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中央香港春拍推出敦煌寫經及佛教藝術專題 珍品不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11:15 2

摘要:古代寫經藝術的發展,在隋唐時期迎來高峰。敦煌作為絲路重鎮,商旅輻輳,釋教弘傳尤熾,蔚然勃興。官設經坊繕寫精良,民間亦競相摹錄,梵夾貝葉盈千累萬,遂成釋門書寫淵藪。這種跨越階層的書寫熱潮,使得敦煌成為當時佛教文化傳播的中心樞紐。

古代寫經藝術的發展,在隋唐時期迎來高峰。敦煌作為絲路重鎮,商旅輻輳,釋教弘傳尤熾,蔚然勃興。官設經坊繕寫精良,民間亦競相摹錄,梵夾貝葉盈千累萬,遂成釋門書寫淵藪。這種跨越階層的書寫熱潮,使得敦煌成為當時佛教文化傳播的中心樞紐。

隨著佛風東漸,寫經墨跡亦沿著海陸兩路向外輻射,浮槎載經,渡海而播於扶桑、海東。彼邦僧徒們仰慕華風,奉唐本為圭臬,故寫經不惟傳法,更衍生出書道的新格。東瀛書家得唐人筆髓,化剛健為婉麗,自成和樣;半島書林遂衍金石相生之韻,墨跡間猶存敦煌楷式遺風。雖滄海屢變,而筆鋒所至,猶可窺當年氣度。

此次東京中央匯聚諸多寫經精品,如出自敦煌的隋朝開皇二年寫經、初唐人寫經,墨痕高古;亦有日本平安時期至江戶時期的寫經,或存唐人法度而曼妙,或有東瀛姬艷而華美。此外還有元時高麗的罕見遺珍。

【拍 賣】

中國書畫 5月2日 10:00~

※以上均為香港時間

預展最終日至16:00

預展/地點:東京中央藝術空間

香港上環干諾道中111號永安中心26樓

LOT 211

隋 開皇二年(582)

瓜州神沙府校尉宋貴發願寫

《大智度論》卷九十

開皇二(582)年作

染黃紙 手卷

26 × 527cm 約12.3 平尺

款 識:瓜州神沙府校尉宋貴,奉為亡妣敬寫大智度論一部,奉為尊靈,超越三途,神遊凈剎,罪滅福生,普共含生,同日升佛。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十八日寫訖。

HKD 600,000-900,000

RMB 564,000-846,000

JPY 11,320,800-16,981,100

TWD 2,562,000-3,843,000

此經染黃寫經麻紙,紙質厚實,為大智論經第九十卷,單卷首尾完整。首題:大智度夢化行六品第七十七釋論,下寫卷名,行十七字,與隋唐盛行寫經規制一致,上下烏絲界,字體氣息古樸、遒勁;書風清勁秀媚,高古端肅。唐時寫經有蠶頭雁尾筆畫痕跡明顯,此經字體開唐寫經先河,方正頓挫,筆畫轉折果斷,為隋寫經中字體代表且佼佼者。尾題:瓜州神沙府校尉宋貴,奉為亡妣敬寫大智度論一部。奉為尊靈,超越三途。神遊凈剎,罪滅福生。普共含生,同日升佛。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十八日寫訖。

Lot211局部

“瓜州”作為地名,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很早便與敦煌有關,史載建制名稱有:北魏孝昌二年(526)敦煌郡更名為瓜州,隋開皇二年(582)廢郡,覆繼北魏之後又改敦煌郡為瓜州。後至唐武德五年(622),分敦煌郡為二州,於敦煌郡西部置西沙州(貞觀七年又改名沙州),領敦煌、壽昌二縣;於敦煌郡東部置瓜州,領晉昌、常樂二縣。從此,“瓜州”一名僅指晉敦煌郡的東半部地區。此經尾題瓜州,正為敦煌郡改名當年。神沙府為隋軍府名,唐代敦煌有效谷府,或為神沙府故址改置。

