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看待自己老去的生命?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养老人生》中探讨的老年相关主题,直击当下中国社会老龄化的紧迫情势,势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养老人生》作者钱理群先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钱理群摄于1999年
今年3月,学界泰斗钱理群先生晚年沉思之作《养老人生:新机遇,再出发》由活字文化策划,中信出版社推出。
《养老人生》凝聚了钱理群先生在进入老年后对个人处境的经验总结和审视,以及对老年问题的社会、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如何看待自己老去的生命?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养老人生》中探讨的老年相关主题,直击当下中国社会老龄化的紧迫情势,势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养老人生》作者钱理群先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陆晓娅,《死亡是什么》作者雷爱民,台湾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退休教授钮则诚等6位学者、媒体人,共同探讨老年社会、养老人生的话题。
钱理群先生近照
《养老人生》策划方活字文化总编辑李学军首先介绍了本次对谈活动召开背景。钱理群先生自2015年同老伴住进养老机构之后,开始了另一种养老人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了数百万字,甚至比退休前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养老人生》就是钱先生近年关于养老人生规划和思考的随笔集。
🛒 点击上图,将《养老人生》加入购物车
李学军还提到,活动的副标题就来自钱理群先生的新书——新机遇,再出发,表达了钱先生对于他养老人生的定位,即是人的生命的一个新阶段,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性。李学军说,希望经由这次深度对话,能够把钱理群养老学研究这扇窗开得更大,让更多的人看到人生这一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让社会更多地关注到老年人这个群体。
钱理群先生
钱理群先生在发言时从三个方面,谈到他《养老人生》的基本观点和想法。
首先,关于养老学研究的两个重点。钱先生提到,一是研究中国人的养老,二是研究他这一代的养老,目标是要建构中国特色的养老学。作为一名学者,钱先生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生命经验与体验提升到“中国与世界养老学”的理论高度,做出一系列的理论概括。其次,钱理群先生提到他的养老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他于2015年住进养老院,到2018年和老伴崔可忻同时被确诊患了癌症,钱先生得的是前列腺癌,老伴是胰腺癌。随后老伴各方求诊,最后确认无效,这就第一次面对死亡。钱先生亲历老伴从活到死的全过程,就把思考与研究的重心放在养老学上。”我研究的重心就在养老人生的‘新机遇,再出发’,也就是老年人如何活得好,追寻老年人活的意义与价值。“钱先生就此提出了养老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回到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并具体提出五大回归——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大自然,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内心。最后,钱先生强调回归生命本真状态,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生,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路向”。从2023年8月写完第一本养老学笔记以后,钱先生转向了生死学、幼儿学与未来学的研究。促成这样的转变和发展,首先是钱先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状态发生了变化。他说,“尽管我的精神仍处在高峰,身体却不能自理了,进入活力养老的最后阶段,自己的学术与人生必须做重大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包括我们自己,都面对人工智能高科技时代提出的‘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钱先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与未来的学术路向提出了两大重要论断:其一,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智力相互支撑又相互博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存在两大危机:或者对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与积极作用估计不足,而错过思想与学术新发展的机遇;或者对人工智能提出的挑战、严重的破坏性以及灾难缺乏任何警惕,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其二,需要重新认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年就已经提出的休闲人生的概念,在当下与未来的意义和价值。回归生命本真状态,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为整个人类的未来提供一个生存发展的新路向。仅从历史和现实看,人类很容易陷入深刻的绝望。如果从未来看中国与世界,就会看到新时代、新生命的曙光。这样,回到生命本真状态的老年人生,就具有了为未来活着的意义和价值。钱理群先生指出,下一步我们的学术与教育都应该转向未来学,重新思考在历史大变动中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历史巨变。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变,更是思想文化学术教育的巨变。作为学者与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对既定的历史与现实、既定的认知、既定的思想信念进行颠覆性的反思与重构,从而将中国思想学术教育以至整个人类文明引向历史的新阶段。景军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在发言时,以钱先生退休后旺盛的创作经验为例,批判了针对老人的年龄歧视问题。他从社会学的时间性出发,鼓励老年人以老年大学为依托,让退休后的生活更有意义。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钮则诚追溯了俄国裔学者梅契尼科夫(Ilya Ilyich Mechnikov)在1903年提出的老年学与死亡学,指出老年学因老龄化议题在上世纪60-70年代成为显学,而死亡学因社会忌讳而长期边缘化,直至70年代以后,才慢慢被重新认识。钮则诚认为,兴起于台湾的生死学是西方死亡学在华人地区本土化的结果。他回忆了当时读到傅伟勋先生《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时受到的震动,并表示希望能够以钱理群先生的这部《养老人生》为基础,开发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学。
