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650 年的一个清晨,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晨鼓刚刚敲响,150 米宽的黄土大道上已挤满了车马行人:头戴尖帽的波斯商人赶着满载琉璃器的骆驼队,身着宽袖唐装的日本遣唐使捧着《论语》译本匆匆赶路,就连西域胡商的驼铃声里,都混着长安市民 “来碗酪浆” 的叫卖声。
公元 650 年的一个清晨,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晨鼓刚刚敲响,150 米宽的黄土大道上已挤满了车马行人:头戴尖帽的波斯商人赶着满载琉璃器的骆驼队,身着宽袖唐装的日本遣唐使捧着《论语》译本匆匆赶路,就连西域胡商的驼铃声里,都混着长安市民 “来碗酪浆” 的叫卖声。
据《长安志》记载,唐长安城周长 35.5 公里,面积 84 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 7 倍。这座 “天下中心” 的布局如同棋盘:11 条南北大街、14 条东西大街将全城分成 108 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有独立的围墙和门吏,相当于现代城市的 “封闭式小区”。为何一座都城能吸引半个世界的人前来?它的 “国际朋友圈” 究竟怎么形成的?
走进西大街的 “西市”,仿佛穿越到古代世博会:波斯的琉璃瓶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堆成小山,新罗(朝鲜半岛)的人参用丝绸仔细包裹,甚至能看到印度僧人兜售佛经手抄本。考古学家在何家村窖藏中发现的 “镶金兽首玛瑙杯”,正是中亚粟特工匠的杰作,堪称唐代 “进口奢侈品” 的代表。
商铺招牌更是一道风景:胡姬酒肆外挂着 “垆头酒熟葡萄香” 的酒旗,波斯邸店(相当于仓库 + 商铺)门口用汉文和粟特文写着 “互通有无,童叟无欺”。《旧唐书・食货志》记载,西市有 220 个行业、上万家商铺,每天接待来自 70 多个国家的商人,堪称 “古代世界贸易中心”。
每年正月初一,大明宫含元殿都会上演 “万国来朝” 的盛大场景:高鼻深目的波斯使节献上狮子、鸵鸟,日本遣唐使捧着本国地图行跪拜礼,就连远在非洲的努比亚使团,也带着象牙和玳瑁前来朝贺。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大明宫图》,清晰描绘了各国使节排队等候接见的场景。
唐朝的 “签证制度” 也很先进:外国商人持 “过所”(通行证)可在境内自由通行,留学生凭 “公验” 进入国子监学习。最特别的是 “质子制度”,西域各国国王常将王子送到长安作 “人质”,这些 “国际留学生” 不仅学汉语、读儒家经典,还能参加科举考试,比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就考中进士,改名晁衡,成为唐玄宗的近臣。
在长安城的街头,随处可见 “国际化” 的生活细节:贵妇人穿着翻领胡服,腰间系着波斯银带,脚蹬中亚皮靴;文人聚会时,常以 “泼寒胡戏”(西域歌舞)助兴,酒桌上摆着阿拉伯风格的鎏金银盘。就连佛教寺庙里,都能看到波斯传来的摩尼教壁画,以及叙利亚风格的十字架石刻。
考古发现的《大秦景教碑》,记载了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长安的传播历程:波斯传教士阿罗本在贞观年间来到长安,唐太宗专门为他修建教堂,允许自由传教。这种 “宗教包容” 政策,让长安成为多元文化共生的熔炉 —— 道教宫观旁可能是佛教寺院,隔壁就是拜火教的神庙,不同信仰的信徒擦肩而过,互不干扰。
每年春天,朱雀门附近的礼部贡院都会迎来特殊考生:日本的吉备真备、新罗的崔致远,甚至波斯的后裔李珣,都怀揣着 “金榜题名” 的梦想前来应试。《唐会要》记载,唐朝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中者可担任官职,比如崔致远 12 岁入唐,18 岁中进士,后来成为新罗的国相。
这种 “开放式人才政策” 背后,是唐朝自信的体现。长安城的国子监里,有来自各国的留学生 3000 余人,他们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将造纸术、印刷术、瓷器制作等技术带回本国。日本奈良时代的平城京,几乎是长安城的 “缩小版”,连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的布局都原样照搬。
公元 904 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下令焚毁长安城。这场持续月余的大火,将千年古都化为废墟,曾经的 108 个里坊只剩残垣断壁。直到近代,考古学家通过探测发现:含元殿遗址的夯土台基仍高出地面 15 米,大明宫遗址的龙尾道遗迹,依稀可见当年的巍峨壮观。
但长安城的精神遗产从未消失:西安碑林里的《开成石经》,记录着唐朝对文化的守护;何家村出土的鎏金香囊,展现着当时的工艺巅峰。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 “多元一体” 的城市文明范式 —— 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曾在同一片天空下经商、学习、生活,这种包容与开放,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站在西安城墙的永宁门上远眺,当年的朱雀大街已化作车水马龙的长安路,108 坊的格局演变为繁华的商业区,但不变的是空气中弥漫的多元气息:回民街的肉夹馍混着胡辣汤的香气,大雁塔旁的玄奘雕像注视着往来的各国游客,就连地铁站名 “通化门”“安化门”,都在默默诉说着千年前的开放与包容。
长安城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巅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而是海纳百川的胸怀。当波斯商人的驼铃、日本遣唐使的木屐、西域胡姬的琵琶声,共同谱成长安城的交响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辉煌,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魅力。或许,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开放则兴,包容则强,古今皆然。
来源:暗史解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