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自治区移风易俗试点县,乐业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各项行动为抓手,大力培育优良家风,涵养良好社会风气,激发全县人民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近日
编者按:
作为自治区移风易俗试点县,乐业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各项行动为抓手,大力培育优良家风,涵养良好社会风气,激发全县人民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近日,乐业县推出《移风易俗擦亮乐业文明新风“底色”系列报道》,记录乐业县各乡(镇)、各相关单位因地制宜,下功夫、出实招、见真章,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助推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绘就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
2024年以来,乐业县紧扣自治区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部署,以制度为纲、文化为魂、示范为引、长效为基,在全县掀起移风易俗新变革,让文明新风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破题:从制度重构破局
以往,婚丧礼俗全凭“老规矩”,操办规模、礼金标准全靠“跟风走”,群众想改却苦于没有“参照系”。乐业县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构建起“三级联动、刚柔并济”的治理框架,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三级联动定规矩。建立“县委统揽、部门协同、镇村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出台《乐业县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实施细则》,将婚丧嫁娶操办标准、奖惩措施等12项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实现89个村(社区)“一约四会”全覆盖。新化镇百坭村创新“夜话乡风”机制,村民围坐火塘旁,你一言我一语,把“丧事该怎么办”“彩礼该怎么定”等问题摆到桌面上,收集建议200余条,最终形成具体的村规,让群众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制定”。
“六个三”机制强推进。创新推行“六个三”工作法,织密治理网络:建强县乡村三级领导小组、89支监督劝导队、254支志愿服务队,逻沙乡仁龙村劝导队走村串户,3个月内成功劝阻违规操办8起,被群众称为“移风易俗明白人”;开好季度工作推进会、“道公”和家宴厨师谈心会、群众培训会,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说清;梳理婚育适龄青年、60岁以上老人、白事从业人员“三份名单”,让政策精准抵达目标人群;制作《婚丧喜宴操办公约》《菜谱标准》《白事流程》“三张图示”,在各村屯公示;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评选、非遗巡演、“夜话乡风”恳谈会“三项活动”,覆盖群众6.5万人次;强化短视频宣传、墙绘标语、入户讲解“三项宣传”,拍摄乡(镇)长说唱移风易俗短视频,制作墙绘326处,让文明新风“抬头可见、入脑入心”。
刚柔并济树导向。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在村头寨尾设立公示栏,对简办婚丧的家庭张榜表扬,让文明行为得到褒奖;对大操大办者公开曝光,形成舆论压力。百坭村村民班孟龙简办母亲丧事,不收随礼、缩短流程,成为“红榜典型”,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户纷纷响应。推行“爱心超市”积分制,村民通过简办宴席、参与志愿服务获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甘田镇板洪村累计兑换物资价值超1万元,形成“积小分、成大德”的文明导向,让文明行为从“道义要求”变为“可见实惠”。
立规:以文化赋能强基
移风易俗难在入心,贵在结合本土文化。乐业县立足区域实际,将文明新风与非遗技艺、数字技术、传统民俗深度融合,让新风尚既有“乡土味”又有“时代感”。
非遗技艺嫁接新风。依托逻沙唱灯戏、甘田舞龙、新化卜隆古歌等7项非遗资源,编排《七婶嫁媳》《棒打不孝子》等28个移风易俗剧目,把“抵制天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等内容融入剧情。逻沙乡唱灯戏传承人黄碧英、郭宏峰带领团队走村串寨巡演,场场爆满。“老戏唱出了新道理”,这些剧目通过抖音、视频号传播,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00万次,实现“台上一出戏、台下一片景”的传播效应。
数字技术拓展传播。新化镇皈里村将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通过微信、抖音传送,单条视频获赞超10万次。幼平乡幼里村搭建“云端议事厅”,利用微信网格群实现村规民约线上修订,在外务工的党员王丰顺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讨论:“线上线下一个样,新风不能落下我们。”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搭上“快车”,打破代际传播壁垒。
民俗活动承载新内涵。将移风易俗融入“三月三”山歌节、“回娘家”等传统民俗,雅长乡“文秀志愿服务队”自编小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尾沟村红白事简办率从43%提升至89%。新化镇举办“非遗古歌”文明实践活动,将卜隆古歌与现代文明理念结合,创作《贝兰代》《磨里谣》等歌曲,在田间地头传唱,让“厚养薄葬”“婚事新办”等观念随歌声深入人心。
带新:以示范引领聚能
在农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乐业县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示范带动,让移风易俗从“纸面要求”变成“自觉行动”。
党员干部带头破局。全县6000余名党员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实行“包户连片”责任制,每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百坭村支书周昌战带领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以身作则践行“五个统一”标准。逻西乡党员牙语寿走家串户讲解政策,成功说服3户村民简办丧事,被群众称为“文明乡风带头人”。党员干部的“破冰”行动,让群众看到“干部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全县简办红白事家庭占比超80%。
典型选树示范引路。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推出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精神标杆”。同乐镇新人黄韩、梁代豪用三轮车替代豪车接亲,成为全县首对“低碳婚车”新人,带动12对青年效仿。这些“身边榜样”用行动证明“简办不是寒酸,文明更有面子”,让新风尚从“个别试点”变为“普遍选择”。
固本:从长效机制固本
乐业县建立“监管+动态”的长效机制,让文明新风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常态化运行”。
织密监管网络防反弹。建立“县纪委+乡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三级监督网络,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2024年受理群众举报1件,查实1件。
动态调整保持鲜活力。建立村规民约“定期修订+群众评议”机制,根据物价水平、群众反馈及时调整标准,群众满意度提升。非遗剧目创作邀请村民参与,逻沙乡不断更新《棒打不孝子》剧情,聚焦“厚养薄葬”,演出时群众直呼“演到心坎里了”。
如今的乐业乡村,大操大办少了,文明理事多了;人情攀比少了,志愿服务多了。2024年全县婚丧嫁娶成本下降60%,简办红白事占比超70%,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大幅提升。这场移风易俗的变革,不仅让群众卸下负担,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乐业的实践证明,破陈规、树新风,要靠制度“定规矩”、文化“润人心”、示范“聚合力”、机制“固根本”。当文明新风与乡土文化同频共振,当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场“精神革命”必将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永续动力。(姚再禧 毛冬雪)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