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水县陇东镇尹喜文化的人文价值探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1 10:07 4

摘要:甘肃省清水县陇东镇尹道寺村作为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尹喜的故里,近年来因石刻落成与文化旅游开发备受关注。尹喜不仅是《道德经》传承的关键人物,更是道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建构者。其文化内涵承载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精神,并在历史长河中与地域生态、民俗传统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

甘肃省清水县陇东镇尹道寺村作为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尹喜的故里,近年来因石刻落成与文化旅游开发备受关注。尹喜不仅是《道德经》传承的关键人物,更是道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建构者。其文化内涵承载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精神,并在历史长河中与地域生态、民俗传统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尹喜文化圈”。本文从历史溯源、哲学内涵、物质遗存、现代转化四个维度,探讨陇东镇尹喜文化的人文价值等现实意义。

(一)《道德经》的承传与哲学奠基。尹喜(字文公,号文始真人,道教祖师之一)作为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历史地位首先体现在对《道德经》的保存与传播上。据《史记》记载,尹喜任函谷关令时遇老子西行,执弟子礼恳请其著书,最终促成《道德经》五千言的诞生。这一行为不仅使道家思想得以系统化,更奠定了中国哲学“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

庄子在《天下篇》中将尹喜与老子并称为“古之博大真人”,强调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 尹喜的贡献不仅限于文献保存。其著作《关尹子》九篇(又称《文始真经》),进一步阐释了“道生万物”“无为而治”等思想,提出“以本为精,以物为粗”的宇宙观,将道家哲学从形而上的思辨转向社会伦理的实践。东晋葛洪评价该书“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足见其思想深度。

(二)道教楼观派的形成与本土宗教奠基。尹喜晚年归隐武当山,其弟子在终南山楼观台形成道教楼观派,尊老子为始祖,尹喜为真人。魏晋时期,道教正式成为本土宗教,其教义中“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等理念直接承袭自尹喜思想。天水伯阳镇柏林观的建立与道教讲经台遗址,印证了尹喜在渭河流域的传道活动,为道教本土化提供了空间载体。

(一)尹道寺村:文化原点的地理标识。陇东镇尹道寺村作为尹喜故里的核心区域,其地理特征与物质遗存构成文化研究的重要实证:

1.自然景观的哲学隐喻。村落背靠西秦岭,俯瞰渭河水,形成“山环水抱”的格局。当地传说中,“石门夜月”与“渭河涛声”被赋予道家“动静相生”的哲学意涵,成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象征。

2.建筑遗存的文化符号。现存尹喜庙、文昌阁等建筑中,楹联“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直接关联尹喜的学术贡献;而正殿“道德通天”的横批,则体现了道家宇宙观的民间化表达。

3.考古发现的佐证。村内出土的万枚贝币,表明此地早期人类活动频繁,为尹喜文化的原生性提供了考古支撑。

(二)关联遗迹的文化网络。以尹道寺村为中心,周边形成了“尹喜—老子”文化圈:1.牛涧里自然村。相传为老子牧牛处,其地名与“青牛西去”的传说相呼应,强化了道家“返璞归真”的意象。2.柏林观。作为老子讲经台遗址,其建筑群包含炼丹灶、老子庵等遗迹,构成“修道—传道—实践”的完整叙事链。3伯阳渠。传说为尹喜与老子治水所修,不仅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更成为地名纪念的活态案例。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实践。尹喜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在当代仍具指导意义。据《水经注》记载,尹喜与老子在伯阳一带带领民众治理渭河水患,通过“凿龙嘴、修渠导流”实现人地和谐,这一实践与道家“辅万物之自然”的理念高度契合。对比现代生态治理,尹喜文化启示我们:生态修复需遵循自然规律,而非强行改造,如清水县花舞北山景区将灾害点转化为生态景点的案例,正是这一思想的当代延续。

(二)“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观。《关尹子》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批判,直指社会分配不公的弊病,与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形成思想共鸣。这种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为当代基层治理提供了伦理参照。例如,陇东镇通过合作社模式发展蚕豆产业,以“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实现共同富裕,可视为“无为而治”的现代演绎。

(三)跨文明对话的学术价值。尹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源于《道德经》的全球传播。据统计,《道德经》外文译本近300种,涉及数十种语言,其“和而不同”“柔弱胜刚强”等思想为跨文明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案。此外,尹喜晚年入楚传道的经历(今湖北武当山),解释了楚地出土大量《老子》版本的现象,为战国思想传播研究提供了线索。

(一)文旅融合的品牌构建。清水县以尹喜文化为核心,推动“文化+生态+康养”的复合型旅游模式:1. 符号化工程。2024年尹喜故里石刻的落成,标志着文化地标的正式确立,通过视觉符号强化地域认同。2. 线路整合。串联柏林观、牛涧里、轩辕文化遗址,形成“问道之旅”主题线路,2025年“四季主题村晚”活动更将民俗展演融入旅游体验。3.数字化传播。利用VR技术复原讲经台场景,增强游客沉浸感,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尹喜故事”,扩大文化影响力。

(二)产业赋能的内生动力。陇东镇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的转化路径:1.特色农业。草川铺镇发展蚕豆全产业链,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与合作社就业实现增收,2025年产值突破千万元。2.中医康养。依托道家养生理念,开发药膳、艾灸等产品,与武当山道教医学形成联动。

(三)社区参与与文化认同。尹道寺村以尹姓村民为主体,通过庙会、祭祀等活动强化宗族记忆。例如,农历四月初八的揭彩仪式,将石刻落成与传统节庆结合,形成“仪式—经济—认同”的良性循环。这种内生性传承机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社区主导”的可行模式。

尽管尹喜文化的开发已取得成效,但仍需应对以下挑战:

1. 历史真实性与文化建构的平衡。尹喜故里的争议(如麦积区伯阳镇的说法)需通过学术考证厘清,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

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旅游项目需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借鉴伯阳渠治水智慧,实现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共生。

3. 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的结合。建议成立尹喜文化研究中心,联合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同时编纂通俗读本,推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未来,尹喜文化可通过“国际道教论坛”“《道德经》全球巡展”等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清水县陇东镇的尹喜文化,是道家思想、历史遗存与乡村振兴交织的典型案例。其人文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更在于通过现代转化,为地域发展注入活力。在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尹喜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将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提供更多可能,亦为西部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复兴提供天水方案。

作者:白尚礼(作家、文化学者)

来源:读书与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