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集体误判!全球首项生态陷阱风险评估出炉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23:29 3

摘要: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今天,生态陷阱(Ecological Traps)和进化陷阱(Evolutionary Traps)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生态陷阱是指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依旧根据旧经验做决策,最终生存失败。例如,鸟类被玻璃建筑反射的天空所迷惑而撞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编译 | 王茜(吉林大学)

本文共计3050字,阅读约9分钟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今天,生态陷阱(Ecological Traps)和进化陷阱(Evolutionary Traps)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生态陷阱是指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依旧根据旧经验做决策,最终生存失败。例如,鸟类被玻璃建筑反射的天空所迷惑而撞击致死,昆虫被路灯吸引而暴露于捕食者之下。进化陷阱则指演化赋予动物生存本能,这种本能却在新环境中成为致命负担。这类现象虽然不为人熟知,却正在悄然影响全球野生动物的行为、分布乃至生存前景。

在众多受影响的物种中,蝙蝠由于具有独特的生态与行为特征,成为研究生态陷阱的理想对象。蝙蝠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种类超过1400种,承担着传粉、种子传播和昆虫控制等关键生态功能。然而,蝙蝠对环境的高度依赖使得其在遭遇人类制造的“伪优质”环境时,非常容易被误导进入低质量甚至危险的栖息地。

Graphical abstract, 来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6320725001478

在这一背景下,“海洋与湿地”小编注意到,Krizler C. Tanalgo 等人在2025年3月25日于《生物保护》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蝙蝠对生态和进化陷阱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 of bats to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traps)。该研究在全球尺度系统性评估蝙蝠易感生态陷阱与进化陷阱的风险,揭示了促使蝙蝠误入人类环境陷阱的关键生态特征。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理论空白,也为城市生态规划与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

生态陷阱的核心在于影响动物对环境线索(Environmental Cues)的感知与判断机制。许多物种经过长期演化积累了对“优质环境”识别能力,比如偏好开阔地、食源密集区域或高温避风的栖息地。与鸟类、昆虫等物种相比,蝙蝠在生态陷阱研究中长期被低估。但正是蝙蝠的这些本事——夜间活动、回声定位、高空飞行使其成为极易误入陷阱的类群。人类活动并不总是直接摧毁环境,大多数时候改变环境内在而保留“外壳”。对蝙蝠来讲,这种“看起来像适宜的地方”,却是导致生存失败的情境。灯光吸引蝙蝠觅食,但在城市中却带来更高的碰撞风险,光污染还会减少蝙蝠的觅食活动;农田看似资源丰富,实则昆虫匮乏、化学污染严重——这些原本被蝙蝠识别为“优质栖息地”的环境,被人类改造后,保留了外在特征,却失去了真正的生态价值,演变为致命的生态陷阱。蝙蝠依赖进化赋予的本能做出选择,却在现代世界中被误导走向错误的方向,这正是生态陷阱的隐蔽性与危险性所在。

为什么这些蝙蝠会被“伪信号”骗到?答案就在于它们太依赖演化带来的“经验主义”。蝙蝠进化出了高度复杂的回声定位系统和行为模式,这些能力在过去的百万年中让它们成为夜空的霸主。但如今,环境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的适应速度。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旅行者,如果地图标错了路口,他反而更可能自信满满地走向错误方向。聚群的蝙蝠往往“集体行动”,一旦某个群体被诱导至错误地点,后果是“成批失败“。

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与与生态统计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近20年关于“蝙蝠+生态陷阱或进化陷阱”的所有已发表文献。最终筛选出486篇高质量研究,涵盖64个国家、涉及318种蝙蝠,构成了全球最系统的EETs数据集。在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将物种是否易受陷阱影响作为响应变量,生态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后,将控制地理区位作为随机效应因素。最后的研究发现令人震惊:在目前已知的蝙蝠物种中,约有24%的物种曾被观察到受到EETs的潜在影响。其中,城市化是最常见的陷阱诱因,影响了至少66%的案例,其次为能源开发(37%)、农业(25%)与工业设施(25%)。

全球不同国家蝙蝠陷阱记录的分布和所处的环境类型(如城市化、农业、能源开发等),

Krizler C. Tanalgo, Kier C. Dela Cruz, Danilo Russo, Susceptibility of Bats to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Traps,, Volume 305, 2025, 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25.111110.

