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政部最新数据揭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降至181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5.9万对,这已是自2013年以来连续第10年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离婚登记数上升至63万对,结婚与离婚的比例接近3:1。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适婚人口的减少及性别比例失衡——
民政部最新数据揭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降至181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5.9万对,这已是自2013年以来连续第10年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离婚登记数上升至63万对,结婚与离婚的比例接近3:1。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适婚人口的减少及性别比例失衡——20-39岁年龄段的人口比十年前少了6400万,而男性比女性多出1752万,导致婚姻市场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在城市中,一线城市的平均初婚年龄已超过30岁;而在农村,“光棍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婚姻逐渐从人生的必然选择变成了奢侈品。
这种婚姻寒潮的本质在于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所作出的选择。购房首付需要耗费双方家庭多年的积蓄,职场上的长时间工作制度(996)几乎挤占了恋爱的所有时间,养育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的成本高达62.7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6.9倍,这一切都使得婚姻不再是一种浪漫的选择,而是充满现实考量的结果。短视频平台上关于“恐婚”话题的播放量超过了500亿次,许多年轻人调侃说“脱贫比脱单更重要”,这种集体焦虑体现了他们对“结不起、养不起、离不起”的深切担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社会评价体系的变化。老一辈视婚姻为人生圆满的标准,而年轻一代则更加追求“高质量单身”。数据显示,2023年30-49岁未婚女性的比例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10倍,单身成人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了2000亿元,是电影票房市场的4倍。这种变化并不是道德沦丧的表现,而是经济独立后个体意识觉醒的结果。当女性无需通过婚姻获得地位,男性也不再被“养家糊口”的标签束缚时,婚姻便回归到了情感的本质。正如有人在网上评论道:“不是不想结婚,是不想过那种充满琐碎争吵的生活。”
然而,结婚率的急剧下降带来了连锁反应,包括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以及消费市场的萎缩等问题,这些已经超出了个人选择的范畴,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挑战。专家认为,仅仅放宽婚姻登记政策无法改变现状,真正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改革措施,比如降低房价收入比、完善育儿补贴机制以及消除职场性别歧视等,让年轻人看到结婚和育儿的希望。
结婚率的新低反映了时代转型期的痛苦。它提醒我们,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如果其红利未能惠及每一个个体,当“诗和远方”的梦想败给“房贷和奶粉钱”的现实,任何美好的婚恋理想都会被击碎。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年轻人自私,而应该思考如何创建一个能够使婚姻回归情感本质的社会环境。如果你觉得婚姻不再是必须的选择,你会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