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女人感慨:送68岁姑姑去养老院后,发现儿女平庸也是一种福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14:03 3

摘要:"你比我有福气,思兰。儿女平庸是福,儿女优秀是祸啊。"养老院门口,姑姑拉着我的手说这句话时,我心头一震。

"平凡的福气"

"你比我有福气,思兰。儿女平庸是福,儿女优秀是祸啊。"养老院门口,姑姑拉着我的手说这句话时,我心头一震。

那是去年冬天,我送六十八岁的王桂英姑姑去养老院。

姑姑从小把我当亲女儿疼,我也一直尊敬她。

可谁能想到,她那个在大城市当高管的儿子,最终选择把她送进养老院?

我今年五十九岁,名叫赵思兰,退休前是县纺织厂的普通工人,整整干了三十年,从青春年少干到两鬓斑白。

丈夫李大海是县汽修厂的修理师傅,一双手修过的车子怕是有上千辆。

我们有一儿一女,儿子李小刚在县城开了家不大不小的超市,女儿李丽在镇卫生院当护士。

孩子们的工作都算稳定,但说实话,真的算不上出彩。

每每看到姑姑儿子耀文开着黑色的桑塔纳轿车回村,穿着笔挺的西装,手腕上戴着金表,我这心里总有那么点不是滋味。

我常对大海说:"咱家小刚要是能有耀文一半出息,我这辈子就满足了。"

大海总是笑着摇头:"人比人,气死人。咱孩子平平安安、本本分分就挺好。"

那天,养老院的房间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姑姑花白的头发上。

这是县城新建的养老院,走廊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墙上贴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大红纸条。

姑姑把那个陪伴她几十年的老藤条箱子打开,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已经有些褪色的红色绒布袋子。

"这是耀文小时候的照片和奖状,"姑姑的手有些颤抖,"四十多年了,我一直带在身边。"

照片上是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脸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

我记得那时候,七十年代末,耀文是我们公社出了名的神童,念小学三年级就能背诵《沁园春·雪》。

姑姑和姑父是生产队里的普通社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们省吃俭用供耀文读书,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那时候多好啊,"姑姑轻抚照片,声音里带着怀念,"记得不?他小学就得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你姑父高兴得上街买了两斤猪肉,一家人美美吃了一顿。"

我点点头,那时候我十二三岁,清楚地记得姑父扛着肉回来的情景,村里人都说王家有出息了。

"后来耀文考上重点高中,又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我和你姑父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姑姑脸上浮现出自豪的表情,"全村的人都羡慕我们家有个读书的好儿子。"

我帮姑姑把衣服一件件挂进养老院的木质衣柜,心里五味杂陈。

姑姑这辈子含辛茹苦,下地干活、做手工、上山捡柴,不就是为了儿子能有出息吗?

如今儿子是出息了,在省城当了高管,有车有房,可却把老母亲送进养老院。

"思兰,别想那么多,"姑姑看出我的心事,抚了抚我的手背,"耀文工作忙,他媳妇张丽身体也不好,再说他们那房子在十八楼,我上上下下膝盖疼,哪能让我拖累他们呢?"

姑姑这副为儿子着想的样子,让我心里更是难受。

我还清楚地记得姑姑去年农历十月生病住院那次。

那天我接到村里王大妈的电话,说姑姑发高烧被送进了县医院。

我二话不说就赶过去,到医院时,姑姑正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脸色蜡黄。

"姑姑,耀文知道您住院了吗?"我问道。

姑姑点点头:"知道了,他在微信上转了一万块钱,说公司有重要会议脱不开身。"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阵发酸。

耀文是姑姑的独子,可姑姑病成这样,他连来看一眼都没有。

那一万块钱,在他眼里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姑姑需要的是儿子的陪伴啊!

"姑姑,您别为他找借口了。"我握着姑姑粗糙的手,心疼不已。

姑姑的手上全是老茧,这是几十年干农活留下的痕迹。

"我不怪他,"姑姑叹了口气,用另一只手拍拍我的手背,"我和你姑父把他教得太好了,他现在是大公司的骨干,马上要升职,哪有时间管我这个老婆子?"

姑姑说这话时,眼里噙着泪,却又努力对我笑。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

"再说了,我这把年纪也活够本了,"姑姑继续说道,"能看到儿子有出息,老婆子我已经心满意足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紧紧握着姑姑的手。

七天后,姑姑出院了,是我接她回家的。

回到她那间土砖瓦房,屋里冷冷清清,墙角的老式电风扇积了厚厚的灰。

院子里,曾经姑姑精心照料的花草都干枯了。

耀文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都是尖子生,毕业后在省城一家外企工作,三十岁就当上了部门经理。

他工作忙,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看姑姑一次。

每次电话里,都是说工作忙,公司开会,出差在外。

后来姑姑白内障手术、膝盖疼痛,都是我陪着去看病,耀文只是隔三差五打个电话,或者微信转点钱了事。

冬日的阳光渐渐西斜,养老院的走廊响起了广播声,通知老人们去餐厅吃饭。

"思兰啊,别看我这样,我对耀文没有怨言,"姑姑整理着她的衣服,"能有这么个有出息的儿子,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我看着姑姑,突然有些心酸:"姑姑,有出息没出息不重要,重要的是孝不孝顺啊。"

姑姑笑了笑:"你说你,这么多年还是这么直性子。我知道你是为我不值。"

她拍了拍我的手:"思兰啊,你看你那两个孩子,虽然没当大官、挣大钱,但他们常回家看你,陪你说话,给你夹菜。"

姑姑眼里闪着泪光:"前段时间你感冒,你女儿天天给你熬中药,你儿子隔三差五送水果。这才是福气啊!"

