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们眼中的劳动者什么样?他们是小区里手艺高超的剃头师傅,乐观豁达的闪送员老爸,风雪中声音嘶哑的交警阿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孩子真情流露,唱出了他们心中的劳动赞歌。
编者的话
孩子们眼中的劳动者什么样?他们是小区里手艺高超的剃头师傅,乐观豁达的闪送员老爸,风雪中声音嘶哑的交警阿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孩子真情流露,唱出了他们心中的劳动赞歌。
剃头师傅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初二(9)班 孙楚晏
我家楼前有一个露天理发摊,一把椅子,两面镜子,一位六七十岁的剃头师傅。虽然他几乎每天都在那儿,我却不常注意到他,因为他既不吆喝,也不揽客,就静静地坐在那儿。
直到一个寒冷的冬天,平日常去的理发店里挤满了人,许久也轮不上我,无奈之下,我想起了那个理发摊。摊位旁立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十块钱一位,理发,不洗头”。除了老师傅,没有一个顾客。我心下犹豫,他却已开口,笑嘻嘻地叫我“小伙子”,招呼我坐下。
出乎我意料的是,老人的手法十分精妙。他一只手扶着我的头,另一只手拿着剪刀,沙沙沙,头顶乱蓬蓬的头发立马少了一半。再换上推子,侧边的头发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接着,剪子在头顶轻轻飘了几下,又削下来好些细密的发茬儿。最后,推子前前后后走了一遍,发际线便清晰了。没几分钟,原本乱糟糟的头发被理出了一个清爽的发型,一气呵成,没有半点犹豫。在吹头的空隙,我转过身看了看他的家伙事儿:一把磨得锃亮的剪刀,一台老旧的推子,推子的橡皮套已经被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把手。寒风凛冽,老师傅让我低头,我无意中从镜子里看到了他的手。手背皲裂,露出一条条白色的纹路。手冻得通红,上面还清楚地长着几个干硬的茧。等我再次抬头时,已经理完了。真是前所未有地快!我一边掏钱一边问老人:“您一天能理多少位啊?”老人咧嘴一笑:“一天也就六七位,能挣个几十块就不错啦!”我想说点什么,却没说出来。
回家后,爸爸妈妈对我的新发型赞不绝口,说一点也不逊于大理发店的“托尼老师”。过了一段时间,爸爸也想理发,便被我带到了老师傅那里。“哟,小伙子给我带新顾客啦!”没想到老师傅一眼认出了我,像看到老熟人一样脸上堆满了笑。又是三下五除二,爸爸的头发就被收拾得利利索索,脖梗和脸上也干干净净,几乎没有碎发茬儿。爸爸看到老师傅冻红的手,关切地问:“天这么冷,您该在家歇着,等暖和了再出来支摊儿。”“不用歇,人一歇就长毛病。有门手艺在身上,就得拿出来使。”老师傅笑道:“别看我这小摊儿,真有些老主顾在我这儿理惯了,别处还不乐意去。我要是不出摊儿,他们咋办?头发可不管天寒不天寒,照样长!”收费照例是十元。爸爸一边付钱,一边感慨:“大店里剪一次就六七十,还不如您手艺好!”老师傅还是一脸憨笑:“人家环境好,还洗头按摩啥的,我这儿没法比。我也不光冲着钱,就乐意看着人理完发利利索索的样子,瞅着都长精神,哈哈!”
