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多根圆润的紫茄子在讲台上排列的整整齐齐,一旁还放着头皮针和留置针——这是广东医科大学妇儿医学院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教学点的儿科护理学课堂。学生们先进入新生儿科病房,观看老师为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固定,随后回到教室,一人拿一根茄子,开始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练
人手一根茄子,医学生在上什么课?
二十多根圆润的紫茄子在讲台上排列的整整齐齐,一旁还放着头皮针和留置针——这是广东医科大学妇儿医学院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教学点的儿科护理学课堂。学生们先进入新生儿科病房,观看老师为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固定,随后回到教室,一人拿一根茄子,开始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练习。
课程设计者潘关凤、王平蓝是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的护士长和副护士长,4月29日,她们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茄子表皮薄嫩且富有弹性,与新生儿头皮质地极为接近。在茄子上给针,学生能直观感受进针阻力、回弹力等细节,模拟真实操作的手感,弥补了传统塑料模型在手感和真实感上的不足。
广东医科大学妇儿医学院的儿科护理学课上,学生们用茄子模拟静脉穿刺练习。受访者供图
护士长潘关凤介绍,静脉穿刺这一医学技能需要“手感记忆”,只能通过大量练习形成,实际操作过程非常重要。
“茄子呈长圆形,表面弧度与婴儿头部类似,便于练习留置针固定技巧,学生可以多角度练习,适应临床中不同体位的操作场景。”王平蓝补充道,茄子的价格便宜、四季供应充足,学生可以随时取用练习,同一茄子还能反复穿刺,避免浪费。
两位老师表示,茄子组织较松软,穿刺进针的感觉与在人体上的操作手感接近。练习过程中,学生还能直观感受到茄子因穿刺而出现的损伤情况,通过视觉冲击,强化精准操作的职业责任感,培养耐心和共情力。此外,这种“可再生教具”也能让学生减轻顾虑,鼓励他们在反复练习、纠错中夯实基本功。
广东医科大学妇儿医学院的学生在新生儿科病房观看老师演示。受访者供图
“老师总跟我们强调要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尽可能保护血管。穿刺失败后,看到茄子汁液从针孔渗出,好像看到新生儿在哭闹一样。这也时刻提醒我们,每一次穿刺都要像对待真实患儿般轻柔、谨慎。”黄俊鑫、刘鑫怡同学在课后分享感受。
“医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培养对生命的敬畏,获得心理上的迅速成长。未来,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生命,成为值得信赖的医者。”潘关凤、王平蓝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混合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对专业技能的热爱与对生命的尊重。
责编:刘颖琪
主编:田茹
校对:呼梦瑶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