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电动两轮赛道被新旧势力反复拉锯时,一家成立仅三年的科技公司——首驱科技,以“带着手术刀的工程师”姿态杀入战场。
电动两轮的下半场,属于那些真正理解“科技向善”的人。首驱,会是那个答案吗?
当电动两轮赛道被新旧势力反复拉锯时,一家成立仅三年的科技公司——首驱科技,以“带着手术刀的工程师”姿态杀入战场。
面对“参数内卷”“体验同质化”的行业困局,首驱科技产品总监直言,“首驱的野心不是做‘更好的电动车’,而是改变世界的骑行方式。”首驱科技总经理杨晓更是自信地给出了品牌未来发展的野望:“三年內成为下一代智能电摩定义者。”
与传统车企的“保守派工程师”和新势力的“ppt造车派”不同,首驱团队自带独特的“极客DNA”:
核心成员曾做过机器人、搞过自动驾驶,甚至拆过火箭电机,从供应链管理到用户运营,全是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的老兵。
杨晓直言:“传统品牌还在纠结ABS要不要标配时,我们已经把汽车级雷达装进了两轮车。”
这种“降维打击”背后,是团队将实验室“黑科技”转化为用户“白米饭”的能力——技术必须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在首驱的产品哲学里,参数永远排在用户体验之后:
1000+“首席体验官”覆盖宝妈、民间大神和私圈明星等,用真实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典型的案例如——
曾有用户提到半夜回家电动车嘀嘀吵到邻居太尴尬了,催首驱研发了震动预警,这也是行业首个非声学预警系统;
还有用户提出“下雨天手机湿了没法解锁”,让首驱做出了声纹无感交互;
.....
“科技不是工程师的自嗨,而是用户生活的延伸。”首驱的1000+体验官正在重新定义产品逻辑——“用户才是最好的产品经理”。
在“参数内卷”的行业狂欢中,首驱选择了一条反常识的道路——“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其核心技术“无感智能”体系包含三大维度:
○ 超级雷达系统
传统两轮车的雷达只能做到“看到”,首驱超级雷达是“看懂”。
核心突破两点
一是“汽车级视觉算法”,前置识别井盖缺失或湿滑路面,提前调整车辆状态;
二是“毫秒级响应链路”,从识别到反馈,速度和汽车雷达同级。
/
激光雷达VS超级雷达
传统激光雷达≈“望远镜”
首驱超级雷达≈“带有望远镜的AI大脑”
○ SLP超级底盘
首驱以女性细致的体验做标准(男性用户也是受益的),“让女生骑出MotoGP的底气”——
“不是鼓励让女生去飙车,而是让她们骑得稳又飒”。首驱科技针对女性用户,首驱还重点优化了低座高和窄车把,让女生穿裙子也能轻松跨坐,转向不抡胳膊。
问及“该底盘在技术上是如何平衡舒适和操控”,首驱科技也道出了SLP底盘的秘密:
一是“航空级轻量化材料”,车重比同类更轻,挪车不费劲;
二是“电子减震+AI预判”,过减速带时减震切换到“沙发模式”,平路切换到“运动模式”。
○ 液冷长续航平台
包含和电池相关的高压液冷平台及和电机相关的磁涡冷擎技术。
高压液冷平台
“首创集成式液冷管路”,电池像装了“中央空调”,夏天不怕鼓包,冬天不怕冻僵;
“领先的快充技术”, 告别充电桩‘罚站’,碎片化时间完成电力自由;
“第一梯队的寿命管理”, 历经四季温差考验,电池活力依旧年轻。
磁涡冷擎技术
通过超导绕组工艺和磁涡流控制,把电机的“无效发热”压到最低。简单说,别人跑100公里烧5度电,首驱给出了更省电的解法:不仅能跑完全程,还能留下足够的电量给你的手机“续命”。
首驱科技形容他们的“电控双核架构”就像一个“会读心术的学霸保镖”——通过数据学习预判用户习惯,新手妈妈“保守模式”、赛道“狂暴模式”.....我们开玩笑问出“车是否会蒙圈”,产品总监也风趣答道:“你要是一天换十来种风格它也会懵,但概率比你中彩票还低。”
当被问及“首驱下一步战略方向?无感智能技术如何分阶段落地?”,杨晓的回答也非常落地:
量产的无感智能车:核心是大脑(AI决策)+ 骨架(SLP底盘)+血肉(能源系统);
后续会推出“机器人形态”概念车:能语音交互,能自己去充电桩,甚至能变形……
“智能化的终点不是参数,是让人骑上车就忘了技术存在”首驱科技也重申:“首驱的野心不是做‘更好的电动车’,而是改变世界的骑行方式”。
在这个“产品三个月一换代”的浮躁行业,首驱像一位倔强的农人——敢把成本砸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深耕底层技术,打磨用户体验。
对于强调“用户体验”的首驱,我们也问出了“科技带来的1%体验感用户很难感知,首驱如何平衡投入产出”的疑问,而首驱科技的回答是:“安全是1,其他体验是后面的0,这也是品牌的底线”。
电动两轮赛道正经历从工具到情感的范式革命。电动两轮的下半场,属于那些真正理解“科技向善”的人。
首驱,会是那个答案吗?
来源:EQB电动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