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夏文化之成果展示——行走河南,从这里读懂中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20:51 2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

行走在4月的中原大地,一望无际的原野麦浪滚滚、丰收在望。在这片沃野之下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从这里起源又不断拉长,绵延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景

1中华文明探源实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02年春,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项目由科技部立项作为国家“十五”到“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20多个学科,6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工程,到今年5月,工程进行了整整23年。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考古确认,距今4000年前后,夏王朝建立。在以嵩山东南麓为中心的区域,出现了10余座大型城址。其中,在登封王城岗发现了气势恢宏、大小相套的内外城,该地自战国以来一直被称为“阳城”。在同时期的禹州瓦店遗址,大型夯土台基上有人祭、殉牲等多种祭祀遗存。这些发现都昭示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新阶段。《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基本涵盖了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表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初,黄河中游势力集团的眼界已经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形成了范围广泛的天下观。经过了约200年的发展,到了夏代后期,夏王朝的实力不断增强,中原的引领地位逐步形成,影响范围空前广阔。这些可以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得到反映。

二里头遗址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年代为距今3800年—3500年,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二里头遗址所在的伊洛河流域是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的鼎盛期处在夏代后期至商王朝建立前夕。二里头文化创造的以玉牙璋为代表的礼器和礼仪制度辐射到周边广大地区,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二里头文化的一整套青铜与玉礼器,被后来的商王朝全面继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说,在商王朝建立前夕,在二里头文化分布的嵩山地区,夏王朝是唯一的强大政治实体,不存在其他具有如此影响力的势力集团。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二里头极有可能是夏王朝后期的都城。夏王朝的存在不仅在先秦以降的文献中有丰富的记录,也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

瓦店遗址

瓦店祭祀区航拍

瓦店遗址出土器物组合

2夏文化探索重要成果不断被发现

夏文化的探索长久以来颇受中国历史和考古研究领域的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在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份开展了大量工作,逐渐廓清了夏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域。重要遗址新考古发现不断,填补了多项空白。

为更好地组织学术力量进一步摸清夏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重建中国古史,2020年“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启动后,将偃师二里头遗址、禹州瓦店遗址、叶县余庄遗址、方城八里桥遗址等18个代表性遗址列为重点考古发掘和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夏文化研究”项目是“考古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成果为推动解决夏王朝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社会历史、文明成就、国家体系、政治结构等众多难点提供了学术支撑。夏文化研究以学术课题为主导、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年代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学等多个学科取得了重要突破。

禹州瓦店遗址大型祭祀遗存、叶县余庄遗址高等级龙山墓葬及随葬成套器物、古城寨城址四合院式大型夯土建筑等的新发现,从礼制、祭祀和社会阶层分化等方面为夏文化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认识;二里头都邑布局实现了由九宫格向“多网格”的突破,分区更加清晰。由中央辐射地方,方城八里桥遗址“多网格”的考古新发现则生动展现了二里头时代地方城邑的内部建设模式……几年来,重要遗址新考古发现不断,填补了多项空白。早期夏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丰富了对早期夏文化与早期国家形成机制的认识。不只在河南,山西、陕西、安徽、山东等省的夏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晋南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为了解夏时期晋南的文化格局、与豫西的关系、早期国家对晋南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新材料。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器物具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从历史和文献记载角度分析,三官庙遗址是探讨夏文化去向的重要线索。

近年来,河南成立了夏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推动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成,组织了全省的夏文化区域调查,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不断有新发现,通过一系列努力,夏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新材料、新成果。

大考古带来大传播,大传播带来大流量。夏文化的传播引起广泛关注,产生各界共鸣,社会效果显著。2019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2022年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荣获202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24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被评为一级博物馆,开馆5年来累计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夏商文明研究中心在二里头遗址奠基,为夏商文明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夏文化研究取得的成绩还表现在人才培养上,2020年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引进了一批从事夏文化研究的青年人才。几年来,新一代青年考古工作者认真做好夏文化遗址的相关考古发掘工作,并以此为基础,主持或参与多项与夏文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高质量的论著与研究论文,为讲好夏文化的故事作出了贡献。

叶县余庄遗址

叶县余庄遗址俯视照

叶县余庄遗址平面照(上为北)

叶县余庄遗址出土器物组合

3夏文化研究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联合指导,“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课题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结项研讨会在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系统梳理5年来夏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我们了解夏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最新的答案。

2024年11月,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行的2024年夏文化论坛上,有关专家进行了《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二里头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中的阶段性》《纳贡体系视野下的夏王朝之经济与社会观察》《晋南地区夏文化研究新进展》《安徽地区夏文化的探索与研究》等主旨发言,与会专家围绕“夏文化考古新发现”“夏文化研究新进展”等主题进行了分组交流、讨论。专家们还考察参观了古城村遗址发掘现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随着当前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夏文化文字材料不断增多,出版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相关遗址面貌不断丰富,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也逐渐完善,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唐际根指出,对于早期夏文化、夏文化来源、夏商关系等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我们要加强科技手段,吸引公众参与,共同推进夏文化的研究、利用和展示工作。

王巍强调,夏文化时期是中华文明由多元起源向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当前是夏文化研究的黄金时代,考古学在阐释夏文化内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河南是夏文化研究最独特的地方,史前文化、农业的发展,以及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奠定了夏文化形成的基础。在当前的研究中,要通过考古实证证明、展示夏王朝及其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还要建立自主知识体系,熟悉国外的理论,走自己的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吸收外国理论中的优秀成果,推动夏文化的研究。

夏文化研究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夏文化论坛已经举办了4届,每一届的主题都不一样,从“夏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到“多学科视野下的夏文化探索”等,夏文化研究逐渐走向国际视野,把夏文化放在世界文明发展交流的大格局中进行比较研究。随着考古以及夏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版图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朱砂葬祭祀遗存

王城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高等级遗物

王城岗遗址坎祭遗存中所见模型小方鼎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