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卫星俯瞰盐城海滨,亚洲最大的海岸湿地呈扇形匍匐伸展,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波涛。“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多次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殷切嘱托,化为盐城推动湿地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守护候鸟迁飞通道,打造
从卫星俯瞰盐城海滨,亚洲最大的海岸湿地呈扇形匍匐伸展,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波涛。“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多次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殷切嘱托,化为盐城推动湿地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守护候鸟迁飞通道,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退修并举,既还湿于鸟亦还湖于民;修复“绿色沙漠”,黄海岸边治理互花米草有妙方……胸怀“国之大者”,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动湿地保护与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盐城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径。
沙洲如画,鸟浪如潮
万物共生,诗意栖居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国际湿地城市
“湿”意盐城
正成为向世界展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
天气渐寒,东台条子泥湿地愈发热闹起来,滩面上、水塘里“挤”满了针尾鸭、绿头鸭、白腰杓鹬等大批候鸟。大潮涌来,滩上觅食的鸟儿纷纷避潮飞散,来到“720高地”落脚。
2020年,东台沿海经济区从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投入百万元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并实行封闭管理,建成国内首个高潮位候鸟停歇地。这个项目被誉为湿地修复的“中国样本”,获得了国际认可。
“720高地”一经建成就吸引数以万计的鸟类停歇,今年记录到的水鸟总数达18.85万只,创了新高。“这些候鸟迁徙大军中,不乏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等极危、濒危明星物种,其中小青脚鹬达1630只,再次突破以往纪录。”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博士杨洪燕说。
“720高地”的成功,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近年来,东台沿海经济区不断复制“720”成功经验,已经为各种生物打造更多适合生存的多个栖息地。
日前,东台市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省级验收。该项目占地1.9万亩,涉及岸线长度约6公里。经过两年实施,项目通过自然状态的改造与修复,成功营造淡水水域、禾草沼泽、咸淡水水域、咸淡水沼泽及咸水湿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为鹤类、雁鸭类、鸻鹬类等鸟类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成为区域候鸟集中栖息与觅食的重要区域。
“现在,来条子泥栖息的鸟儿数量明显增加。而且不仅限于鸟类,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如麋鹿也开始在这里安家。”条子泥湿地中心工作人员张雯娟说。
在同一保护区内,怎样恰当维持麋鹿和候鸟之间的关系,让它们和谐共生?
张雯娟介绍,从2021年3月份开始,条子泥湿地管理部门在黑嘴鸥传统的落脚繁衍区域周围陆续修建17公里长的生态围网,在每年4至6月份黑嘴鸥产蛋、繁衍的窗口期,围挡麋鹿等走兽闯入踩踏,待繁殖期过后开放围网。
这一遵循“自然+适度人工干预”,营造鸟兽和谐共生的创举,受到国际赞誉。目前,条子泥湿地记录到的麋鹿已超1000头,也验证了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湖荡湿地鱼鸟欢歌
初冬晴空碧,平湖白鹭飞。在盐城大纵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外湖,数万只野生候鸟在湖面上嬉戏游弋,为冬日的湖荡湿地增添喧闹和生趣。
大纵湖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曾经,这里因为围网养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坚持“退”“修”并举,实施退渔还湖、引江入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工程,四批次退出养殖水面1.86万亩。
2023年6月,大纵湖生态岛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示范点,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冯林宏介绍,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规划范围约37.5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物种保护、改善动植物生境、建设物种保护小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开发利用、制度创新等7大项目15项子工程。目前整个生态试验区已完成80%,剩余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其中,在大纵湖东岸实施恢复典型原生植被工程,增加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栖息地生境450亩;同时,在湖中最大的3个岛形成乔灌草富有层次的栖息地生境,为迁徙、越冬、繁殖鸟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场所,增加湖中除湖泊生境之外的栖息地生境750亩。
湖清水绿,潟湖鱼鸟欢歌。如今,大纵湖水质标准提高到Ⅲ类以上,成为盐城市民的备用饮用水源地;水生植被覆盖率95%左右,湖中螺鱼虾蟹类资源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辖区内物种达2598种,素有“鸟中活化石”美誉的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每年有数百万只水鸟来此过冬,重现“百万水鸟飞平湖”的美景。
水清了,树绿了,鸟来了,经济效益也跟着来了。大纵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勇军介绍,因为良好的生态,大纵湖水产品特别是大闸蟹品质更加上乘,销量和价格连年上涨,经济效益比几年前增加30%。重大项目东晋水城开园以来,直接带动近1000人就业,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万人,当地居民旅游收入比往年增加3倍以上。
科学“治草”湿地鸟归
在国内单个互花米草治理项目面积最大的方塘河口,两万亩光滩上芦苇、碱蓬等本土植物错落有致,蛤蜊、泥螺等底栖生物遍布,不断地有飞鸟掠过。
“我们主要采用‘刈割+围淹’的技术方案,辅之以翻根深埋、人工刈割等措施,并加强治理后动态监测,务求彻底除治。”方塘河口互花米草治理项目负责人卢国伟介绍。
互花米草防治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作为全国互花米草治理的主战场,盐城互花米草除治任务23.3万亩,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互花米草疯长,挤占本土生物空间,影响湿地水体交换,造成海洋种群退化,形成一片看似繁茂实则贫瘠的“绿色荒漠”。
盐城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湿地城市,生态区位敏感,坚持“保护优先、分类治理”原则,兼顾不同岸线类型特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精准施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盐城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7.6万亩,超额完成治理任务,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有效遏制互花米草入侵蔓延趋势,巩固沿海生态安全屏障。
在东台市条南垦区大堤外,原先被互花米草侵占的位置,被成片的碱蓬草逐渐“补位”。“该试点为2022年翻挖深埋的试验区,面积约1100亩,对互花米草除治后,我们通过人工播种碱蓬进行修复。”东台市林业中心副主任陈世荣说,两年来,试点区域已形成碱蓬、芦苇等13种植物共存的生境,底栖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
在治理互花米草的同时,我市科学规划并精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种本土植物、营造动物栖息地、构建生态廊道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东台市、响水县成功试点人工播种碱蓬等本土植物修复;大丰区、射阳县成功试点人工播种柽柳等本土植物修复。
治理后的黄海湿地,蒿红一片,美不胜收。野生麋鹿成群结队、觅食嬉戏,远处的候鸟展翅翱翔、悠然自得。除治后,底栖生物明显增加,为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今年在沿海滩涂新观测到7种鸟类,全市有记录的鸟类增加到442种,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