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墨韵: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21:36 2

摘要:在这个美好的日子,"翰墨丹青颂北疆"书画展开幕了,玻璃幕墙外排起的长队蜿蜒开来,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前来,也不乏背着画夹的少年雀跃而至。当已经 95岁高龄的书法家马继武老人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步入展厅时,人群自发让出通道,这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艺术盛会,正悄

北疆墨韵: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作者/孙树恒

今天的青城,春风裹挟着丁香花的甜香掠过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翰墨丹青颂北疆"书画展开幕了,玻璃幕墙外排起的长队蜿蜒开来,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前来,也不乏背着画夹的少年雀跃而至。当已经 95岁高龄的书法家马继武老人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步入展厅时,人群自发让出通道,这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艺术盛会,正悄然编织着北疆文化的精神纽带。展厅入口处,人们纷纷在红色的主题版留影,瞬间将参观者引入艺术的磁场。

在观展人群中,有自治区老领导,有的是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甚至也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参展,但是更多的是我们诗书画研究会的书画家,这里有白发老人摘下老花镜仔细辨认书法作品上的蝇头小楷,年轻情侣在巨幅草原画作前轻声探讨构图技巧,一群美术学院的学生则围成半圈,在速写本上快速勾勒作品轮廓。

漫步展厅,“北疆文化”的主题如血脉般贯穿始终,书法是一种力量,从笔画的粗细变化,到字的架构布局,都能体现出力量。或刚劲有力,或绵里藏针。我虽然不是练书法的,只是欣赏书法才有这样的感悟。在诗书画研究会中,我熟知的夏日、伏来旺、郭瑞金、逯志强、张志强等一些书法家,他们以笔墨为舟,在宣纸之上尽情挥洒才情。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仿若能够触摸到创作者跳动的灵魂,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他们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人文造就北疆文化”如苍松挺立,笔锋中蕴含着草原儿女的豪迈气魄。“天下黄河老牛湾”以金石之力,勾勒出黄河在内蒙古大地奔腾的雄浑;《蒙古马赋》将蒙古马坚韧不拔的精神凝于横竖撇捺之间。

“北疆文化,西域史章”书法作品,以历史纵深视角诠释文化交融;《阿拉善赋》的行草长卷,将大漠驼铃、绿洲清泉的意象化作流动的文字。书法作品里对“蒙古马精神”的书写尤为突出,一笔一划间,或苍劲雄浑、或飘逸洒脱,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凝于笔端。

毛泽东诗词作品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多幅《沁园春·雪》以不同书体呈现,或狂草飞扬似塞外飞雪,或楷书端正如阴山巍峨,既彰显经典的永恒魅力,又暗合北疆雄浑壮阔的地域特质。

绘画作品则是色彩与光影的交响。从画家的作品中,我仿若能够触摸到创作者灵动鲜活的绘画线条,无一不是心灵的具象化表达,以及对生活与世界的独特感受。画家们将阴山岩画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结合,骆驼、雄鹰、草原狼等北疆符号经过艺术提炼,既保留着游牧文明的野性之美,又融入当代审美意趣。胡杨林画作中,金黄的树叶在墨色背景衬托下灼灼生辉,仿佛能听见秋风掠过枝头的沙沙声;沙漠题材作品运用皴擦技法,将沙丘的肌理表现得细腻入微。看见骆驼,不由得延续了近三百年的万里茶道,驼铃叮咚,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茶走天涯”。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闫占福创作的宇航员题材画作,画中身着宇航服的人物与神舟十九号飞船在浩瀚宇宙中相望,而此时正在实时播报的"神十九"宇航员安全返回新闻形成奇妙呼应,展现出北疆儿女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与科技追求。

策展人在布局上独具匠心,将表现北疆四季的画作串联成叙事线索:春日草原的新绿、盛夏马群的奔腾、金秋胡杨的灿烂、冬雪覆盖的阴山,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共鸣。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让参观者不仅看到北疆的自然风光,更触摸到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在展区里,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羽教授的身影成为移动的书法课堂。他指着一幅幅字向学生们讲解,学生们或托腮沉思,偶尔有人提出疑问,教授用手指指着书法解析,传统书法教学与现场观摩在此完美融合。

不远处,诗书画研究会的朱广正、闫占福、张连成三位艺术家自发组成的"讲解团"吸引了大批观众。他们从技法层面剖析作品:"这幅骆驼画的用线,借鉴了传统白描的铁线描,但在关节处又融入篆刻的顿挫感,刚柔并济。"生动的讲解让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不少观众拿出手机拍摄视频,将这份艺术感悟传递给更多人。

观展后,我与两位都从事诗书画研究会宣传的书法家相约,边走边聊,又累又饿,“吃草原羊只来青克尔”,终于寻到一家蒙餐馆,一场别具一格的雅集。书法家杨德明曾是政府官员,如今醉心翰墨,他笑谈:"从政时用公文书写民生,现在用毛笔书写心境。"张春生则分享从铁路记者到书法家的转型之路,是中国书画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透出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锐视角,以自己的智慧给学生讲书法课。

最动人的故事来自闫占福,这位从农村走出的画家,为治疗妻子重病踏上求医之旅,却在陪伴中发现妻子的绘画天赋。夫妇二人相互扶持,最终不仅治愈了病痛,更在艺术道路上携手前行,其作品中饱含的深情,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这场书画展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北疆文化的生动注脚。它让古老的笔墨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地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传承与创新。当参观者带着对北疆文化的全新认知走出展厅,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份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自豪,而这,或许正是文化艺术最动人的力量。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来源:阳光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