从物种特征来看,研究颠覆了一个普遍的直觉假设——被认定为“非濒危”的蝙蝠反而更容易陷入陷阱,即分布广泛、食性多样、体型较大、常常聚集的蝙蝠,更容易“中招”。为什么?因为他们“太适应”人类世界了。城市化让这类蝙蝠频繁接触人类活动区域,夜间的灯光、人工建筑、农业景观……这些新线索成为了蝙蝠的行为指引,而一旦这些线索是“伪优质”的,就形成了陷阱。

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将生态陷阱按机制分为三类:

1. 吸引型陷阱:原本吸引蝙蝠的信号变得危险(如灯光、虫源、气味);

2. 退化型陷阱:蝙蝠原本喜爱的地方被破坏(如建筑扰动、栖息地消失);

3. 复合型陷阱:前两者同时存在,形成双重打击。

从蝙蝠自身的行为来看,“觅食+通勤”这一组合行为最容易出事,占到所有陷阱记录的59%。也就是说,在它们飞来飞去、捕食虫子、回巢哺育幼崽的途中,危险无处不在。比如,一只在水泥城市中生活的蝙蝠,可能在夜间灯光诱惑下飞行,撞上玻璃墙、被车辆击中,或因食源聚集过度暴露在捕食者下。

尽管蝙蝠已被纳入多项野生动物保护议程,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当前的保护策略仍存在明显的盲点。许多保护资源仍倾向集中于濒危蝙蝠种群,而忽视了那些广泛分布、生态适应力强的“非濒危”蝙蝠。研究表明,这些物种频繁与人类环境接触,更容易受到生态陷阱的误导,却缺乏足够的保护关注。现有措施多聚焦于栖息地建设或种群数量监测,缺乏对行为风险与环境互动的系统识别,导致一些看似“友好”的城市绿地、夜间灯光景观、人工建筑成为隐形杀手。一些保护干预仍以传统“保护区思维”为主,忽视了城市、农业和能源开发区等高人类活动强度地区的潜在风险分布,造成资源配置上的错位。

因此,未来的蝙蝠保护策略亟需从“物种中心”走向“风险中心”。这意味着不仅要看一个物种是否濒危,更要关注它是否暴露于陷阱环境中,是否具备高行为敏感性和误导风险。从实践上看,可通过引入陷阱风险建模、推动行为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改进风电与基础设施布局,以及加强对广布型物种的监测,来提升保护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公众参与和生态意识的转变也尤为重要,让更多人理解“不是所有绿色都等于安全”,避免在好心的“绿化”中反而误导了野生动物。

连云港一个废弃山洞中越冬的蝙蝠。©周翀|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这项研究不仅对蝙蝠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保护其他高度依赖环境线索的动物类群提供了新思路。候鸟、昆虫、两栖动物、鱼类等物种,同样可能因人类改变光照、气味、水流、地形等环境信号而误判栖息地,陷入进化陷阱。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可能被城市灯光引导偏离航线;昆虫被灯源吸引却无法完成繁殖;青蛙和蟾蜍对人造噪音或湿地仿建区域产生错误判断,延误繁殖时间;而一些鱼类在河道整治后“读不懂”水流走向,从而错过产卵场所。这些问题的共通点在于:我们改变了环境的物理结构与信息线索,但动物还在用旧的“感知系统”做判断。

因此,未来的野生动物保护,不应仅停留在“增加生境面积”或“扩大种群数量”的层面,更应深入理解动物如何“感知世界”,并尽力减少我们人为建构的信息误导。真正有效的共生,不仅在于给它们空间,更在于不给它们错的方向。这是一种更具生态敏感性的保护观,也是一种对多物种共处逻辑的更新认知。

资讯源 | Krizler C. Tanalgo. etc (2025)文 | 王茜

指导老师 | Samantha, Linda

排版 | WX

引用本文

王茜. 蝙蝠的集体误判:全球首项生态陷阱风险评估出炉. 海洋与湿地. 2025-04-30.