我们和老师傅道别,一路上都觉得神清气爽。我想,我会一直记住这位剃头师傅。一把剪子,一台推子,一位老人,一个不起眼的城市角落,却代表着一种坚守和对劳动的热爱。
指导教师 刘晴
我那爱贫嘴的闪送员老爸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初一(7)班 丁馨悦
我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爷们儿,一口京片子,一米七的个儿并不高大,但身姿挺拔,手脚利索。他有着中年男人典型的地中海发型——头顶那块略显稀疏的区域被四周的头发守护着,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他干闪送这行已经有好些年了。每天天还没亮,他就麻利儿地骑上那小电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
我爸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贫嘴,不管走到哪儿,都能跟人唠上几句。有一回,他接到一单给程序员送文件的活儿。这程序员在国贸写字楼上班,爸爸骑着小电驴,一路风驰电掣地就过去了。到了楼下,那个程序员从爸爸手中接过文件,感慨了一句:“唉,我天天对着那代码,都快不知道外面啥样儿了。”爸爸一听乐了:“嘿,兄弟!我天天在外面跑,这世界精彩着呢!昨天我在昌平沙河高教园给学生送东西,跟那些大学生聊得可热闹了。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勃,净跟我聊什么二次元文化啊、电竞比赛啊,可有意思了。”那程序员被爸爸的话逗乐了,笑着说:“您这生活可比我丰富多了。”爸爸拍着胸脯说:“那可不,生活就得这么过,得多跟人交流。不然啊,人都憋闷坏了。”
还有一次,爸爸给一位住在南锣鼓巷的画家送颜料。爸爸七拐八拐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画家看着爸爸,笑着说:“你们每天在城市里穿梭,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儿。”爸爸挠挠头,咧着嘴说:“哟,您这话可太有文化了!我这画里全是生活的热闹劲儿!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那脚下跟踩了风火轮似的;昌平高校的学生朝气蓬勃,一个个跟小太阳似的。这不都是活生生的画儿嘛!”画家听了,连连点头:“您说得对,生活就是最好的艺术。”
爸爸还特别爱把遇到的故事讲给我听。有个周末,我们父女俩窝在沙发上,他笑嘻嘻地搂着我说:“闺女,今儿我给一作家送稿子,他正写关于北京昌平的小说呢,我说我在昌平沙河高教园瞧见好多学生的趣事,能给他提供素材。那作家一听,可高兴了,还留了我电话。说不定啊,我还能在他小说里露个脸儿呢。”我笑着说:“爸,您这可真是走到哪儿,故事就讲到哪儿啊。”爸爸得意地说:“那可不,咱北京人就爱唠嗑儿。这些故事里头,都是生活的滋味儿。”我望着爸爸,他因为雪天路滑磕掉了门牙,却依然笑口常开,说起话来眉飞色舞。
爸爸的闪送工作就像一场永不谢幕的大戏,每天都有新的故事上演。走在街上,他总是笑着跟熟人打招呼,笑纹在他的眼角和嘴角蔓延。他的笑容也感染着每一个与他擦肩而过的人,让人跟着心情愉悦起来。他在这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体会到了人生的多样和包容。而不知不觉间,他自己也成为这座城市里一首动听的歌、一幅美丽的画。
风雪中的守护者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五(6)班 刘佳禾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北风如猛兽般肆虐。有人蜷缩在温暖的家中看电视,有人早已沉睡在甜美的梦乡中。而她,一位平凡的交警阿姨,却屹立在风雪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我上完课,妈妈开车接我回家。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路上车流排成了长龙,我和妈妈也被困其中,平时十多分钟的路程,今天已经几乎走了一小时了。车窗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时不时还有冰雹“咚”地一声落在车顶。
“往这边走……请往这边绕行……”远处十字路口传来一阵阵嘶哑却坚定的喊声。随即,一个瘦小的身影朝我们这边奔来,她身上那件硕大的雨衣在狂风中飘摇。雪花刮过她的警帽和制服,却更加凸显了她瘦削却挺拔的身姿。随着她的逐辆指挥,渐渐地,十字路口有了疏通的迹象。
她走到我们车旁,轻轻地敲了敲车窗。妈妈打开车窗,一股刺骨的寒风立刻灌了进来,夹杂着雪花和冰雹。这一次,我看清了她的模样:她的头发被风雪搅得凌乱,紧紧贴在冻得发红的脸颊旁,睫毛上挂满了晶莹的雪花。她用嘶哑的声音问:“您去哪儿呀?”妈妈回答:“航天城社区。”她立刻朝左前方指去:“一会儿往那边走,车会少一些,路上小心啊!”我和妈妈一同表示感谢:“谢谢,您辛苦了!”
