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王《蜀道难》书法:铁画银钩写蜀魂,鸾翔凤翥见豪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30 14:51 3

摘要:清代成亲王永瑆以皇家贵胄之身,兼修帖学精髓,其书风既含庙堂端严,又藏文人逸气。当他挥毫李白《蜀道难》时,千年诗魂与笔墨精神激撞出**“雄浑处如崩山裂石,浪漫处似游龙戏云”**的艺术境界,堪称清代书法中“以帖写雄”的典范。

清代成亲王永瑆以皇家贵胄之身,兼修帖学精髓,其书风既含庙堂端严,又藏文人逸气。当他挥毫李白《蜀道难》时,千年诗魂与笔墨精神激撞出**“雄浑处如崩山裂石,浪漫处似游龙戏云”**的艺术境界,堪称清代书法中“以帖写雄”的典范。

一、笔势:裂帛惊风,写尽蜀道峥嵘

成亲王以赵孟頫之丰润筑基,融欧阳询之险劲入魂,在“噫吁嚱,危乎高哉!”起笔处便振拔精神——首字“噫”以侧锋切入,如剑戟破空,竖画拖曳出飞白,似蜀道悬空之险;“蜀道之难”四字笔力渐沉,“难”字末笔重按后急提,如悬崖勒马,尽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逼仄感。

至“连峰去天不盈尺”,笔势骤转放纵:“连峰”二字左低右高,如群峰倾斜欲倒;“去天”二字提笔轻掠,似云气缭绕;“盈尺”忽压笔成块面,墨色浓如千钧巨石,在尺幅间构筑“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视觉张力。其笔锋时而如刀劈斧斫(如“砯崖转石万壑雷”之“砯”),时而似游丝牵风(如“猿猱欲度愁攀援”之“攀”),将李白“奇之又奇”的诗境转化为**“笔未到而气先吞”的笔墨交响**。

二、结体:奇正相生,暗合天地苍茫

成亲王打破楷书方正桎梏,以行书之灵动重构字形:

- 险峻处如危楼欲倾:“剑阁峥嵘而崔嵬”中,“剑”字左窄右宽,竖钩如铁柱斜撑;“阁”字外框欹侧,内“各”字重心偏移,似剑阁悬于绝壁,全凭笔势“接住”险态。

- 浪漫处若仙袂飘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中,“虎”“蛇”二字笔画舒展,撇捺如兽尾劲扫,末笔拖曳出颤笔,暗藏“磨牙吮血”的惊悚动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复句,首字“蜀”略大如峰,末字“天”收笔上挑似飞,形成“山重水复、天高一啸”的呼应。

字与字间更见巧思:“尔来四万八千岁”中,“尔”字极小如草芥,“万”字突然放大如碑刻,一收一放间,暗合“岁月沧桑、蜀道亘古”的时空浩渺感。

三、墨韵:浓淡枯润,泼染山河气象

成亲王善用墨色变化演绎诗境:

- 浓墨如青铜器铸刻:开篇“蜀道难”三字饱蘸浓墨,边缘微渗如石刻风化,似远古栈道的历史厚重;“地崩山摧壮士死”中,“崩”“摧”二字墨色交融,如山体崩塌时的尘烟弥漫。

- 枯笔若飞沙走石:“飞湍瀑流争喧豗”一句,以枯笔疾书,线条如钢丝盘曲,“喧豗”二字笔画粘连,似急流撞击岩石迸发的水花;“侧身西望长咨嗟”末句,枯笔扫出“嗟”字右半,如一声浩叹散入苍烟。

整幅作品墨色随诗意起伏:写蜀道之险则浓枯相济,如“百步九折萦岩峦”处,浓墨勾勒山径,枯笔擦出岩壁;抒怀古之慨则淡墨轻染,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墨色清透似云雾缭绕的传说之境。

四、章法:跌宕如川,吞吐风云之志

成亲王以皇家书家的全局观驾驭长卷,创造出**“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节奏魔法**:

- 段落间如峡谷开合:描写蜀道开凿的“五丁开山”段落,字距紧密如栈道相连;转入“蜀道易,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时,突然留白增大,似诗人立足山巅俯瞰,视野豁然开朗。

- 行气若江河奔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句,“上”“下”二字遥相呼应,中间“有”“六”“龙”等字左倾右斜,如波浪起伏,末字“川”竖画拉长,似飞流直下三千尺。

整幅作品虽为楷书基底,却因字势欹侧、墨色跳跃,形成**“静中含动,动不失度”的皇家浪漫**——既非狂草的肆意汪洋,亦非馆阁体的刻板工稳,而是在法度森严中辟出一条“笔挟风雷”的险径,恰如李白诗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慷慨与悲壮。

五、魂脉:贵胄笔底,流淌诗仙风骨

成亲王身为乾隆第十一子,饱读诗书却未被宫廷程式束缚。他写《蜀道难》,实则是借李白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 雄浑处见皇家气象:笔画起止的“斩钉截铁”,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当”字,横画粗重如铁门横闩,暗合帝王之威;

- 浪漫处显文人真性:“扪参历井仰胁息”中,“扪”字提按如仙人扪星,“仰”字右半简省为一弧,似诗人仰首问天的飘逸姿态。

这种“贵胄身份与艺术本心”的交融,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展现,成为**“以帖学之笔,抒碑学之气”的先驱探索**——在清代碑学兴起之前,便以帖派传统写出了山河的雄浑、诗魂的浪漫,堪称“铁线牵来万壑松,墨池翻涌千年风”。

成亲王《蜀道难》书法,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李白的“谪仙笔”遇上永瑆的“贵胄墨”,在宣纸上凿刻出蜀道的险峻与苍茫,更在笔墨间流淌着中国文人对“雄奇浪漫”的永恒追求——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此之谓也。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