● BCAN-001 盘点:多少种蝙蝠会迁徙?

● BCAN-002 三种蝙蝠被要求列入加拿大濒危物种名录,罪魁祸首:风力发电机

● BCAN-003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05 疫情之下,蝙蝠的价值和保护更需要大家的了解 | 谈谈《养护欧洲蝙蝠协定》及其他

●BCAN-006 圣诞岛蝙蝠发出最后的绝响,8年后才被宣布灭绝

●BCAN-007 绿会BCON关于《北京市石花洞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年-2030年)(草案)》的五建议

●BCAN-008 蝙蝠迁徙揭秘:革命性追踪技术展示蝙蝠惊人旅程

●BCAN-009 周晋峰考察地下溶洞蝙蝠栖息地 | 广西百色生物多样性调研

● BCAN-010 广西玉林容州古城景区的百来只蝙蝠:后来交给哪位“专业人员”处理的呢?怎样处理的?

● BCAN-011“蝙蝠保护行动网络”倡议于2023年6月20日发起成立

● BCAN-012 蝙蝠飞到家里来筑巢咋办?加拿大亚伯达蝙蝠项目鼓励负责任的蝙蝠友好管理

● BCAN-013 铁灰蝙蝠、东方红蝙蝠和银发蝙蝠在加拿大濒临灭绝!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4 蝙蝠在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中列入情况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

● BCAN-015 GBIF: 对英国蝙蝠的基因组筛查显示具有人畜共染潜力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

● BCAN-01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系列

● BCAN-017 2023年版“三有”名录收录8种蝙蝠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8 美国休斯顿市大量蝙蝠死亡,澳大利亚狐蝠满天飞

● BCAN-019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20 一种神秘真菌侵袭蝙蝠,它们正在悄悄死去!人类对蝙蝠的生态贡献还知之甚少

● BCAN-021 志愿者发现:冬眠蝙蝠警觉度与洞穴温度相关 | 绿会连云港保护地

● BCAN-022 “生态灭杀”蝙蝠?它们每年可为玉米作物贡献逾10亿美元的生态服务

● BCAN-023 野保资讯丨雪豹调级,圣诞岛伏翼蝙蝠灭绝——IUCN物种红色名录更新

● BCAN-024 北美52%的蝙蝠物种在未来15年内面临严重的种群下降风险!

● BCAN-025 守护黑夜精灵:美国政府与国际蝙蝠保护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

● BCAN-02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BCAN-027 猫与蝙蝠:如何防止蝙蝠受到猫的攻击和伤害?

● BCAN-028 请勿“以貌取蝠”:蝙蝠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BCAN-029 蝙蝠和鸟类帮助在秘鲁种可可的农民提高产量

● BCAN-030 吸血蝙蝠北迁,拉丁美洲狂犬病27年后将威胁美国?