敦煌藏經洞歷代以唐寫經居多,隋經數量較少。市場幾乎不可能見首尾完整經卷,此經與美國的弗利爾博物館所藏隋人寫大般涅槃經風格相似,字體紙張上看,年份較為接近。然此經後題完整發願文,這一點為隋代寫經極其重要且寶貴的實物依據。

敦煌經收藏大家許承堯有言:“隋人書......書漸端整已開唐風,惟其神味淵懿終非唐人所能到。”此經跨越了約1500年歷史長河,歷經歲月浩蕩,飽受風霜洗禮,得佛法庇佑重現佛光。見之如見如來。

《大智度論》,又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優波提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般若經問論》諸名,按僧叡《大智釋論序》,為公元二世紀南印度的龍樹菩薩所著。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由大龍菩薩帶至龍宮,證得初地果位之菩薩,地位極其崇高。他被認為是中觀派的開山祖師,對漢傳佛教中的的三論宗和天台宗亦影響深遠,在日本佛教中更被尊為「八宗共祖」,德被萬方。

《大智度論》釋九部般若之中品《大品般若經》奧旨。此論本中觀宗義,闡揚中道實相,以四悉檀、二諦詮解真如,覆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系統疏解,大弘般若空觀與菩薩行願。其書博引群籍,兼錄北印度民間軼聞傳說,是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惜其梵文本早已湮沒,不復存世,今所傳者,唯漢譯本而已。漢譯本的《大智度論》由東晉高僧「三藏法師第一人」鳩摩羅什(344-413)於後秦弘始四(402)年開譯,三年後譯訖,勒為百卷巨帙。自茲以降,南北朝沙門競相研習,遂成佛門顯學。

LOT 21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第三百六十九

染黃紙 手卷

27 × 957cm 約23.3 平尺

HKD 180,000-250,000

RMB 169,200-235,000

JPY 3,396,200-4,717,000

TWD 768,600-1,067,500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大般若經》,為大乘佛教般若類巨典,集菩薩道行要旨,共六百卷,分九部十六會。此經源自南印度,貴霜王朝時廣為弘布,後傳於闐,迄至中國,歷支娄迦讖、朱士行、鸠摩羅什等譯本,最終由唐代玄奘法師 完成全集,標誌漢譯般若學之鼎盛。 自此,天台、禪宗、中觀、唯識等各宗皆以之為教理根基,其影響深遠,貫穿東亞佛教思想與修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意為「智慧到彼岸」,旨在揭示諸法皆空之理,破除對法自性的執著,令行者洞見一切法如夢幻化相,唯依緣起而有。 全經兼論止觀次第,從四聖諦入手,至六度、七覺支、八正道,既有深奧理論,亦具實修指導,可謂理與行並重之大典。

LOT 213

久安四年(114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第一百九十二

久安四(1148)年作

染黃紙 手卷

24×754cm 約16.3 平尺

款 識:久安四年戊辰三月十五日戊寅始之,同五年己巳二月廿九日壬午供養。願主散位津守清兼結女大江氏。

HKD 50,000-80,000

RMB 47,000-75,200

JPY 943,400-1,509,400

TWD 213,500-341,600

自唐玄奘三藏譯畢《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其漢文經文隨遣唐使與渡日僧的活動傳入日本。天平九年(737),奈良大安寺三論宗道慈向朝廷請願,將轉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入各地年中行事(即年度例行法事),令此經流傳愈廣。及至平安時代,為祈護國豐穰與消災解禍,公家貴族中亦盛行在法會間抄寫和轉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風氣,並融入了本土的神道信仰。

此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二》即爲平安時代的貴族發願所抄。卷末奧書「久安四年戊辰三月十五日戊寅始之,同五年己巳二月廿九日壬午供養。願主散位津守清兼結女大江氏。」願主津守清兼來自大阪住吉大社的神官社家,家族歷代都與遣唐使關係匪淺。其妻大江氏亦是出身名門,當時著名的「三十六歌仙」中即有五人同出大江氏,家族聲望在平安時期正值頂點。

