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更有智慧。从以“雪域先锋号”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为代表的“大国重器”在中铁装备郑州基地诞生为标志,黄河岸边的创造开始以智造书写新时代的工业史诗,在河南这片见证过商周青铜冶铸的土地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致敬勤劳智慧的劳动者!致敬工会百年华诞!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所有劳动者共同的节日,向每一位勤劳智慧的劳动者致敬!
今天恰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今年也是河南省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向工会百年华诞致敬!
当下的中原大地,从工厂车间到建筑工地,从技术工人到白衣天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岗位敬业奉献,每一滴心血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更有智慧。从以“雪域先锋号”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为代表的“大国重器”在中铁装备郑州基地诞生为标志,黄河岸边的创造开始以智造书写新时代的工业史诗,在河南这片见证过商周青铜冶铸的土地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的跨越,注入了更多新时代河南各行业劳动者的聪明智慧。
从传统产业的破壁者到新兴赛道上的领跑者,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的全省各行业劳动者,正在不断地用更多聪明智慧为时代解码。在中信重工冶炼车间、在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在宇通客车智慧工厂、在绿油油的小麦试验田里……各地劳模工匠、一线技术工人镌刻“中原创造”的智慧印记,展示着五千年中原文明在智能制造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当下的中原大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智慧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响起新的驼铃声,铁空联运班列打造的“空中丝绸之路”与跨境电商数据交汇激荡,新时代河南劳动者继续以智慧为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崭新篇章。
(陈卫国)
打造设备运行安全基石
4月28日,下午下班后,河南能源焦煤集团古汉山矿成志创新工作室热闹了起来。机电队电工班班长、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张成志带着徒弟李健又准时来到这里忙碌。
“外壳打磨得再细致一点儿。咱刷好漆再做几次试验,争取‘五一’后正式投入使用。”忙着手里的活儿,张成志对徒弟说。这是刚刚制作完成的高爆开关试验变压器。高爆开关是煤矿井下非常重要的电气设备,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煤矿井下的供电安全。这变压器就是高爆开关下井前试验的“基石”,是他和创新工作室成员耗费近一个月心血,“无中生有”造出来的。
为保障井下设备运行安全,古汉山矿要求电气设备必须经过性能完好试验、专人验收后才能入井。高爆开关性能试验更是必不可少。张成志接到任务后却遇到难题,市场上根本没有合适的试验用三相100V电源。自己做!他带着团队成员开始从无到有的制作。
万事开头难。从计算到寻找硅钢片的铁芯再到用多粗的电线,没有可参照的数据,张成志就带着团队利用业余时间,泡在书堆里一点点找资料。再凭借多年工作经验,一边计算数据做雏形,一边试验改进。有时一个数据就要算10多遍,他们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天努力,30多次试验,他们做出了380V/100V的三相变压器,经多次试用完全满足试验要求,解决了高压设备入井前性能试验的难题,为矿区设备安全运行再添一重安全锁。
忙起来的时间过得飞快。天色已晚,但张成志依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原本造好的变压器他又给装上了外壳,考虑方便移动又安装上轮子,精益求精的态度30多年来始终不变。从业至今,他完成各项创新项目课题成果58项,小改小革、“五小成果”200多项,产生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纺纱机织出“大智慧”
在尉氏,借助数智赋能,纺织这个昔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月24日,记者走进河南省鑫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前纺车间,这里机器轰鸣、织机飞转,纺纱流程“丝滑”又高效,记者在这里看到了一朵朵棉花如何“智”变为一卷卷纱线。
