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刊丨大山小村谋振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10:14 1

摘要: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颁桃村,这个桂西北的普通山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叙事中并不引人注目。广西社会科学院学者冯名梦,以驻村第一书记与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扎根于这片土地,最终凝练出《颁桃村的变迁》一书。本书既不是泛泛的田野速写,也不是冰冷的理论推演,而

《颁桃村的变迁:一个桂西北山村的个案研究》

冯名梦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46.80元

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颁桃村,这个桂西北的普通山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叙事中并不引人注目。广西社会科学院学者冯名梦,以驻村第一书记与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扎根于这片土地,最终凝练出《颁桃村的变迁》一书。本书既不是泛泛的田野速写,也不是冰冷的理论推演,而是一部接地气的乡村振兴实录,是一场关于“普通”如何成就“典型”的深刻思辨。

书中,作者将颁桃村置于历史地理学的长镜头下,串联起颁桃村的生态环境、族群关系、乡村治理、人才引育、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和生态振兴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当多数研究聚焦于“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名村”时,她关注到了“普通”山村。正是这类缺乏先天优势的普通小山村,更反映出在政策红利辐射下,桂西北山村是否均能走上内生式发展道路。作者笔下,颁桃村易旱易涝的生态困局、同质化产业的泛滥、青壮年流失与人才引育的矛盾,都被细致描摹。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问题剖析,而是充满人文关怀,提出“村校联动”“数字文化平台”“城乡产业协同”等应对措施,为桂西北地区同类山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出路。

在方法论上,本书展现出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特点。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观念,让作者既能纵向追溯颁桃村的历史,又能对颁桃村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约束与村民的适应性智慧,族际互嵌分布格局的治理经验,政策推力与村民主体性的动态平衡……这些,被作者总结为“组织”“人才”“产业”“文化”“生态”五大振兴的深化路径。

书中对“自治、法治、德治”三股力量协同的探讨,跳出了泛泛而谈的传统叙述。她以颁桃村为例,揭示基层党组织如何成为凝聚三治合力的核心,即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激活村级自治组织的毛细血管功能,将国家治村力量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乡规民约。面对城市化浪潮下乡村“人走村空”的困局,她的对策既务实又充满巧思:以“人岗分离”破解地理隔阂,借互联网智库引才进村,以及建设村校互动的村民终身学习平台,让留守者与远行者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

文化振兴的篇章尤见作者的人文情怀。作者笔下的颁桃村文化,恰似这一地区喀斯特地貌中的暗河——地表看似普通,地下却涌动着民族纹饰、山歌俚语、节庆礼仪等文化元素。面对传统文化被覆盖和舍弃、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的普遍性问题,她提出了要在摸清文化家底的基础上,做好村史馆、生态展示馆、非遗展示传承基地等线下文化景观建设,以及线上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平台,发挥新老乡贤之力,以内育外联的方式推进村落历史文化传承队伍建设。

作者更以扎实的田野证据,展现桂西北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图景,以及村民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为基层治理增加底气。由此可见,作者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责任感。而全书最能开阔视野的地方,在于作者将颁桃村的个案升华为“政策引导—自主发展—区域合作”三重驱动的“颁桃模式”。即作者认为,颁桃这一类型的山村具有滞后性、政策性、自主性: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实情下,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且在过程当中,人民积极参与,主体性不断凸显,最终成功脱贫。为此,作者提出3点建议:正确把握山村发展路径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规律、正确理解山村发展变迁中的群众性力量、正确处理山村发展历史与未来路径关系。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有温度的著作。作者以历史地理学的专业视角、驻村干部的赤子之心,将颁桃村的点滴变迁汇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书中既有对草木人情的细腻关注,亦不乏对政策实践的思考总结;既有微观个案的深描,更有宏观理论的视野。

如果说广西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幅壮锦,那么此书便是其中一处细密的针脚,以笔为针,以田野为线,将颁桃村的山山水水、民心所向织进时代经纬,缝合学术与现实的隔阂。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播种与收割、每一场山歌对唱、每一条新辟的产业路径,都在作者的书写中化作了壮锦上跃动的纹样。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