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全球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日新月异,农业领域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从国际上看,美欧等发达国家早已快马加鞭,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将其作为抢占农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利器。
近年来,全球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日新月异,农业领域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从国际上看,美欧等发达国家早已快马加鞭,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将其作为抢占农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利器。
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24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要开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用拓展、示范带动这三大行动,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一系列政策利好,充分体现国家对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视。
然而,我国的智慧农业来到了深水期,未来又将要如何突破?
在全球人口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充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高标准需求。
智慧农业,作为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璀璨结晶,正以其精准化、智能化的独特优势,重新构建农业生产体系,成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时代命题的关键钥匙。
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已强势突破700亿元大关,年增长率稳居9%以上,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更在于通过数据驱动的商业创新,深度重构农业价值链,引领农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物联网技术,犹如一张细密而强大的网络,通过部署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作物生长监测仪等尖端设备,构建起覆盖农田的全方位感知网络。以宁夏某知名葡萄园为例,该园引入先进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借助AI技术对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进行精准分析,实现了灌溉的智能化管理,节水效果显著,高达40%以上,同时,葡萄的糖度和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类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CO₂浓度等关键环境参数,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对作物长势与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为精准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开启了农业生产的新篇章。
(二)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作业的“无人战士”
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智能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正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跃迁。以黑龙江建三江基地为例,该基地通过北斗导航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水稻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全流程的无人化作业,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约120元,作业精度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彰显了智能农机装备的卓越性能。
此外,农业机器人正逐步渗透到果蔬采摘、分拣等劳动密集型环节,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农业决策的“最强大脑”
农业大数据平台,作为农业决策的“最强大脑”,整合了气象、土壤、市场等多源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出作物生长模型、病虫害预警模型与产量预测模型。例如,某农业科技企业充分利用历史产量数据与实时气象信息,提前30天精准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指导农户进行精准防治,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达20%。AI技术还可优化种植方案,通过模拟不同环境参数下的作物表现,为农户推荐最佳播种时间、施肥量与灌溉策略,助力农业生产实现科学化、精准化。
(四)区块链与溯源技术:农产品安全的“信任链”
区块链技术,为农产品安全构建了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证”,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广东惠州某蔬菜基地通过区块链平台,详细记录播种、施肥、采摘、检测等关键信息,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的“履历”,产品溢价率高达30%。此类系统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还帮助企业快速定位问题环节,有效降低了质量安全风险,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
智慧农业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正推动中国智慧农业应用层出不穷,也加速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与产业化。
需求重构:智慧农业的“价值跃迁”
(一)B端降本增效: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1、智能灌溉系统。
智能灌溉系统成为种植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以数据、智能设备、物联网为核心破解农田灌溉难题。比如
江苏农华集团在20万亩高标准农田部署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与气象站的联动,实现了按需供水,较传统漫灌节水35%,每亩地节省水费80元,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2、垂直农场。
垂直农场是智慧农业落地与应用的成果之一,从种子、生产到管理、销售等环节都植入了智慧农业系统,溢价了农产品。比如,上海某企业利用LED植物工厂技术,在1000平方米空间内实现了叶菜年产量300吨,是传统农田的100倍,且全程无农药使用,产品直供高端商超,毛利率超过60%,展现了智慧农业在高效生产方面的巨大潜力。
3、智能养殖。