车间内,一个浅色身影来来回回穿梭于工人与机器之间,时而下蹲、时而攀高,吸引着记者的目光。他认真对设备“望、闻、问、切”,检查每一台机器的运作情况,帮助车间工人解决机器上各种疑难杂症。他,就是河南省鑫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设备维修工王峰。
“制造变智造,我们这里每万锭纱用工数由10人左右降至5人。”王峰说,除了生产一线用工减少,车间也采用智能管理系统,替代人工完成对各项数据报表统计分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车间生产设备24小时不停转,一旦出现严重故障,不仅让生产节奏变慢,还会影响产量指标。王峰所带领的检修班组在整个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要做的就是及早发现故障,维修保养到位,减少生产损失。王峰告诉记者,有时只需根据声音或者用手一摸,便能判断是哪个部件出了问题。他用30多年时间“打磨”自己,早已将这项技能使用得行云流水。近年来,王峰结合生产实际,自主展开技能攻关、节能降耗及设备改造,先后完成了自络气路改造、细纱节能风机改造、细纱流动风机改造、前纺粗纱空调改造等技术创新十几项,每月可节电16630度,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130多万元。
2020年,以王峰为领头人的“王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成立,工作室成员7人,均为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人员。近年来,在王峰的带领下,这个团队集智创新、协同攻关,解决现场难题36项,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等方面完成42项,创造经济价值近300万元,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6项。
指尖上的坚持
4月28日6时50分,在鹤壁市河南东科讯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装配车间,早早来到单位的河南省劳动模范陈晓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J5小组组长,这位腿部残疾的80后打卡后,径直走向统计室。“你看,这是我自创的‘自动生成数据’系统。”陈晓辉指着屏幕介绍道,“经过3个月的精心打磨,这套报表系统将原本需要8小时完成的统计工作缩短至2小时,也将数据精准度提升了60%以上。”在这间办公室里,108台设备的产能数据和126名员工的产量报表正等待着他核算。
忙完核算的陈晓辉抱着报表穿梭在生产线间,“0.2毫米的偏差都不能放过”。陈晓辉边拿着游标卡尺半蹲着测量端子压接深度边叮嘱新员工。“陈老师,新的样品送来了,放在工作室实验桌上了。”“好。”实验桌前,陈晓辉在显微镜前对着刚送来的37组新样件的绝缘端子进行数据校对,并在实测数据本上填写各项数据。此时,墙上的“班组生产效率提高200%”的红色锦旗与陈晓辉的背影遥相呼应,这个数据正是他带领的团队创下的战绩,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超16万元。
暮色漫入车间,陈晓辉半跪在地上指导新员工绘制接线图,左腿因长时间弯曲微微发颤,手中的铅笔却在草稿纸上画出比CAD图纸更清晰的等效电路。“首月技能考核90%通过率,8人成骨干。”这串数字是他工作室墙上最醒目的勋章。21时,统计室灯光依旧,陈晓辉仍在逐行核对出口订单的每项参数。拉开老式抽屉,2008年质检日记里“细节决定成败”的誓言在泛黄纸页上洇开墨痕,15年的斗转星移,这6个字早已化作千分尺上的星辰,在0.01毫米的微观世界里永恒运转。
匠心破译“浓度密码”
4月28日6时,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周口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豆干生产车间时,公司总工程师杨振江已站到生产设备前,对他自主研发的氮气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日常巡检。
“氮气浓度99.99%,压力4.92。”望着显示屏的精准数据,杨振江举起手机定格这个晨间画面。这组看似平常的数字,却凝结着杨振江在技术上的又一次“突围”。
2019年,到公司上班第一天,杨振江就看到豆干生产车间研磨工段,工人仍在使用手持折光仪观测浓度。这一场景,让杨振江有了“心事”。车间管理人员告诉杨振江,当时公司购进的有在线监测系统,但用起来既不准又不稳定,也就半途而废了。
转机出现在去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晚九点多钟,公司洪江华总监问我能不能解决豆浆浓度监测问题。”杨振江深知,自己已不是刚来公司时的水平,他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证书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也获得了“周口大工匠”等多项荣誉,当即表态能解决。
