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学生吃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1年后还是走了,或因这4个误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01:11 2

摘要:在我接触的临床个案里,最令人遗憾的,往往不是病情太重,而是治疗过程中“看似在治疗,实则在误区里绕圈”。今天这篇文章,想带你一起看清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在我接触的临床个案里,最令人遗憾的,往往不是病情太重,而是治疗过程中“看似在治疗,实则在误区里绕圈”。今天这篇文章,想带你一起看清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因为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

我们先说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19岁的男大学生,刚上大学半年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整个人像是被封印住一样。

他曾试图向辅导员倾诉,但被轻描淡写地安慰了几句“别想太多,大学大家都这样”。他尝试锻炼、社交、看书,甚至报了心理咨询,但依旧情绪低落。

最终,他在父母的陪伴下前往精神科,被诊断为中度抑郁障碍,医生为他开了艾司西酞普兰。

这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之一,被认为副作用较轻,起效平稳。他按医嘱服用了将近一年,期间情绪似乎有些起伏,但并未出现好转的明显转折点。

家人以为他还在恢复期,老师也觉得他“比以前爱说话了点”,可谁也没料到,某个午后,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药物在身,但人却走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第一个误区,是以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了。

抗抑郁药不是感冒药,不是吃三天就能见效的速效丸。

它像是一艘慢慢驶出的船,想靠岸,需要时间,也需要风向合适。艾司西酞普兰的起效时间通常在2到4周,甚至更久。

而在前几周,有些人会经历情绪波动甚至加重的阶段,这是因为药物还没有稳定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系统。

更重要的是,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心理治疗才是深层调整的关键手段。就像你想搬家,药物是搬家公司帮你打包行李,但真正决定你搬去哪、住得好不好,是你自己选择的方向和生活方式。

很多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并未配合系统的心理干预,导致“药效”被过度期待,而治疗体验却失望加剧。

第二个误区,是把“症状缓解”误当“病好了”。

这也是最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的一点。当你发现自己不再天天哭了,能吃能睡了,甚至开始笑了,不代表你已经彻底摆脱抑郁。

这时候的你,可能只是“表面好转”,就像感冒后退烧,并不代表病毒已经清除。

临床上,我们更关注的是功能恢复,而不是单纯的情绪波动。能不能专注学习?有没有重新建立起社交?是否还能体验快乐和目标感?这些才是判断是否“真正好转”的标准。

如果你只是“没那么难受了”,但依旧对生活提不起兴趣,那就说明你可能还在恢复期。

第三个误区,是盲目坚持一种药物,忽略个体差异。

艾司西酞普兰的确是常用药,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就像同样是降压药,有人吃这个有效,有人吃那个才管用。

抑郁症的治疗,也是因人而异的过程。

有些患者对艾司西酞普兰敏感,副作用明显,比如恶心、头晕、性功能减退、胃肠不适,有些人一开始吃了觉得“更烦躁”或“更冷漠”。

这些都需要医生及时评估和调整,而不是一味盲挺着吃下去。

而这个大学生的家人曾回忆,他曾说过“吃完药有点恍惚”,但没人重视。在他服药的第8个月,曾有一次明显的情绪崩溃,但他没有去复诊。

这是很多患者都会犯的错误,以为药能自己“修复一切”,其实它更像一把钥匙,你得配合转动,才能真的打开门。

第四个误区,是忽视了“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抑郁症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家庭、学校、朋友,都是“治疗团队”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患者表面上在吃药、在上课、在社交,可心理上是孤立无援的。

尤其是年轻人,内心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标签,很多负面情绪被压抑在心底,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却早已风暴翻滚。

这个男生曾在大学社团活动中表现活跃,但他后来告诉咨询师,“我笑得越多,别人就越觉得我没事”。他不愿让父母担心,也不敢和同学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

你看,表象再光鲜,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表达出口,情绪就像被塞进瓶子里的气体,迟早会爆炸。

所以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吃不吃药”,而是“怎么吃药”“吃药之外做了什么”。

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学到什么?

第一,吃药不是终点,而是开始。服药期间要定期复诊,观察反应,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停药或加药,这可能带来严重的情绪反弹,甚至诱发自杀风险。

第二,心理治疗不能缺席。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正念干预等,都有证据支持对抑郁症有效。

尤其是在药物起效前期,心理支持是“顶住黑夜”的关键。

第三,生活方式的改善是基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使用手机、保持一定的社交,是帮助大脑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

不是说这些能“治好”抑郁,但它们能给你“撑下去”的力气。

第四,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陪伴,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个简单的“你最近还好吗?”可能比一瓶药更有力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在提醒我们,抑郁症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一类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有可能是神经递质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童年创伤、基因易感、生活压力等多方面交织的结果。

治疗也必须是“组合拳”,不能只靠某一种手段。

也许你此刻正在经历低谷,也许你身边有人正默默承受痛苦。请抑郁症不是意志薄弱,不是“想开点”就能好的病。

最后想说,那个19岁的男生不是个例。

他的故事,是很多正在默默挣扎者的缩影。我们无法让过去重来,但可以让未来更少遗憾。

真正的“抗抑郁”,从来不只是服药,而是让“理解”真正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张雪. 抗抑郁药物治疗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7(3): 45-48.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抗抑郁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3, 56(9): 641-649.

[3]世界卫生组织. 抑郁症: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所要做的 [EB/OL].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024年更新。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