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总统特朗普就2025年上任后的百日执政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采访,他再次强调了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立场,声称“这是中国应得的”,并预测中方将自行承担这些关税带来的成本。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2025年上任后的百日执政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采访,他再次强调了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立场,声称“这是中国应得的”,并预测中方将自行承担这些关税带来的成本。
采访中,特朗普将高关税归咎于中美长期贸易失衡,称“中国每年从美国赚取上万亿美元”,并断言145%的关税将迫使中国承担成本,“他们几乎无法与美国做生意”。主持人质疑这一税率“形同贸易禁运”,特朗普则回应“这很好,是他们自找的”。
然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023年的报告指出,特朗普政府对价值超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扬言要“让中国付出代价”,但为此付出代价的其实是美国进口商以及消费者,美企进口价格和美国物价随之上升。美企几乎承担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全部成本。关税成本伤害的是美国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也与特朗普所谓其贸易伙伴支付了关税的最终成本的说法相悖。
尽管特朗普坚持强硬立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白宫近期多次释放缓和信号。贝森特在闭门会议中承认当前关税僵局“不可持续”,并预计短期内将出现转机。4月23日,特朗普本人也曾改口称145%的关税“过高”,承诺未来将大幅下调,但不会归零。
中方则明确反对单边制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要求美方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基础上对话。作为反制,中国已对美加征125%报复性关税,并通过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同时扩大稀土出口管制及美国企业制裁清单。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特朗普政府仍坚持其贸易政策,认为这将促进美国经济的长期利益。然而,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对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表示担忧,认为可能导致消费者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既是政治筹码,也是经济赌注。尽管其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但现实表明,美国企业、消费者及全球供应链正为此付出高昂代价。中方则凭借完整产业链和新兴市场布局展现韧性。若美方持续摇摆于“强硬”与“缓和”之间,不仅难以实现贸易平衡,还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全球经济领导力。未来90天内,双方能否重启谈判,将成为避免贸易战全面升级的关键。
来源: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