陆晓娅女士从现象出发,捕捉到长寿时代许多尖锐、敏感、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她指出青壮年外流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城市,但她通过朋友在乡村组织社群自治的案例,发现在地化社群支持比外部“献爱心”更能有效缓解老年孤独。
陆晓娅还提到退休前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变化的差异。退休之初,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她赞同钱理群《养老人生》中“五大回归”的观点,其中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格外重要。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会由“社会性的存在”“个体性的存在”变为“身体性的存在”。身边除了医生、看护之外,就是家人。如何与爱人子女相处,在家庭中获得生命的宁静,找到生命的归宿,是一个长寿时代的大问题。
她举了崔可忻大夫的例子,钱先生的夫人崔可忻是一位医生,但是进了养老院以后,在人们心中,她的社会角色、地位,就从“崔大夫”逐渐变成了“钱理群夫人”。对于习惯了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他人的崔大夫来说,这让她很失落。她无数次地问钱先生:这样整天吃吃喝喝,有什么意义?钱先生并没有觉得这是老伴自己的“问题”,相反,他认为“人老了,到哪里去寻找与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他们俩共同的问题,只是自己的文学研究是一种个体劳动,到了养老院反而可以更集中精力、更自由地研究与写作;而医学是一种公共服务事业,离开了医院、病人、研究单位,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他支持老伴在养老院寻找、创造自己的“新事业”,老伴先后提出了《关于建立泰康养老社区医养结合数据库的设想与建议》,提议老年医学教育的新模式,并做出了开讲100次的安排,但因各种原因无法落实。最后,老伴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寄托在发展养老音乐艺术上,钱先生也因此找到了与老伴合作的途径,他在《医学也是“人学”》一文中提出了他们两人共同的理念和设想:“老年人最大的危机,是染上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疾病;而解脱之道就是医学与艺术并进”,“以医学人文之光来拓展治病救人的边界”。从此,崔可忻不仅活跃在燕园的舞台上,而且每每到了节日,她都会变身为文艺沙龙的“女主人”,邀请大家一起来唱歌、跳舞,结识新的朋友,用钱先生的话说,将吃喝玩乐的日常生活提升为“休闲文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爱的家园”。她的歌声,她的笑容,成为衰老气氛的解除剂,感染了许多老年人,甚至也让年轻人看到“个体生命可以如此充实而光辉,强大而温柔”,“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可以怎样度过’”。
雷爱民博士
雷爱民博士从他的困惑出发,先向钱理群先生请教了在现有体制下,处于童年阶段的孩子如何保持童趣的问题。而后,谈到死亡是一个藏得很深的话题,人们刻意回避死亡、营造一种看不见死亡的人生与社会。然而,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刻意回避就推迟到来或者不再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意思考就放弃它存在的意义。
胡泳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从他照顾父母的切身体会谈起,描述了人生的三大痛苦:一是成为照护者,二是成为被照护者,三是失去记忆。胡泳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三年多的时间里,胡泳照护母亲,直观地感受到记忆是怎样一点一点从人身上流失的。去年九月,胡泳的母亲离开人世,他非常难过,并重新开始思考死亡话题。
胡泳提到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生)”的观点当中,死亡有四个相当正式的标准:确定性、不确定性、不可超越性以及非关系性。但胡泳并不认同死亡是非关系性的,他认为人可以通过感受他人的死亡,来感受什么叫死亡。胡泳分享了自己作为照护者的经验,过程中他意识到社会中的老人实际上是不太被关注到的,而大城市仍存在较多障碍,他说:“你以为你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但多重世界就在你身边,衰老是一个世界,疾病是一个世界,而死亡是另一个世界。”因此,胡泳十分赞同钱理群先生提出的养老学与未来密切相关的观点,希望年轻人关注照护和养老问题,强调构建“照护型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年轻人提前思考并行动起来,为社会筑底。
目录
推荐序一 因老而结缘:钱理群先生印象 金波
推荐序二 点燃生命最后的霞光 樊宝珠推荐序三 从“探险家”到“超越者”:钱理群《养老人生》读后 陆晓娅自序 直面衰老与死亡01 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我的深情为你守候”附:歌声伴随我这一生 崔可忻讲讲老伴崔可忻的故事遥寄彼岸的一封信疫情中思考养老人生我们需要以老年医学为事业的大夫记忆中的我的养老人生02 把“养老学”作为我们新的事业中国养老问题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关于“养老学”研究和养老人生的一些思考读陈东升《长寿时代的理论与对策》一文有感商业理想主义与养老思想03 养老人生的总体设想养老人生的总体设想我的生死观和养老设计推动“安宁缓和医疗”事业的几点想法04 圆人生最后一个梦圆人生最后一个梦:和金波先生对话养老生活与农耕生活的适度融合关于养老人生的修养问题关于宗教文化、精神的当下意义的一些思考今天的中国与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新的叙事”老年的生命形态 后记附录1 死后 鲁迅附录2 死 鲁迅《养老人生》是钱理群先生基于自己和老伴儿进入老年之后,关于养老人生规划和思考的随笔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作者陪伴老伴面对死亡过程经历,谈对于生死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探讨“养老学”学习研究对于老年人的深刻意义;第三部分探讨作者对于养老人生的总体设想,特别讨论了生死观;第四部分讲述了作者关于养老人生可能性的思考与设想。
钱老自2015年同老伴住进养老机构之后,开始了另一种养老人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了数百万字,甚至比退休前创作热情更加高涨。本书在提供思考和启发之外,也可以作为一种老年生活方式的参考。
来源:活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