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其中,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
▶ 她从小就是学霸,有个“绝技”,左右手都能写字,常常右手写累了,换左手写,而且速度飞快
1990年3月,王浩泽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爸爸是一名交通警察,妈妈是滦平县第二中学的教师。
王浩泽小时候,妈妈经常给她讲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曾因家贫被迫辍学,只能在干农活之余挤时间自学,最终考上了师范学校。妈妈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女儿,通过努力实现梦想。
王爸爸早年也当过一段时间教师,因此和妻子一样,很注重培养女儿爱学习、爱思考的习惯。
妈妈给王浩泽买了很多书,平时经常和她一起读,有时还会和她一起赏析电影,遇到有家国情怀的片段,会和她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妈妈的熏陶下,王浩泽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家国情怀。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王浩泽学习很刻苦,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
上初中时,因为学校离家太远,王浩泽住在堂妹家。她经常挑灯夜战钻研奥数题,担心影响堂妹睡觉,便用一块布挡住台灯的一面光。
读高中时,有一年除夕夜,亲戚的孩子们吃完年夜饭都结伴去玩了,王浩泽却回到房间继续学习。在大家的印象中,节假日丝毫不会打乱她的学习计划。
王浩泽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理科成绩特别好,是同学眼中妥妥的学霸。她还习惯在桌上贴字条,字条上写满计划和任务,比如这个月有什么目标、如何一步步实现等。
她还有一个“绝技”,左右手都能写字,常常右手写累了,换左手写,而且速度飞快,让同学和老师都惊讶不已。
除了学习成绩好,王浩泽的体能也很好。这得益于她小学养成的晨跑习惯。
2008年高考后,王浩泽被东南大学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录取。在大学期间,她依然热爱跑步,参加了校田径队,曾代表学校参加省级运动会,获得3枚中长跑项目的金牌。
如今回想起来,王浩泽觉得这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坚持锻炼为她后来成为航天员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读本科期间,王浩泽入了党,还获得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本科毕业,她被保送到本校工程热物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等离子体爆震。
王浩泽的导师对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给她讲航天故事,让王浩泽对神秘的太空充满了好奇。毕业时,她把求职简历投给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王浩泽进入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工作,主要负责新型发动机的预先研究项目。面对复杂的方程式、谜一样的参数、天书般的运算逻辑,她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愈战愈勇,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妈妈心疼女儿,常问她:“这么拼命工作,累不累?”王浩泽每次都把这种“累”形容成“幸福感”,乐在其中。
很快,王浩泽就完成了中英文论文、授权专利近10项,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
▶ 从工程师到航天员,不仅仅是职业的转变,更是人生的一次跨越,父母十分支持女儿的决定
2017年,王浩泽所在的党支部组织参观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王浩泽很是感慨:“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航天领域,每个荣誉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航天人真的特别令人敬佩。”
2018年,王浩泽得知国家正在选拔第三批预备航天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周围的人得知这个消息都大吃一惊,从工程师到航天员,可不是职业转变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人生的一次跨越。父母十分支持女儿的决定,他们知道,浩瀚宇宙,才是女儿梦想所在的地方。
选拔过程中,王浩泽没有任何压力,因为她觉得,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她有幸参与其中已经很幸福了。正是这样良好的心态,让她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层层选拔。2020年9月,她成功入选第三批航天员。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王浩泽不敢相信,自己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竟然能成为航天员,这“真是太酷了”。
第一天走进航天员大队,王浩泽看到书架上满满的都是教材和厚厚的笔记本,旁边还堆满了哑铃、弹力带等训练器械,当时就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是责任,是使命,更是压力。
接着,她看到很多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的航天英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加油,要对得起‘航天员’这三个字。”
探索浩瀚太空,是每个航天员的梦想,人人都铆足了劲,时刻准备飞天。王浩泽知道,自己没有飞行经历,唯有更加努力,才能一步步接近梦想。
从那以后,王浩泽开始了挑战生理和心理双重极限的训练,成了公认的“拼命三娘”。出舱程序训练中,航天员要穿上百余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模拟出舱过闸段的动作。航天服内加了大气压,航天员举手投足都很困难,更别说将一个软管束的接头插入腰际直径仅约1厘米的两个插孔中。
无数次,王浩泽的手好不容易勉强够到目标,可因为头在头盔内活动受限,视野狭窄,手上又戴着厚手套,没有触感,她努力试了几次后,胳膊就没力气了。
短短10分钟的操作,对王浩泽来说,好像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但她没有气馁,反复揣摩身体姿势、抓握扶手方式和反光镜位置等,还虚心向前辈取经。经过近千次的练习,王浩泽终于完成了这套动作,做到了百发百中。
航天员的训练过程,时常挑战人的生理极限。
王浩泽第一次坐离心机,短短几十秒承受6个G(相当于体重增加了6倍)的负荷,感觉呼吸困难,肺部像被撕裂了一样。
那一刻,她握着“从来没有航天员按下过”的警铃,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选择了撑住,默默告诉自己:“我不能成为第一个按警铃的人。”
▶ 她说,成为宇航员,不能靠运气,而要靠实力,妈妈从小就教她,努力才能实现梦想,她必须足够努力,才能担起更大的责任
王浩泽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训练体会。
48小时沙漠野外生存训练后,她写道:“既感受到了沙漠温差几十摄氏度的残酷,又领略到躺在伞布上看着星汉灿烂的浪漫柔情。”
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后,她写道:“靠着顽强的毅力,我们从做题时的‘特困生’到一次警铃都没响起的‘特优生’,团结协作熬过了三天三夜。”
海上训练后,她又写道:“直升机掀起的风浪直扑过来,即使背过身去也能感觉到呼啸的海风拍打着后脑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着……”
那些日子,王浩泽每天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度过,即使受伤了,第二天依然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
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说,成为航天员,不能靠运气,而要靠实力,妈妈从小就教她,努力才能实现梦想,她必须足够优秀,才能担起更大的责任。
付出总有回报。王浩泽最终被确定为神舟十九号任务航天员。那一刻,她非常激动,向爸妈报喜:“我做梦都想去天上的空间站看一看。”爸妈喜极而泣,女儿从造火箭到坐火箭,从托举飞天到自己飞天,太让他们骄傲了!
2024年10月30日凌晨2时20分,王浩泽终于迎来了她的首次飞天之旅,和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一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出发,启程前往航天发射场。
那一刻,王浩泽的父母和亲友聚在家里,一起观看发射直播。看着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所有人屏住呼吸,兴奋而紧张。
直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发射成功,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出征前,王浩泽在笔记本里写道:“我想在咱们的‘太空豪宅’里飞来飞去,体会失重的快乐;我想精心完成好每项任务,守护好咱们自己的‘太空家园’;我还想在深邃的太空里遨游,向星星挥一挥手;当然,我更要看一看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
神舟十九号的太空之旅为期半年,王浩泽有足够的时间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说:“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我爱这条路。如果它荆棘丛生,我们就披荆斩棘;如果它寂寞荒凉,我们就结伴前行。”
来源:现代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