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派新闻讯进入五月,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潍坊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关注麻疹、手足口病,预防食源性疾病,野外活动预防蜱虫叮咬,做好假期出游健康防护。
新派新闻讯 进入五月,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潍坊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关注麻疹、手足口病,预防食源性疾病,野外活动预防蜱虫叮咬,做好假期出游健康防护。
市民带孩子在奎文区北海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
一、警惕麻疹
近期,部分国家麻疹病例激增,需要加以警惕,防输入性病例传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未接种疫苗或未感染过的人接触后90%以上会被感染。
感染后潜伏期(7-21天)可能无症状,或轻微发热;前驱期(2-4天)类似感冒,如高烧、咳嗽、流鼻涕,最典型的是口腔内出现柯氏斑(白色小点);一般发热第3-4天进入出疹期,皮疹首现于耳后、发际、颜面部和颈部,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至手掌和足底;出疹3-5天后皮疹消退,可能留有褐色痕迹,1-2周后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麻疹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婴幼儿、孕妇和免疫力低下者风险更高。
健康提示:
1.接种疫苗:8月龄、18月龄儿童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未接种的儿童及成人可补种。
2.日常防护: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室内多通风,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8月龄以下婴儿尤其要注意防护。
3.如出境旅游,需了解目的地麻疹疫情,做好相关防护。
4.出现感染症状后应立即就医,遵医嘱治疗;严格隔离至出疹后至少5天,有并发症需10天。
二、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飞沫、接触患者的皮肤或黏膜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手足口病容易发生集体感染。
健康提示:
1.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正确洗手。
2.减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携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应注意防护。
3.通风消毒。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4.避免接触患者。不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和洗浴用品等,避免交叉感染。患者使用过的一次性纸巾、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以及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和环境,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使用时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
5.接种疫苗。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市民带孩子在潍城区人民医院智慧化接种门诊接种疫苗。
三、预防食源性疾病
随着气温升高,发生食源性疾病可能性增加。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
健康提示:
1.讲究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洗手;无防护情况下不接触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
2.管理好食物。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单位。
3.做到“六不”: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及野生植物;不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不在流动摊点购买野生蘑菇。
4.学校、托幼机构需预防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落实晨午检及因病缺勤追踪,做好食品管理和通风消毒。
四、预防蜱虫叮咬
蜱虫叮咬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该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蜱虫为其传播媒介,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蜱虫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高峰季节在5月至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在此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健康提示:
1.减少暴露。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不穿凉鞋,不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2.加强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有效杀虫剂处理衣物和装备;野外活动时可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医务及陪护人员在接触急性期的患者、重症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进行有效的个人防护。
3.及时检查。野外归来进入室内前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重点检查肘窝、腋窝、脖子、耳朵背、腹股沟等蜱虫易藏匿的地方,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可去除衣物上附着的蜱虫。
4.科学处理。发现有蜱虫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虫取出,但不要通过暴力拍打、生拉硬拽等方式“硬拔”,以防蜱虫口器和头部残留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若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其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要用镊子或者专用蜱虫移除工具,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除。若情况允许,最好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五、假期外出游玩温馨提示
“五一”假期外出游玩,提醒您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引起的伤害,防止食用野生植物中毒,防范花粉过敏、蚊虫叮咬、动物伤害。
健康提示:
1.出行前应提前了解气象信息,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恶劣天气出行。如出境旅游还应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
2.谨慎驾驶,防止交通意外。
3.注意饮食安全,外出郊游时不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历不明的山野菜、野果及菌类。
4.在野外建议穿长袖衣裤,袖口、领口和裤腿要扎紧,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防蚊虫叮咬,涂抹隔离霜或防晒霜防紫外线伤害。
5.有过敏史的人,不随便闻花草,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防止接触花粉,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根据个人体质状况,可随身携带创可贴、防暑药、止泻药等备用。
6.避免进入野生动物栖息地,远离散养和流浪猫狗。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 王冰/文图
通讯员:徐华胜
编辑:徐杨
一审:徐杨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来源:新派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