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千年前的抗疫,如今我们疫情要破局了吧,何时算胜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06:22 2

摘要:2020年初,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至2022年末,国家调整防疫政策。三年抗疫看似告一段落,又似新挑战开始。当前疫情形势胶着,胜利之日尚难确定。

2020年初,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至2022年末,国家调整防疫政策。三年抗疫看似告一段落,又似新挑战开始。当前疫情形势胶着,胜利之日尚难确定。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面对奥密克戎尚无特效药,国家或已从专业视角制定并执行方案,力求减少损失,管控风险,全力挽救生命。

回想古代,中国应对瘟疫的方式多样,通过隔离病患、采用草药治疗及注重环境卫生等措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应对能力。

【瘟疫:古时急性传染病的统称】

"瘟"在《辞源》中的定义为疫病,指人或牲畜、家禽所罹患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瘟疫古称“疫疠”或“天行”,是指那些传染性强、能迅速扩散的急性传染病。

现今所知的天花、鼠疫、禽流感、SARS及新冠肺炎,在古代均被统称为瘟疫。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类不断与急性传染病斗争,病毒细菌伴文明共进化,聚集即可能传染,特效药也难防其变异。传染病关乎医学与社会,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鼠疫(黑死病)肆虐,中世纪欧洲无特效药且神学盛行,大城市因人口密集受鼠疫打击尤重,致死率极高。

中世纪欧洲曾爆发鼠疫,致使人口减半,这一灾难间接催生了文艺复兴。

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鼠疫包括:明末由山西传至北京的鼠疫、19世纪末云南与香港地区的鼠疫,以及伍连德成功防控的东北大鼠疫。

【百年前的抗疫英雄,曾获诺贝尔奖提名】

伍连德(1879-1960),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台山,剑桥医学博士,是中国检疫防疫先驱,曾控制东北肺鼠疫、上海霍乱等疫情,倡办北京中央医院、滨江医学专科学校等机构。

1910-1911年东北大鼠疫肆虐之际,日本专家凭借以往对鼠疫的了解,迅速行动,专注于捕捉老鼠以控制疫情。

伍连德总医官运用科学方法,判定鼠疫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人际传播(肺鼠疫),非鼠传人(腺鼠疫),据此制定并执行防疫措施,结果证实其判断无误。

最终,因无特效药可用(当时青霉素未被发现,鼠疫需链霉素治疗而该药1943年才制成),伍连德通过封城、寻源野生土拨鼠、焚毁遗体及推广口罩,有效控制了疫情。

伍连德创制了中国首个棉纱口罩,时称“伍式口罩”,其成本低、制作易,民众广泛使用后,疾病传播率显著下降。

时至今日,口罩依然是传染病肆虐时不可或缺的防护利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抗疫角色。

伍连德乃鼠疫科学防控之先驱,其积累的经验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控同样具有显著的借鉴与应用价值。

1935年,伍连德因“在抗击肺鼠疫上的贡献,特别是揭示旱獭(土拨鼠)在疾病传播中的角色”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

尽管他当时拥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诺贝尔奖候选人名单上,其“国家”一栏明确标注为“中国”。

鼠疫,这一高致死率、高传播率的一号甲类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巨大阴影。得益于细菌学、传染病学进步,抗生素应用及公共卫生改善,现已建立成熟治疗防控机制。

清朝末期,伍连德凭借科学认知与手段有效控制了东北大鼠疫。追溯以往,国人应对瘟疫的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宋朝对应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后期,下文以宋代的防疫措施为例说明。】

【宋代瘟疫是如何爆发的?】

宋人将瘟疫称为疫、疾疫、疾疠、大疫等,统称疫病。宋代历史、医学及方志文献显示,该朝共发生200余起传染性强的疫病。

宋代官修医学方书如《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将疫病分为疾疫、伤寒、时气、痢疾、麻疹、痄腮、黄肿及南方流行的瘴疫等类别。

瘟疫起因多样,归根结底为天灾与人祸两类,涵盖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1563-1640)在《景岳全书》中提到:“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意指洪灾、饥荒等严重自然灾害后,往往会紧随瘟疫的爆发。

灾荒常致环境失衡,人口与牲畜大量死亡,尸体暴露使卫生恶化,细菌迅速繁殖,饮用水源受污,瘟疫随之易于爆发。

且灾后,人们常面临饥饿,身体素质减弱,易于感染疾病,加之灾民大规模迁移,更会促使疫情迅速蔓延。

宋代瘟疫多因自然灾害引发,占比颇高,文献中常以旱疫、水疫、震疫、饥疫等名称直接记录这类由自然灾害导致的疫病。

宋神宗庆历八年,河北路与京东路遭水灾,继而大饥,民间出现卖儿女、人相食之惨景,加之官府救灾不力,终致疫病大规模爆发。

以往救灾,常聚民众于城中,施粥以济。然饥民密集,易生疫疾,相互践踏致死,或候粥数日未食,得粥即倒毙。此谓救之,实则害之。

苏轼于《富郑公神道碑》中述,富弼公一生忠义智勇,辅国安邦,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后世所敬仰,其事迹永载史册。