本拍品局部

鎌倉初期成書的《濫觴抄》曾有記載:「祇園一切經會 久安四年戊辰三月十五日始之。上皇御願。」一切經會是由貴族參與,伴有歌舞奏樂的大型年中行事,從延久元年(1069年)一直持續至鐮倉時代末期。自平安時代起,仁和寺、賀茂神社、祇園神社、石清水八幡宮、法金剛院等等寺院神社,相繼舉辦此法會。津守夫婦很可能就是在這場京都祇園神社舉辦的一切經會上,發願誓抄了此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日本古寫経現存目録》

神戸市立博物館藏 《奥藏寺 大般若経》

另據田中塊堂編《日本古寫経現存目録》(1973),此《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原藏於南北朝時期開山的岐阜奧藏寺,期間輾轉至兵庫八王寺,近代則為著名實業家神田兵右衛門(1841-1921)收藏。神田兵右衛門有著“神戶之父”的美譽,其神田家族亦因財力雄厚,鼎彜圭璧,藏品甚為世人所重。今神田家所藏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經卷,泰半已歸神戶市立博物館庋藏,其流布於外而可市易者,實寥若晨星,誠為希世之珍。

LOT 214

唐 敦煌寫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染黃紙 手卷

26 × 888cm 約20.8 平尺

盒 上 題:唐寫妙法蓮華經卷第三。敦煌經。

盒 內 題:昭和庚申新春吉辰。一馬題。鈐印:馬(白)

HKD 500,000-800,000

RMB 470,000-752,000

JPY 9,434,000-15,094,300

TWD 2,135,000-3,416,000

隋唐以降,敦煌寫經藝術臻於鼎盛。這一方面是由於帝王貴胄、士族庶民崇佛之風熾盛,需手抄經卷以資傳播修持,而敦煌身為絲路樞紐,寺院組織經生批量抄經之故。另一方面,彼時楷書漸脫章隸遺韻,步入成熟,更令經卷墨韻生輝。

此卷唐人寫經《妙法蓮華經卷第三》有近九米之長,在敦煌寫經中堪稱巨制,歷千年而紙色如蜜,墨光猶湛。通卷筆力貫注如恆,無一懈筆。其字以標準寫經體書就,雖楷法精嚴,然橫畫略取隸意,微含波磔,轉折處的頓挫分明和牽絲連筆相對,令行氣間可見灑脫逸妙,於浩瀚敦煌遺墨中屬上乘之品。

川瀨一馬像

本拍品外盒川瀨一馬箱書

此唐人寫經今存木盒內,上有川瀨一馬題寫的箱書。川瀨一馬(1906-1999)是日本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古籍版本目錄學專家,主持創建「安田文庫」「大東急紀

念文庫」「阪本龍門文庫」等重量級藏書機構。其1933年創刊的《書誌學》雜誌,成為了日本現代版本目錄學發展的基礎平台。另外他還是著名的書法和經書研究權威,曾出版《活版經籍考解説並補訂》(1933)、《平安朝摺經の研究》(1940)、《平等院御經藏目錄》(1959)等多項經書研究專著,而從其古韻渾然的箱書中亦可側面印證其書法研究的理解造詣。今存世唐人寫經中具此級別箱書者寥若晨星,足證其珍稀價值。

LOT 215

自昌院英心日妙(1620-1700)

《妙法蓮花經》卷第二

手卷

① 28 × 22cm 約0.6 平尺 設色紙本

② 20 ×1066cm 約19.2 平尺 紺紙金泥

題 簽: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日妙。

HKD 50,000-80,000

RMB 47,000-75,200

JPY 943,400-1,509,400

TWD 213,500-341,600

作者簡介:自昌院英心日妙前田氏,本名滿姬,廣島藩主淺野光晟正室,加賀藩主前田利常三女,母親為將軍德川秀忠次女珠姫。大乘院日達歸依,受法號「自昌院英心日妙」。所抄經卷以書法優美,裝飾華麗為時人所讚。

LOT 220

承安五年(117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第一百九十六

承安五(1175)年作

染黃紙 册頁

20 ×11cm 約0.2 平尺 ×79

題 簽:伊勢稻生西宮大般若經卷。

款 識:承安五乙未正月廿二日戌時,許許書寫畢。執筆僧日處寶乘坊,大勸進僧,連日善惠房,為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一部,因一秩結緣,助成類放。原為盛縣代愛子等敬白。荒木村。