第二天,他便找到传感器厂家询问解决方案,面对厂家开价10余万元却仅能实现基础显示的方案,杨振江决定通过改造把传感器安装到公司的设备上。当时-5℃的车间里,他裹着棉大衣反复推敲传感器安装角度,三维图纸修改了20多个版本,PLC程序调试了无数次,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研究修改,豆浆浓度在线自动检测控制系统成功上线。现在,工人只需轻点触摸屏,就能实现豆浆浓度监测全流程智控。
“真正的工匠精神,对我们食品行业来说,既要守护传统味道的精髓,更要敢用新技术解开行业‘卡脖子'难题。”杨振江说,他研发的这个豆浆浓度在线监测系统上线后,日产量提升20%,豆干的品质也更加稳定,也让金丝猴豆干生产线智能化水平领跑全国。
无影灯下“骨道匠心”
4月28日上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滨河院区手术室内,一场高难度的微创“战役”悄然打响。无影灯下,该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邹鹏带领团队正在患者髋关节处进行着一场“针尖上的舞蹈”。
这是一位52岁的特殊男性患者王先生。王先生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磨损、骨质疏松严重,失去正常解剖结构……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邹鹏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凭借对直接前方入路(DAA)技术炉火纯青的精准掌控,仅用1小时多,便成功完成了这台高难度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第2天,患者已能在助行器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按照术前评估,术后第5天患者就能顺利出院,这大大提高了传统髋关节置换的康复速度,堪称奇迹。
在骨科手术迈向精准化、微创化的今天,直接前方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备受关注。但解剖结构复杂、操作难度高等技术壁垒,让这项技术长期被视作“高风险禁区”。“DAA就像在钢筋水泥里开凿隧道,既要保证路径精准,又要守护沿途所有管线安全。”邹鹏这样形容这项微创技术。
邹鹏说,DAA入路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解剖暴露、操作精准度、学习曲线及特殊病例处理上,王先生的情况让手术难度倍增。他和团队采用“影像导航+肌间隙分离”组合策略,通过术前三维重建精准设计方案,最终在几乎不出血的状态下完成关键血管结扎、手术视野清晰、准确无误植入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复位后关节能正常运动。
王先生手术的成功实施,是邹鹏和他的团队完成的DAA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较复杂的一例。每一次成功的手术背后,都是邹鹏十五年如一日精心淬炼的“骨道匠心”,更是他带领团队不断攀登微创骨科高峰的坚实见证。
小团队创造大效益
“开机正常,屏幕显示正常……”4月27日,在永煤集团城郊煤矿姬忠鹏创新工作室内,随着按钮按下,该矿井下本安计算机开机成功,这让智能电器维修攻关小组成员们激动不已。
井下本安计算机是专为煤矿等易燃易爆环境设计的本质安全型智能设备。不久前,永煤集团城郊煤矿探防队的2台井下本安计算机在使用时出现故障,这可急坏了探防队队员们。为了尽快解决设备故障,城郊煤矿决定请厂家维修,沟通后得知维修费需8万元。面对高昂的维修费用,矿井“创新达人”姬忠鹏挺身而出,主动接过此项维修任务。
随后,姬忠鹏带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员,夜以继日地对照计算机电路图和说明书进行细致检查,并尝试通过更换二极管等方式进行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之后,故障根源浮出水面。在维修过程中,他们花费148元购置了一个普中51单片机,进行更换后,设备故障修复完成,节省维修费8万元,使用效果良好,运行稳定可靠。
姬忠鹏告诉记者,这只是他们智能电器维修攻关小组的成果之一,5名成员都是职工公认的技术大拿。小组成立1年以来,已成功修复各类保护器、电源模块和工控机等智能电器373块,修复价值222.84万元,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还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提升了团队整体技术水平。
“为确保维修小组有序、高效运转,我们实行‘接单—维修—验收—跟踪’四步工作法,即区队将需修复的智能电器交付我们,在进行技术攻关和修复工作后,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联合验收并交付,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实施‘后评价’机制,确保修复后配件的使用效果。”姬忠鹏说。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