【战乱频仍滋生疫病】

此外,战乱频发是疫病肆虐的主要社会诱因。战争导致伤亡众多、人口迁徙,加之粮食匮乏所致的饥荒,共同为疫病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代市民文化达高峰,艺术成就受赞誉,然而对唐领土继承不全,且外战表现不佳,这是公认的事实。

两宋三百余年间,与辽、夏、金、蒙屡战,导致军中及边境疫病频发次数显著增多。

在两宋交替之际,一场猛烈的疫病肆虐,极大地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衰败与灭亡进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袭宋朝,围困开封多月。次年春,开封爆发大规模疫病,军民病死近半,众多金兵亦不幸染疾身亡。

《宋史》记载,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金兵围攻汴京,导致城中疫情肆虐,死者几乎占据人口半数。

此次瘟疫具体是哪种传染病尚不清楚,但从发病季节和死亡规模推断,可能是斑疹伤寒或鼠疫等类型的疾病。

【病从口入引发瘟疫】

宋代时,除了战争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亦成为引发疫病的重要原因,此现象在该时期愈发显著。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八月,两浙东路宁海县(今浙江宁海)发生的疫病,起因是当地人食用了海鳅(露脊鲸),导致了疫情的爆发。

南宋《嘉定赤城志》载,台州(时属两浙东路)有海兽被称海鳅,人们争砍其肉炼油,用脊骨做臼,此后海滨居民多染疫病。

数千年前,祖先已驯化出可供人类安全食用的肉类,即家禽。随意捕食野生动物,会打破自然与社会的平衡,招致严重后果。

2003年SARS冠状病毒源自蝙蝠,经果子狸传给人类。今年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研究人员同样认为是蝙蝠。

蝙蝠为携带众多病原体的动物,能传播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及埃博拉病毒等多种病毒。

【宋朝如何防治瘟疫?】

瘟疫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爆发后对社会经济、人口平衡、军事行动及国家秩序均有重大影响,需官方与民众携手合作,共同防控。

北宋医官王维一受命编纂《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含手足经络图、针灸禁忌、十二经络穴位详解及四季五行针刺呼吸法。

宋朝在传统医学上成就显著,《宋史·艺文志》辑录医书超500种,尤其在针灸学、法医学、妇科学等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宋政府重视医学方书编纂,引入《太平圣惠方》等官修方书于疫病救治,严令依方配药,有效遏制疫情,并推动了中成药的发展。

疫病爆发之际,朝廷常令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御药院等派名医赴疫区巡查,依病症配药施予民众,所需费用多由官府承担,无偿供给。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京城爆发大疫,宋仁宗下令打碎专供帝王的通天犀角,融入药物赐给疫民治温热病。此举深得史家好评,彰显其“仁”字庙号,实至名归。

宋代政府除配方赐药外,还着力阻断传染途径。《太平圣惠方》规定:若一年中老少病症相似,须回避,饮食不共用,以防一人染病,全家不安,相互传染。

神宗熙宁九年春,两浙路吴越地区遭遇旱灾与疫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记载彼时困境及越州知州赵抃为缓解灾情所施行的各项举措。

赵抃抗疫时设立“病坊”,专为收治病人而设,旨在隔离病患,阻断传染,确保疫情不扩散。

1176年春,疫情肆虐。设病坊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僧负责医药饮食,确保他们有所依靠。逝者则由专人负责随时收敛安葬。

——曾巩所著《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详细记述了赵公在越州救灾时的举措与成效,彰显了其智慧与仁心,条理清晰,令人钦佩。

另外,若救治无效死亡的患者尸体未得到及时掩埋,将加剧病毒传播。因此,宋朝政府疫情后会要求地方官或寺庙僧人处理尸体,避免疾病再次蔓延。

【医者的防疫之术】

宋代抗疫时,医者无论受官方派遣还是民间自愿,皆挺身而出,奔赴前线,全力救治病患。

疫病爆发后,他们分发药品、治疗病患,并公开药方、普及医学常识于民间。医学家们还结合救治经验,编写医书,精简名方,以便流传并为大众所接受。

宋代医者重视防疫,为民众提供多种有效防疫法,遵循《黄帝内经》“治未病”原则,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北宋名医庞安时所著《伤寒总病论》,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存异。书中提及屠苏酒、辟温粉、千敷散、杀鬼丸等防疫药物,广受民众欢迎,尤其除夕夜饮屠苏,成为宋人重要年俗。

传染病始终是公共事件,需全局合作。宋代时,僧道与普通民众均积极参与防疫,各自贡献力量,共同应对。

人类文明至今,遇陌生传染病或无特效药,但能依传染病学等专业知识,制定科学防疫方案,减损控风,挽救生命。守规则,养好卫生习惯,既利他亦利己。

新冠疫情步入全面影响阶段,尚无明确缓解迹象,祈愿国内外同胞皆能安康,共度难关。

来源:魅力老照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