HKD 20,000-30,000

RMB 18,800-28,200

JPY 377,400-566,000

TWD 85,400-128,100

LOT 223

元 至元二十四年(1287)

《修行道地經》 四冊

至元二十四(1287)年作

紺紙金泥 册頁

29.7 ×10.7cm 約0.3 平尺× 32(含正反面)× 4

款 識:至元二十四年歲次己亥三月,高麗國大普寧寺如一。

HKD 100,000-200,000

RMB 94,000-188,000

JPY 1,886,800-3,773,600

TWD 427,000-854,000

《修行道地經》又稱《修行經》,為說一切有部高僧僧伽羅剎所撰禪經,西晉太康五年由竺法護譯出,收入大正藏經集部。經中既有止觀的區別,又重視有漏禪與無漏禪的次第,詳細論述數息觀與入定觀等禪法實修要旨。正因其集諸經所說瑜伽觀行要義,故被後世禪修者奉為必讀要籍。

《修行道地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自東晉以來即有講錄,隋唐及以後各大禪宗與瑜伽行派,皆引以為修行綱要。高麗國受唐影響,亦有研習《修行道地經》之風。

此八冊《修行道地經》以泥金寫於紺紙之上,封面及首尾處配密筆精圖。末冊見款識「至元二十四年歲次己亥三月,高麗國大普寧寺如一」。大普寧寺如一為高麗原州沙門,是經經文亦由其校勘。此外,另可見供養人原州鄭禮順與光州李氏之名。前至元二十四年五月,元朝在原高麗國增設獨立行省,正式將其納入版圖。故在元朝和高麗文獻中,有此年款且署「高麗國」字樣的寫經當屬鳳毛麟角,彌足珍貴。

LOT 224

唐 永徽六年(655) 淨瓶觀音像

永徽六(655)年作

設色絹本 立軸

49.5× 32.8cm 約1.5 平尺

題 識:永徽六年九月廿日於長安大慈恩寺,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筆。

HKD 80,000-150,000

RMB 75,200-141,000

JPY 1,509,400-2,830,200

TWD 341,600-640,500

是幅《淨瓶觀音像》以细腻工笔与设色,将持净瓶观音之庄严慈悲与天人共供的殊胜场景刻画入微;紅、綠、白三色相生,墨線勁挺卻又含蓄,於絹本呈現出唐代佛畫的高古,又以其平面、曲線,略帶西域之風。

畫心左隅存題:「永徽六年九月廿日於長安大慈恩寺,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筆」,乃此幅《淨瓶觀音像》樞要所在。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師自天竺求法歸返長安。唐太宗敕命其駐錫弘福寺組建譯場,由此開啟長達十九年的譯經事業,譯出經論七十四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蔚為大觀。玄奘主持的翻經院規制嚴謹,職司分明,設有證義、綴文、筆受等專職。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貞觀十九年六月初二,九位“綴文大德”入譯場,其中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赫然在列。須知隋唐時“大德”特指譯經高僧,“綴文”一職專司潤飾譯文,使其合於漢文章法。

玄則的具體貢獻,可從多重文獻得到印證:《大菩薩藏經》卷二十譯經題記顯示,貞觀十九年五月初二日弘福寺譯場名錄中已載其名;《開元釋教錄》更詳載其譯業軌跡——自永徽元年(650年)起,玄則相繼參與翻譯《十一面神咒心經》《阿毘達磨発智論》等重要典籍。尤為珍貴的是,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的著名唐人寫經《大唐蘇常侍寫真定本・永徽六年大毘婆沙論卷百七十八》,其卷末亦可見“長安大慈恩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筆受”字樣。這一實物佐證揭示玄則不僅參與玄奘早期譯經,更在後續工程中持續承擔筆受要職。透過種種史源交叉比對,足見玄則法師實為玄奘翻經院之砥柱,其精研梵漢、貫通經義之能,於佛典漢譯事業功莫大焉。

来源:龙翱凤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