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妹逆袭全国劳模 27载织就华彩人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16:11 3

摘要: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工凌国青手捧“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粗糙的手掌在聚光灯下泛着茧光。谁能想到,这位操着乐至口音的“缫丝女王”,曾是个初中毕业的农家妹?从40绪到100绪的“指尖魔法”,从车间学徒到创新先锋,她用27年光阴,在蚕

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工凌国青手捧“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粗糙的手掌在聚光灯下泛着茧光。谁能想到,这位操着乐至口音的“缫丝女王”,曾是个初中毕业的农家妹?从40绪到100绪的“指尖魔法”,从车间学徒到创新先锋,她用27年光阴,在蚕丝的细流中织就了一条滚烫的逆袭之路。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凌国青。

茧丝堆里的“绣花功夫”:从“40绪小妹”到“行业标杆”

摊开凌国青的手掌,粗糙的老茧与蜕皮的指尖,诉说着属于她的奋斗故事。

1997年,初中毕业的她,走进位于乐至县中天镇的原红旗丝绸厂,开启了她的“穿丝引线”生涯。当她站在缫丝机前的那一刻,面对高速运转的机器,曾许下了“干一行钻一行”的誓言。

勤学苦练、善于钻研,是凌国青的突出特点。为了练好手艺,别人早已下班休息,她还在车间反复练习蚕丝的“接结咬结”;别人抱怨工序繁琐,她却大胆创新,把传统操作拆成36个分解动作,独创“轻、快、稳”操作法——这套被工友称为“凌氏心法”的绝技,让她的看绪能力飙升至100绪,相当于一个人同时“掌管”100根蚕丝的精细走向。她的缫丝操作四基水平(接结咬结、除类、穿磁眼、做鞘),均超过国家标准。

工作中的凌国青。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缫丝质量连续10年达6A级(行业顶级标准),缫折(100公斤丝耗茧量)比车间人均低2公斤以上,丝产量却高出车间人均13%以上,每年为企业增效超30万元。

“凌姐的手就是行走的质检仪!”工友们的调侃里,藏着对这位“质量标杆”的服气。

红色工厂里的创新派:让老技艺接上“科技天线”

在陈毅元帅亲自关怀下建立的红旗丝绸厂,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每一缕蚕丝脉络。

1958年,乐至县红旗丝厂在中天镇正式建立。1959年,陈毅元帅为厂里引进全球先进自动缫丝机,留下“让丝绸出海”的嘱托。自此之后,厂里开展缫丝比武大赛,组与组比、个人与个人比,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量、质量也迅速上升。60年代初,该厂的产品首次跻身国际市场。

2003年10月企业改制,虽然红旗丝厂更名为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但“传承元帅精神、专注丝绸产业”的初心,始终影响着一代代“红旗”人,也成了每一个“红旗”人肩上的责任。

2020年,“凌国青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以凌国青为核心的5人创新研发团队,一头扎进“老工艺+新技术”的融合探索中。

工作室根据各工序的生产特点,先后研发出“循环烘炕蚕丝绵设备”“蚕茧自动剥离装置”“可移动的蚕茧分拣装置”。这些“接地气”的发明,一举拿下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为企业显著增效。

“别小看缫丝,每个环节都能‘抠’出技术革新点。”凌国青深有感触。

车间里的“金牌讲师”:从“一人强”到“一群亮”

“一个人织得再快,都不如带活整个车间!”

凌国青的培训课堂,年均开课200多场,从手法拆解到技术攻关,她手把手带出了50多名技术骨干,工作室成员看绪能力全部由原来的60-70绪/人,突破至100绪/人。

工作中的凌国青。

目前,工作室优化的煮茧前处理技术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顶级生丝质量的“净度”指标的难题,让公司80%以上产品能够达到顶级生丝质量标准。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

更特别的是,作为乐至县“帅乡工心向党”宣讲队主力,凌国青把理论宣讲课堂搬到了工厂车间、生产一线,用“一根丝的成长史”讲述劳动价值。相关视频在“理响巴蜀”“四川党的建设”等媒体刊载播放,为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一线传播发挥了模范作用。有网友留言:“原来,劳模故事比电视剧还燃!”

从“乐至妹儿”到“全国劳模”:一枚奖章背后的时代注脚

领奖台上捧着国家荣誉,心里装着乡村振兴。

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十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到“四川工匠”“四川好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从车间女工到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凌国青的每一步,都踩着“实干”的鼓点。

如今,她带动的“蚕丝产业链”让广大蚕农腰包变鼓,乐至丝绸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名片”。工作室墙上,陈毅元帅视察工厂的老照片与现代化缫丝机交相辉映——当年“让丝绸出海”的愿景,正被新一代产业工人织进更广阔的天地。

“蚕丝再细,也能织出万里长空。”凌国青的话像蚕丝般柔软,却分外有力量。当千万根银丝在她手中凝成“中国质量”,当“工匠精神”在车间生根发芽,这个农家妹的故事早已超越其个体——它是新时代劳动者的缩影:在平凡岗位上,当你把“小事”做成“绝活”,就能织就属于自己的华彩人生!

“这次进京参会领奖,我最大的感受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尊重和关怀。也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都能被认可。”采访中,她朴实的话语,引发无数劳动者的强烈共鸣——在平凡岗位上深耕细作、发光发热,终将成为自己人生的“织锦人”,这正是新时代劳动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