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敢动核心技术,我必死磕到底!"——当董明珠在内部会议上拍案怒吼的视频流出,一场关于企业招聘自主权、海归人才定位与国家技术安全的舆论风暴,正以"老媒体人VS铁娘子"的戏剧化对决形式,撕裂舆论场。胡锡进连发两文挥动"政策大棒",董明珠沉默三日后以"技术泄密焦虑
"谁敢动核心技术,我必死磕到底!"——当董明珠在内部会议上拍案怒吼的视频流出,一场关于企业招聘自主权、海归人才定位与国家技术安全的舆论风暴,正以"老媒体人VS铁娘子"的戏剧化对决形式,撕裂舆论场。胡锡进连发两文挥动"政策大棒",董明珠沉默三日后以"技术泄密焦虑"回击,这场看似"道德审判"的舆论战,实则是商业竞争、国家利益与舆论话语权
胡锡进4月24日的长文,堪称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围猎"。他以"三宗罪"扣向董明珠:
1. 法律陷阱:将董明珠"不招海归"的表述偷换为"行业抵制",试图用《劳动法》第12条"禁止就业歧视"形成法理压制
2. 政策绑架:搬出"人才强国战略""海归是宝贵资源"等政策表述,将企业自主招聘权与"公共利益"强行挂钩
3. 道德审判:用"企业家格局""损害海归声誉"等话术,将商业决策升维至价值观批判
但董明珠的反击更具杀伤力。她抛出三个核心论据:
• 数据铁证:格力专利数从2022年5.7万件暴增至2024年11万件,研发投入占比达6.3%(远超行业平均3.2%),技术壁垒厚度肉眼可见
• 泄密焦虑:引用国安部门《2023境外势力技术窃密报告》中"留学生群体是重点渗透对象"的结论,将招聘决策与国家安全捆绑
• 行业特例:点名某芯片企业因海归工程师泄密导致技术流失的案例,暗指"自主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这场攻防战的本质,是舆论话语权与商业决策权的碰撞。胡锡进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代言人"的道德制高点,董明珠则坚守"企业生存权"的商业底线。当政策文本遭遇现实焦虑,当道德审判碰撞技术安全,这场论战早已超越"招聘歧视"的表层争议。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留学归国人数达108万,创历史新高,叠加1158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白热化"竞争。但另一组数据更具深意:
• 技术专利占比:海归群体在AI、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贡献的专利仅占12%,远低于本土人才的88%
• 泄密风险系数:某智库报告显示,2022-2023年技术泄密案件中,海归涉案比例达37%,是本土人才的3倍
• 企业选择倾向:制造业TOP100企业中,68%将"技术保密"列为招聘海归的核心顾虑,较2020年上升42个百分点
这种"就业焦虑"与"技术焦虑"的碰撞,在格力身上尤为典型。其自主研发的"零碳源"空调技术、磁悬浮变频压缩机等核心技术,涉及32项国家保密专利。当董明珠说出"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根子",她守护的不仅是商业利益,更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技术主权
胡锡进的底 气,官方叙事者:曾作为环球时报总编,多次参与国际舆论战,深谙"政策话语"的传播密码 民间代言人:坐拥2400万微博粉丝,擅长将国家政策转化为"为民请命"的道德叙事
但董明珠的"孤军奋战"更具悲壮色彩。作为中国制造业唯一女性掌门人,她既要应对外资巨头的专利围剿,又要防范技术泄密的风险,还要在舆论场与"政策大棒"正面交锋。这种"三线作战"的困境,折射出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与技术安全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胡锡进此次言论的"舆论绑架"倾向。他刻意忽略格力"不招海归"仅针对核心技术岗位的事实,将企业自主决策权与"国家人才战略"对立,这种"以政策之名行道德审判之实"的打法,实则是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将技术安全议题情绪化的危险操作。
当胡锡进以"政策大棒"压制企业决策权,当董明珠以"技术铠甲"守护商业底线,这场论战暴露出中国舆论场的深层矛盾:
• 舆论权力边界:媒体人是否有权以"公共利益"之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权?
"胡锡进此次言论的逻辑漏洞在于,他混淆了'国家人才战略'与'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边界。国家鼓励海归就业,但企业有权根据自身技术安全需求制定招聘标准,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而董明珠的回应更具启示意义:"格力30年自主研发之路,靠的是车间工程师的汗水,不是海归的文凭。如果核心技术被泄露,损失的不仅是企业,更是国家产业安全。"这种将商业决策与国家利益捆绑的叙事,既是对舆论绑架的反击,也是对企业家责任的重新定义。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