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及飞机上的“不文明乘客”(unruly passengers),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醉酒斗殴、强行试图打开应急舱门,或是对空乘人员进行言语及身体攻击的激烈画面。这些行为无疑给同行的旅客留下了糟糕甚至恐惧的印象。然而,还有一种不文明行为,虽不像前者那样“大动
提及飞机上的“不文明乘客”(unruly passengers),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醉酒斗殴、强行试图打开应急舱门,或是对空乘人员进行言语及身体攻击的激烈画面。这些行为无疑给同行的旅客留下了糟糕甚至恐惧的印象。然而,还有一种不文明行为,虽不像前者那样“大动干戈”,却同样频繁发生,持续对航班秩序构成干扰并带来严重安全风险——那就是在飞机上吸烟。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分类,这属于典型的“不遵守规定”类不文明行为。
令人玩味的是,与如今的严令禁止形成鲜明对比,飞机上吸烟曾是司空见惯,甚至是被鼓励的行为。那么,为何在2000年全球商业航班普遍实施禁烟令后,仍有人“明知故犯”,试图在万米高空点燃香烟、电子烟或各类雾化设备?更让人不解的是,为何连最新制造出厂的飞机上,依然在厕所等处安装着烟灰缸?要解答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回顾一段航空史,看看吸烟是如何从一种“魅力象征”演变为禁忌,以及为何至今仍有人难以抗拒这种诱惑。
烟雾缭绕的“黄金时代”
从上世纪20年代直至50年代,社会普遍对吸烟的健康危害认识不足。尽管有早期研究发现吸烟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对孕妇有害,但强大的烟草公司通过与医生“合作”进行营销,极力淡化甚至反驳这些负面发现。例如,美国“好彩”(Lucky Strike)香烟品牌在20年代就开创性地邀请医生为其背书,声称吸烟能“保护喉咙免受刺激”。
随着好莱坞电影的流行和民用航空业的蓬勃发展(约1930s-1950s),烟草公司将营销触角伸向这两个代表着“前沿”与“魅力”的行业。一时间,吸烟不仅被社会广泛接受,更与魅力、成熟、品味乃至冒险精神紧密捆绑。在那个时代(尤其是1950s-1970s),飞机客舱内吸烟是极其普遍的景象。航空公司甚至会向乘客免费派发印有自家品牌标识的香烟样品,如环球航空(TWA)在1959年启用波音707喷气客机时就曾推出纪念版香烟礼包。广告画面中,香烟可以和咖啡、面包、甜点一起出现在乘客的餐盘上;更有甚者,连飞行员在驾驶舱内一边操控飞机一边吸烟的场景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广告中。当然,即便在当时,也存在一些基本规定,例如通常只允许在飞机达到巡航高度后吸烟,且前提是“禁止吸烟”的指示灯未亮起。
“烟消云散”:禁烟时代的来临
吸烟行为从被鼓励走向被禁止,关键转折点发生在1964年。时任美国卫生总署署长路德·特里(Luther Terry)发布了一份关于吸烟与健康的权威报告,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吸烟与肺癌等多种严重疾病之间的确凿联系,引发了社会对烟草危害的广泛关注。此前(1961年),美国癌症协会、心脏协会等多个权威健康机构已联名致信时任总统肯尼迪,呼吁成立全国性委员会研究吸烟问题。
报告发布后,公众健康意识觉醒,加之不吸烟乘客和医护人员的持续投诉,航空公司开始调整策略。1967年左右,部分美国航司停止了免费香烟的派发,或改为仅应乘客要求提供。1971年,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在部分国内航班上开创性地设立了“无烟区”,最初仅有几排座位,但因广受乘客欢迎而迅速推广,无烟区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至半个客舱,为日后全舱禁烟奠定了基础。
然而,全面禁烟的立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美国政府与势力庞大的烟草产业为此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博弈。直至1987年,国会通过法案,才为禁烟令的实施铺平了道路。1988年,美国禁止在飞行时间2小时以下的国内航班上吸烟;1990年,禁令扩大至6小时以下的国内航班。与此同时,空乘人员因长期暴露于客舱二手烟环境而导致健康受损的问题日益凸显。1991年,代表不吸烟空乘的集体诉讼最终促成了烟草公司的巨额赔偿,并催生了专门研究二手烟危害及相关疾病防治的“空乘人员医学研究所”(FAMRI)。在多重因素推动下,美国终于在2000年全面禁止了所有国内及国际商业航班上的吸烟行为。
此后,世界各国纷纷跟进。欧盟(1997年)、澳大利亚(1996年)、日本(1999年)、土耳其(1999年)等均较早实施了全面禁烟。较晚实施禁令的国家包括古巴(2014年)和中国(2017年宣布,2019年正式生效)。
挥之不去的烟头与挥之不去的烟灰缸
既然全球商业航班禁烟已成基本规则二十余年,为何新飞机上依然保留着烟灰缸?这背后是基于对人性和飞行安全的现实考量。有研究指出,总有一部分人倾向于打破规则,尤其当违规行为能满足自身需求时(如烟瘾发作)。航空公司及FAA、IATA等监管机构深知这一点。如果在密闭的、增压的、充满易燃物的客舱或洗手间内有人违规吸烟,而烟头又被随意丢弃(例如扔进满是纸巾的垃圾桶),极有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飞机上设置烟灰缸,并非鼓励或默许吸烟,而是一种“故障安全”(fail-safe)设计:即预见到可能有人会违反禁令,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熄灭和处理烟头的途径,以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风险。这看似矛盾的配置,实则是一种务实的风险管理策略。此外,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规定,烟灰缸属于飞机“最低设备清单”(Minimum Equipment List, MEL)上的必备项,意味着缺少功能完好的烟灰缸,飞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合法运行。
至于私人飞机,情况则有所不同。通常认为,乘坐商业航班如同进入公共场所,必须遵守公共秩序。而私人飞机则被视为私人空间,类似于驾驶私家车,其所有者通常有权决定机上的规则,包括是否允许吸烟。
从曾经的风尚标配到如今的严令禁止,飞机吸烟规定的百年变迁,映照出社会对健康认知的深化和对航空安全标准要求的提升。尽管禁令早已生效,飞机上也设有烟灰缸作为预防性安全措施,但违规吸烟事件仍警示我们,维护飞行安全需要每一位乘客的自觉与责任心。那个小小的烟灰缸,既是过往时代留下的痕迹,也是对现实风险的一种沉默提醒。
来源:航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