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一场关于“海归人才”的争议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临时股东大会上直言:“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
2025年4月,一场关于“海归人才”的争议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临时股东大会上直言:“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
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人胡锡进随即发文“反击”,称这种言论是“偏见”,会打击海外归国人才的信心。短短一天内,数十万条评论激烈交锋,董明珠甚至被推上热搜第一,不少人公开要求她“出来道歉”。
但一个问题悬而未解:谁有资格让谁道歉?这场看似言论之争,背后真正撕裂的是谁对现实更了解,谁对后果更负责。
董明珠为何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出于傲慢,而是出于对“核心技术安全”和“组织可信度”的高度敏感。她掌舵的格力电器,长期聚焦压缩机、电控芯片等“卡脖子”环节,面对的是真正的技术封锁和情报战威胁。
她所说的“海归不能用”,并非泛指全部留学人才,而是针对某些“身份不明、背景复杂”的群体,表达一种现实企业在人员准入时的防范立场。
如果放到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环境中看,这句话不仅不突兀,反而切中核心。
根据《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保密安全蓝皮书(2024)》披露,在过往五年内,涉及“技术泄露”调查的企业中,有超过三成案例最终追溯到具有境外学习、工作背景的员工。
在复杂的国际博弈背景下,某些“披着海归外衣”的人员成为高风险通道,这是工业界心知肚明却难以公开说破的灰区现实。
而胡锡进则代表了另一类声音。他强调“人才不分国界”、“不应因个例否定整体”,从道义层面打出“海归群体平等尊重”的大旗。
这种姿态无疑符合公共讨论中的主流预期,也容易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好感。可问题是,胡锡进并不直接承担用人风险,不需要为机密流失、工艺剽窃、系统被植入后门的后果负责。
董明珠要负责。
她面对的是实打实的研发现场,是每年七十多亿研发经费的花销账,是几十个涉及自主芯片、节能算法的保密协议。而胡锡进面对的是评论区,是转发量,是公众观感的平衡。
这不是对错之争,是维度的完全错位。
一个人说:“不能这么讲,容易伤害人”;
一个人说:“我不是要讲好听的,我是要对结果负责。”
谁更该被支持?
我们不妨拉长时间线再看这两人的“影响力”对比:
胡锡进几十年从业媒体,有笔锋、有观察,确实长期扮演着网络民意的整理者角色。但其影响主要限于舆论层面,是“解释现象”的。
而董明珠呢?她是“制造现象”的。
从1996年管理格力至今,她在“卡脖子”环节实现了从压缩机核心控制芯片、磁悬浮离心机、光伏直驱系统到智能空调的全面国产替代。
格力的产品出口至全球190多个国家,是全球首个实现“黑灯工厂”级无人自动生产空调整机的公司。
在4月27日的全国表彰大会上,格力电器更是荣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这一极具分量的国家级荣誉。
要知道,这是从全国数十万工业企业中层层筛选、历经严格评审才诞生的“尖子生”名单,格力能脱颖而出,靠的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换句话说,胡锡进写的是“这个国家为什么需要制造”,董明珠干的是“这个国家要怎么制造出来”。
两人一个在叙述,一个在建设。
前者更容易被传播,后者更可能被误解。
而偏偏,在这个碎片化表达至上的舆论环境中,后者越来越容易被逼着为“表达方式”道歉,而不是为“实际结果”负责。
甚至讽刺的是,就在网络群情激愤要求“董明珠道歉”的几天内,国家工信部联合人社部颁发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名单中,格力电器赫然在列。
这是国家从数十万家工业实体中评出的技术标杆企业,其技术指标、成果产出和管理体系要通过严格复核与现场考察。
民间喊她道歉,国家却给她颁奖。
这不是对抗,而是当下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价值撕裂现场。
所以问题归根结底不是“海归好不好”“董明珠说得对不对”,而是我们该不该允许一个为技术背锅、为工厂输血、为产业造系统的企业家,用自己的标准看人、选人。
董明珠或许不圆滑,不讨喜,不说场面话。但她至少在说真话。
胡锡进代表的是理想路径下的社会宽容,董明珠站的是实践路径下的底线防控。
这两者都重要。但不能因为前者好听,就要求后者闭嘴。
企业不是发言场,是出成果的战场。在那条战线上,不靠舆论点赞,靠的是零件不卡壳,设计不外泄,系统可控自主。
她所担心的“里面有间谍”,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公开听到案例,但她必须先假设最坏,才有可能保证最好。
所以,不该是她道歉,而是我们应该更严肃地面对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只愿意听让人舒服的答案,却逐渐放弃了那些不那么讨喜但极其必要的提醒?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