● BCAN-031 梅斯卡尔酒热潮引发环境问题,威胁蝙蝠生存

● BCAN-032 上千只鸟类和蝙蝠死亡,法国风电场被勒令关闭:清洁能源与生物多样性的较量

● BCAN-033 破除蝙蝠的4个传言

● BCAN-034 陆上风能设施建设后鸟类和蝙蝠死亡率监测良好实践手册和决策支持工具

● BCAN-035 冲突背后的生态警示:受到破坏的城市环境对蝙蝠构成威胁

● BCAN-036 荐读 | 科学期刊:罗德里戈·莱戈雷塔,墨西哥的“蝙蝠之父”

● BCAN-037 解决全球风能-蝙蝠冲突:现状与未来展望 | 第七届风能和野生动植物影响大会

● BCAN-038 人工蝙蝠巢穴:对蝙蝠有利还是有害?专家:需深入研究

● BCAN-039 蝙蝠活动与夜间迁徙昆虫的相关性

● BCAN-040 蝙蝠:稻米守护者,西班牙农田的“秘密生物武器”

● BCAN-041 比利牛斯山脉的饕餮:蝙蝠怎样在山口聚捕迁徙昆虫?

● BCAN-042 蝙蝠群体中爆发“大流行病”,“白鼻综合症”威胁德州农业安全

● BCAN-043 海湿公开课 | 全球蝙蝠基因测序:Emma Teeling教授谈Bat1K计划

● BCAN-044 杭州大伯家蝙蝠惊魂!消防操作是否涉及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从“驱蝠”事件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 BCAN-045 拯救濒危的弗吉尼亚大耳蝙蝠:北卡罗来纳州野生动物保护的胜利

● BCAN-046 飞得那么高,蝙蝠在夜空中都做些什么?

● BCAN-047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迎来新掌门!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专家上任

● BCAN-048 神奇的蝙蝠免疫机制!“夜总会”行为或成预防大流行的关键

● BCAN-049 联合国招聘《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执行秘书长(P4)

● BCAN-050 蝙蝠不是怪物!为什么这些飞行的哺乳动物需要保护?

● BCAN-051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EUROBATS):国际合作保护迁徙物种的重要举措

● BCAN-052 用鸟类和蝙蝠拯救西班牙森林!“德赫萨”生态恢复行动

● BCAN-053 海湿主编参加CMS能源工作组蝙蝠组会议

● BCAN-054 玉树管鼻蝠现身三江源,反思“新物种”记录——呼吁制定中国蝙蝠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 BCAN-055 风力发电场如何影响蝙蝠获取水源?一场关于栖息地的“距离战

● BCAN-056 解码蝙蝠生态学:如何用多尺度分析推动蝙蝠保护?

● BCAN-057关于制订国家级蝙蝠保护行动计划并采取切实保护行动的建议(第一版)

● BCAN-058 猫和蝙蝠,不共戴天

● BCAN-059 “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 海洋与湿地·人物专访

● BCAN-060 最后的绝响——圣诞岛伏翼蝙蝠是怎样无声无息地消失的?

● BCAN-061 蝙蝠保护领域的长远发展仍显不足!冯江教授谈蝙蝠现状

● BCAN-062 正确理解蝙蝠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冯江教授谈打破对蝙蝠的偏见

● BCAN-063 夜空中的嗅觉大师——蝙蝠如何用气味探索世界?

● BCAN-064 小微湿地为何是蝙蝠的“生命线”?

● BCAN-065 蝙蝠的“飞行困境”——为什么它们不能像鸟一样适应多种环境?

● BCAN-066 风能狂飙,蝙蝠之殇?

● BCAN-067 如何减少风电建设中的蝙蝠死亡?

● BCAN-068 填补空白!科学家发布非洲最大蝙蝠分布数据库

● BCAN-069 将蝙蝠等洞穴生物纳入矿山生态修复监测指标的思考

● BCAN-070 蝙蝠洞穴脆弱性指数3.0(BCVI-S)——洞穴生物保护的工具革新

【本文参考资料】

https://www.cas.cn/kj/201805/t20180511_4645285.shtml

https://www.kepuchina.cn/public/new/201805/t20180511_627930.shtml

https://www.aidongwu.net/11237.html

Krizler C. Tanalgo, Kier C. Dela Cruz, Danilo Russo, Susceptibility of Bats to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Trap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Volume 305, 2025, 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25.111110.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