智能养殖是颠覆传统养殖的新方向,嫁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实现养殖业智能化、现代化。
比如,牧原股份通过AI视觉技术监测猪只采食量与行为,结合环境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与通风,每头猪养殖成本降低了120元,疫病发生率下降了40%,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益。
(二)C端溢价空间: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1、会员制农场。
会员制农场是智慧农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农业想象空间。
比如,北京某有机农场推出“CSA共享菜园”模式,消费者预付年费成为会员,可认领专属地块并参与种植管理,年费收入超过2000万元,复购率高达75%,实现了从产品销售到体验营销的华丽转身。
2、功能性农产品。
以智慧农业为出发点,实现农业功能性、溢价农产品。比如,云南某企业开发富硒草莓,通过区块链溯源与品牌营销,售价高达120元/斤,是普通草莓的5倍,仍供不应求,彰显了智慧农业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方面的独特优势。
3、农业文旅融合。
农业文旅融合项目也是智慧农业商业化落地的结晶。比如
无锡田园东方项目整合智慧农业观光、亲子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二次消费占比超过50%,门票收入仅占总营收的30%,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因此,智慧农业的颠覆型与商业化进一步加速了智慧农业的产业化,推进了智慧农业技术在传统农业领域“开花结果”。
商业模式创新:智慧农业的“商业拼图”
智慧农业商业模式凸显在农业服务领域与农业科技领域,比如
1、SaaS订阅服务
比如,昆明某个智慧农场APP提供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农事提醒等功能,年订阅费365元/户,覆盖农户超过10万户,软件收入突破千万元,展现了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巨大潜力。
2、农业大数据分析
比如,某个数据公司等机构向农业企业、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数据报告,单份报告售价1万至5万元,毛利率超过70%,为智慧农业的数据服务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
3、农机共享平台
比如,某企业搭建智能农机租赁平台,农户可按需租用无人机、收割机等设备,平台收取15%至20%的服务费,设备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有效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
4、智能硬件集成
比如,大疆农业无人机年销量超过5万台,植保服务覆盖全国30%农田,通过硬件销售、植保作业分成、数据服务实现多元化盈利,构建了智能硬件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5、垂直领域解决方案
针对水产养殖痛点,某企业推出“智能投饵机+水质监测仪+AI诊断平台”组合产品,帮助养殖户降低饵料系数15%,减少用药量30%,客单价超过10万元,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智慧化的解决方案。
6、产业互联网平台
比如,吉林“吉农云”平台连接6000块农田、200家农资企业与30家加工厂,通过撮合交易收取1%至3%的服务费,年撮合交易额破亿,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7、农业金融科技
比如,网商银行基于卫星遥感与AI识别技术,为农户提供“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0人工干预”的纯信用贷款,累计服务超过200万农户,不良率低于1%,为农业金融科技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8、碳汇交易
比如,福建某茶园通过改进种植技术,年固碳量达1200吨,在碳交易市场实现溢价收入,每亩地增收1200元,为农业碳汇交易开辟了新的路径。
9、跨境农业服务
比如,某企业向东南亚国家输出智慧农业技术,承建老挝某5000亩香蕉种植园智能化项目,合同金额超过500万美元,毛利率超过50%,展现了智慧农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智慧农业的商业化应用加速中国农业的新一轮变革,也推动了科技向善,服务人类的终极目标。
未来展望:智慧农业的“星辰大海”
除了看到智慧农业巨大用途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农业智慧存在融合难题、技术壁垒、人才短缺、品牌弱、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难题,未来需要再一下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1、技术融合深化
加深科技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的融合,更要在农业产业领域的融合。推动智慧农业从产品赋能跃迁到产业赋能。
当然,科技与农业的融合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要推动人才培育与创新,实现有技术、有人才、有应用的“三好”落地。
比如,农业产业园、无人农场、机器人农场等
2、商业模式迭代
中国的智慧农业不仅仅是解放农民、提高效率,还需要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变革。同时,利用智慧农业打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智慧农业商业化、产业化跃迁。
比如,共享农业、低碳农业、定制农业。
3、区域协同发展
智慧农业均衡发展也势在必行,透视发现,沿海发达地区的智慧农业落地与运用非常普遍,然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农业落地还非常不力。
比如,未来是否可以将东部农业大数据训练任务转移至西部算力枢纽,降低能耗成本,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为智慧农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另外,在跨境数据这一跨,还可以尝试在海南自贸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地试点建立农业数据跨境流动专区,服务“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为智慧农业的全球化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结语:智慧农业——重构农业文明的基因
农业行业观察认为,中国智慧农业已经步入深水期,不仅仅是技术或产品变革,还要从应用、场景、模式等多个环节进行突破,才能实现智慧农业真正的价值与活力。
可以肯定,智慧农业,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对千年农耕文明的数字化重构。随着技术成本的进一步下探与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智慧农业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科技实验”,而是亿万农民触手可及的“新农具”,为全球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中国方案,引领农业产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文/南风)
(欢迎乡村振兴产业链公司、企业、老板、创业者、专家、渠道商等人士扫码加微信进群,一起探讨乡村振兴创新与落地)
(乡村振兴管理师报名与合作,请点击图片)
(第二批数农俱乐部成员报名,请点击图片)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