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8日,达州市通川区红旗路社区的"银辉食堂"正式开园。280余位老人分两轮入席28桌,在欢声笑语中共同见证了这场以"民族团结一家亲,银辉食堂暖人心"为主题的民生盛事。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食堂开业,更是红旗社区探索"养老+教育+民族团结"三位一
2025年4月28日,达州市通川区红旗路社区的"银辉食堂"正式开园。280余位老人分两轮入席28桌,在欢声笑语中共同见证了这场以"民族团结一家亲,银辉食堂暖人心"为主题的民生盛事。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食堂开业,更是红旗社区探索"养老+教育+民族团结"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闲置资源巧盘活
小食堂解决大民生
红旗社区创新采用"资源换服务"模式,将辖区内闲置房产盘活利用,联合社会企业共同打造"银辉食堂"。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场地和资金问题,又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平台。
活动现场280人的就餐规模,28桌分两轮开席的精心安排,既保证了服务质量,又最大化满足了社区老人的需求。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饱,更要让他们吃好、吃出幸福感。"社区梁书记在致辞中表示。食堂开业首日提供的免费午餐,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这种将民生服务嵌入社区治理的创新做法,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典范。
餐桌上的民族团结
舌尖上的文化交融
活动现场,社区管弦乐队演奏的民乐合奏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不同民族的老人围坐一桌,互相夹菜、唠家常的场景,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动情地说:"在这里既能吃到地道的川菜,又能尝到家乡风味的拉条子,社区想得太周到了!"
这种通过日常餐饮促进民族交融的做法,让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具体可感。红旗社区用最朴实的"一餐饭",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从"养老"到"享老"
银发族的幸福驿站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成为重要课题。红旗社区的"银辉食堂"不仅提供餐饮服务,更通过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将其打造成老年人的社交平台。开业当天恰逢"五一"前夕,社区特别组织的文艺表演让老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享受到精神文化的盛宴。
这种"餐饮+社交+文化"的复合型养老模式,既解决了独居老人的生活难题,又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孤独,为社区养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红旗方案"。
食堂变身新课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开园仪式前,通川区关工委办公室柴佳玉主任为现场家庭赠送了200册《家庭教育促进法》及其他学习资料。梁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一举措将食堂功能进一步延伸,使其成为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的新阵地。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老年人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进而影响年轻一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实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
红旗社区的"银辉食堂"之所以能赢得群众好评,关键在于其"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以解决老人就餐问题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为特色,以推动家庭教育为延伸。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基层治理创新,既满足了群众的现实需求,又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内涵,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民生服务新路径。
这场开园活动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治理的"红旗模式"——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文化融合为特色,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小食堂里有大文章,家常饭中见真情怀。当老人们捧着饭碗露出笑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顿暖心餐,更是一幅生动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来源:达州同城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