持续的原创性研究成就"。这一标准确保了科学院院士代表着各自领域的领先水平。评选过程高度重视候选人的原创性贡献,而不过分强调学历、职称等形式要素。正是这种注重实质贡献的评价体系,使得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能够获得国际认可。
截至2025年4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662名正式院士和556名国际院士。院士队伍涵盖了各个科学领域的顶尖研究者,包括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据统计,约有200名现任和已故院士曾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比例在全球学术机构中名列前茅。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看,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构成反映了科学界的某些历史性不平衡。虽然近年来女性和少数族裔院士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整体上仍存在性别和种族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为了促进多样性,科学院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提名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杰出科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多来自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161位),剑桥大学(121位)和麻省理工学院也有大量院士。这反映了顶尖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约有30%是在美国以外出生的科学家,这体现了美国科学界的国际开放性和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这种开放的学术环境为科学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美国国家科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对科学发展和公共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其主要贡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科学院作为国家政策顾问机构,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关键的科学和技术建议。通过国家研究委员会,科学院每年发布约200份报告和政策建议,涉及科学、技术、医学和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这些报告通常代表着相关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意见,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科学院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创刊于1915年的PNAS发表了无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各个领域的科学进步。2020年,PNAS增加了一本开放获取的姊妹期刊PNAS Nexus,进一步扩大了科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第三,科学院通过颁发各种奖项和荣誉,表彰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激励科学创新和突破。例如,亚历山大·阿加西奖章(Alexander Agassiz Medal)、阿克托夫斯基奖章(Arctowski Medal)等奖项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最高荣誉。
第四,科学院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通过各种教育项目、公开讲座和科普活动,科学院努力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
最后,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美国国家科学院与世界各国的科学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促进全球科学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能源安全等。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全球科学界享有崇高地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学组织之一。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会员的杰出成就、研究的原创性以及对科学政策的影响力。
与其他国家的科学院相比,美国国家科学院有其独特之处。与中国科学院相比,两者在组织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不仅是学术荣誉机构,更直接管理着大量研究所和大学,拥有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相比之下,美国国家科学院主要作为荣誉性和咨询性机构,其成员仍在各自的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工作。
在院士选拔方面,美国国家科学院强调"自下而上"的同行评议机制,评判标准主要集中在科学创新和原创性贡献上。屠呦呦的案例恰好反映了这一差异。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在国际科学界获得了包括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内的多项重要荣誉,但长期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相比之下,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25年将她选为外籍院士,表彰她在抗疟药物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科研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中国已跃居世界前列。然而,在获得诺贝尔奖等国际顶级科学奖项的数量上,中国与美国仍有显著差距。截至目前,中国只有一位本土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科学类诺贝尔奖,而美国则有300多位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
尽管如此,科学不是零和游戏。美国国家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种关系反映了全球科学发展的复杂性。两国科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推动全球科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国家科学院作为全球顶尖的科学机构,通过其严格的院士选举制度、权威的政策建议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推动科学进步和服务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屠呦呦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不仅是对她个人科学成就的肯定,也反映了科学评价的国际标准与本土体系间的差异。
在全球科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美国国家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不同科学体系的特点和优势提供了重要视角。尽管面临各种挑战,美国国家科学院凭借其长期积累的科学声誉和制度优势,有望继续在21世纪发挥科学领导力,推动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和全球科学进步。
通过对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卓越的科学机构,更看到了一种尊重原创、鼓励创新的科学文化。这种文化为真正有科学贡献的科学家提供认可和支持,无论其来自何方,拥有何种背景。正是这种以贡献为本的评价标准,使美国国家科学院赢得了全球科学界的尊敬,也使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能够获得应有的国际认可。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