关上车窗后,我的目光却忍不住一直追随着她。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她身上的反光背心在风中若隐若现,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带来了一抹温暖而执着的色彩。她是一位风雪中的守护者,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和秩序。在这个世界上,总有无数的人在默默地付出,就像她一样,兢兢业业地做着那份平凡的工作,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安宁和温暖。
指导教师 房佳
屋顶上的无名诗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初二(10)班 张婉儿
晨光穿透薄雾,将教学楼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操场上,我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做着广播操。就在我抬手转身的瞬间,余光捕捉到屋顶上几个晃动的人影,三个穿着深蓝色工装的防水工人,正猫着腰在陡峭的斜坡上移动,像一组屋顶上的剪影。
晨风掀起他们沾满涂料的衣角。一位老师傅半跪在排水槽边,正用铲子小心剔除缝隙里的青苔。他的动作极轻,连檐下几只嬉戏的小麻雀都没有惊飞。身后的年轻人扛着卷成筒状的防水毡,每走一步都要先试探瓦片的稳固程度。
早操结束时,工人们已经收拾好工具。沥青桶边缘的磕痕、磨得发亮的刷柄、缠着绝缘胶布的橡胶锤,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工具,和他们一样沉默地退场。午休时分,他们又悄然返回。我透过教室窗户,看见那位老师傅坐在屋脊背阴处啃馒头,就着一瓶矿泉水。阳光直射在他晒得脱皮的后颈上,安全帽下的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前。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整整一周。他们总在早读前完成最嘈杂的工序,又在午休时回来做精细的修补。没有人监工,没有人围观,只有晨光与夕阳见证着他们的劳作。直到雨季,当平房教学楼里的同学们为了预防天花板渗水而开始准备塑料桶时,才发现天花板早已被修补好了。而那些屋顶上的剪影,也同天花板上的水痕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五月的风吹过教学楼顶崭新的防水层,那里没有署名,没有勋章。但每当我们坐在干燥的教室里,每当我们行走在整洁的街道上,都是在阅读一首无字的劳动诗篇。谨以这篇赞歌,献给所有劳动者——你们弯腰劳作的身影,正是时代最美的剪影!
指导教师 郭欣雅
了不起的王阿姨
北京石油学院附小五(6)班 薛天泽
每天早上我到学校时,总能看见保洁王阿姨在走廊里扫地。她的扫帚是竹子做的,手柄被磨得发亮。她的手很粗糙,手指上有好多看起来硬邦邦的老茧,但那双手握起扫帚来特别有力气。
春天的时候,围墙上的蔷薇花开了,可枝条上的小刺老是勾住同学们的衣服。王阿姨就搬来小板凳,拿着一把旧剪刀,像给小朋友剪指甲似的,轻轻把尖刺剪圆。“小刺刺别捣乱,乖乖让阿姨修修头。”她一边说一边把剪下的刺收进塑料袋,有次不小心划破手指,就从围裙兜里掏出创可贴贴上,接着又低头剪起来。现在我们路过蔷薇花墙,都敢轻轻摸一摸花瓣,因为那些小刺真的变圆了,像被太阳晒软的小糖果。
有一回,五年级的小雨在走廊吐了,王阿姨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她先递过水桶让小雨漱口后吐进去,然后蹲在地上用旧牙刷一点点刷瓷砖缝。肥皂水换了三次,抹布洗得哗哗响,连砖缝里的小泥点都被她抠得干干净净。
还有一次,我看见她身旁刮过一张被风吹跑的糖纸,她用扫帚尖敏捷地一勾,糖纸就乖乖飞进了簸箕。楼梯扶手的螺丝松了,她从兜里摸出迷你扳手拧紧。下雨天排水沟被落叶堵住,她利索地把烂叶子掏出来,笑着说:“给大地通通气,不然它要闷出小痘痘啦!”
因为常年干清洁工作,王阿姨的指甲边缘总是有点黑,手背上有淡淡的疤痕。可就是这双手,把校园扫得干干净净,把玻璃擦得能照见云朵,让我们在开满蔷薇花的路上蹦蹦跳跳。“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老师让我们写“最感谢的人”,我毫不犹豫地写了王阿姨。她让整个校园都闪闪发亮,这大概就是劳动的魔法吧!
指导教师 卓思成
近期征稿主题:
歌声中的故事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能让你轻轻跟着和?”每当听到它,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在这飘荡着歌声与花香的季节,写下你的歌声中的故事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8日
端午情思(征文和绘画)
又到粽叶飘香时,每年的这个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是否曾有那样一个端午节,成为深藏心底的回忆?欢迎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告诉我们。
截稿日期:2025年5月15日
保护环境,有我一份
地球是每个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你参加过的环保活动中,哪一次印象最深刻?请详细记叙事件经过和心得体会。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2日
昆虫记
你喜欢昆虫吗?是不是也像法布尔一样,通过仔细观察“虫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快来分享你的昆虫观察笔记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我是大作家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散伙了吗?哈利·波特的孩子长大后又会发生哪些事?如果你觉得读完名著还不过瘾,那就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名著、名篇续写新篇章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4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