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的农业援外专家,27岁的周文康自2019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非洲马拉维、利比里亚等国家开展农业技术援助项目,通过品种引进、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助力当地突破传统农业瓶颈,为非洲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为中国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的农业援外专家,27岁的周文康自2019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非洲马拉维、利比里亚等国家开展农业技术援助项目,通过品种引进、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助力当地突破传统农业瓶颈,为非洲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耐旱水稻 破解旱季少粮困境
马拉维共和国地处非洲东南部,旱季缺水、雨季洪涝的气候特点长期制约着当地水稻生产。2023年6月,周文康加入援马拉维农业技术合作第三期技术援助项目,全身心投入到该项目的耐旱型杂交水稻和多年生稻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周文康与团队在马拉维的奇隆巴、萨利马等地区开展区域性示范,推广“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由当地农户选点试种,中方专家全程指导。经过与马拉维农业部官员联合测产,耐旱型杂交水稻平均增产2-3倍,田间还表现出高抗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特性,该成果得到马拉维农业部作物司和水稻研究所专家的高度赞扬。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高产量,更要建立可持续的种植制度。”周文康介绍,耐旱型杂交水稻能在当地旱季进行节水栽培,实现了马拉维“雨季—旱季”水稻双季种植制度。2024年7月项目结束时,马拉维农业部向周文康颁发了成就证书。
从“刀耕火种”到科学种植
2024年10月,刚回国3个月的周文康又转战利比里亚,执行为期三年的第7期竹藤编和果蔬种植畜牧养殖技术援助项目。当地蔬菜种植长期依赖“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原始模式,技术极为落后。
“当地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栽培模式非常原始,面对中国先进的种植技术,他们一时难以掌握,改变其栽培模式并非易事。”周文康坦言。
但困难并未阻挡周文康和团队的脚步,他们迅速在蒙罗维亚、博米州、邦州三地开展蔬菜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工作,并取得成效。
博米州的学员杰西就是受益者之一,“非常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雨季来临后,我准备种植水稻,希望中国专家能提供技术支持,中利友谊长存”。杰西的这番话正是中利农业合作丰硕成果的生动写照。
因地制宜 融入中国智慧
工作以来,周文康主持或参与编制了援乍得、马拉维、汤加等国家的援外项目技术方案,内容涵盖水稻、棉花、玉米、蔬菜、果树等专业试验、示范与推广方案。
在国内工作期间,他参加了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嘉禾有机旱作示范园、太谷杜氏番茄玻璃温室大棚的参观学习活动,并深入运城水稻种植区、晋祠大米生产基地等地进行考察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周文康了解了山西省农业生产和发展情况,并依托援外农业项目,让山西省优秀的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品种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技术推广需结合当地实际,不能简单复制中国经验。”周文康说,在马拉维,他筛选了山西小米、高粱等耐旱作物,探索当地多元化种植路径;在利比里亚,他计划引入小型机械,帮助当地人学会起垄和开沟。
扎根非洲 播种希望
援外工作充满艰辛,疾病威胁、物资短缺是常态。周文康在利比里亚半年内三次感染疟疾,仍然坚守岗位;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年降雨量高达5000毫米,是全球降雨量最高的地区。当前雨季即将来临,需要从国内发来的蔬菜大棚尚未到位,团队只能搭建临时设施应对倾盆暴雨。
“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当地人的认可。”周文康说,“培训结束时,学员们热情拥抱合影;示范户收入增加后,主动带动邻里共同发展;农业部官员参观蔬菜试验区后,对中国技术赞不绝口……这些点滴都让我感到付出很值得。”
从山西农田到非洲雨林,周文康用青春践行农业援外的使命。他的故事,是中国援外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如今,耐旱水稻在马拉维生根,蔬菜示范户在利比里亚越来越多,中国农业技术的“种子”正在非洲大地茁壮成长。采访尾声,周文康告诉记者:“技术援助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努力,为非洲农业转型播下更多希望。”(本报记者 刘家进)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