我沉默了。

是啊,我总为孩子们平平无奇的人生感到遗憾,却忽略了他们带给我的温暖和陪伴。

去年我绊倒扭伤了脚,小刚和他媳妇天天来家里做饭;前年大海住院,丽丽每天下班就赶去医院照顾她爸;大前年我过生日,孩子们给我买了录音机,里面存了二十多首我爱听的老歌。

这些平凡的关爱,难道不比耀文那虚无缥缈的"有出息"实在吗?

送姑姑去养老院后,我骑着二八自行车回到家。

自行车是八十年代初买的,虽然老旧,但一直被大海保养得不错,链条从不松动,车铃清脆悦耳。

推开门,发现家里亮着灯,饭菜的香味扑面而来。

儿子和女儿已经在厨房忙活了。

小刚正在切土豆丝,动作麻利,像模像样。

丽丽在洗青菜,看到我进来,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

"妈,您回来啦,"丽丽迎上来,从我手中接过包,"姑姑安顿好了吗?"

"安顿好了,"我点点头,挂好外套,"你们怎么都来了?"

"今天周末,想着您送姑姑过去,心里肯定不好受,"小刚擦擦手上的水,腼腆地笑了笑,"就过来陪您吃顿饭。"

小刚虽然三十多岁了,笑起来还是像个大男孩。

他媳妇王红也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刚炒好的一盘回锅肉:"妈,您尝尝这味道,我按您教的方法炒的。"

饭桌上,小刚媳妇给我盛了一碗热汤,丽丽夹了块红烧肉放在我碗里。

大海也难得多说话,给大家讲他年轻时在汽修厂的趣事。

我看着他们说说笑笑,突然感到一阵温暖涌上心头,眼眶不禁湿润。

吃完饭,丽丽收拾碗筷,小刚和他媳妇洗碗。

大海打开了我们那台八十年代买的老式电视机,调到了地方台的戏曲节目。

虽然画面有些雪花,但那熟悉的唱腔让我感到异常安心。

晚上十点,孩子们要回去了,临走时,小刚塞给我一个塑料袋:"妈,这是我超市刚进的新鲜橙子,您和爸尝尝。"

丽丽则在我手里塞了几盒药膏:"妈,这是医院新来的骨科专家开的膏药,您和爸腰腿疼的时候贴上。"

送走孩子们,我和大海坐在客厅里,屋子突然显得有些空。

"孩子们挺好的,"大海轻声说,"比那些有出息但不着家的强多了。"

我点点头,想起了姑姑的话。

那天晚上,我拿出了收藏多年的老照片。

翻出了儿子小时候参加学校运动会得了第三名的照片,那时他高高举起奖状,笑得见牙不见眼。

又翻出女儿中学时写的作文本,里面写满了稚嫩却真挚的文字。

他们从没像耀文那样出类拔萃,但此刻,这些平凡的记忆在我眼中变得无比珍贵。

我忽然想起了姑姑的老藤条箱。

箱子最底层,藏着姑父去世前穿的那件蓝布棉袄,还有耀文小时候用过的书包。

这些年,姑姑一直不舍得丢弃,每次搬家都带着。

而现在,这个承载了她一生记忆的箱子,被放在了养老院的床底下。

第二天一早,我又去看了姑姑。

县城的早晨有些冷,街上行人不多,路边的小贩正在支摊子。

养老院里,姑姑正和几位老人一起晒太阳。

院子里有几棵老槐树,树下放着几张石凳。

姑姑穿着我前年给她做的那件灰色棉袄,头上戴着毛线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瘦小。

"姑姑,我给您带了您爱吃的桂花糕。"我走过去,把糕点递给她。

"你看你,大老远跑来。"姑姑眼里闪着泪光,接过糕点。

我们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

姑姑告诉我,耀文昨晚打电话来,说过几天要带孙子来看她。

"您知道吗,思兰?"姑姑握着我的手,声音有些哽咽,"当年我拼命让耀文读书,就是希望他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像我和你姑父那样受苦。"

姑姑的手冰凉,我紧紧回握着。

"我和你姑父省吃俭用供他念书,晚上点着煤油灯帮他检查作业,你姑父还专门跑到镇上去给他买课外书。"姑姑继续说道,眼神望向远方,"可我没想到的是,好日子里却没了我的位置。"

姑姑说这话时,脸上没有抱怨,只有深深的落寞。

"他每个月都会按时给我打钱,母亲节还会送礼物,但我最需要的,只是他能在我身边坐一坐,陪我说说话啊。"姑姑的眼泪终于滑落下来。

我掏出手帕,轻轻擦去姑姑脸上的泪水。

"姑姑,别想太多,至少他还记得给您打电话,有些子女连这都不做呢。"我安慰道。

姑姑点点头:"我知道,我不该要求太多。耀文有出息,我应该感到骄傲才是。"

太阳升高了,院子里的老人们三三两两散去,只剩下我和姑姑。

"思兰,你是个有福气的人。"姑姑突然说道。

"我哪有什么福气?"我苦笑道,"一辈子都没出过县城,孩子们也都是普普通通的。"

"正是这普普通通,才是最珍贵的福气啊!"姑姑拍着我的手背,"你知道吗?我昨天晚上做梦了,梦见你姑父来看我,他说他很想我,但看到我过得还行,也就放心了。"

姑姑说起姑父,眼中满是怀念。

姑父去世已经十五年了,那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勤勤恳恳,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儿子有出息。

"你姑父临走前,还念叨着耀文什么时候结婚,能不能在他有生之年抱上孙子。"姑姑的声音有些哽咽,"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

我们聊了许久,直到养老院的广播通知吃午饭,我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姑姑,答应下周再来看她。

回家路上,我经过儿子的小超市。

店面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货架上的商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小刚正耐心地帮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挑选商品,还亲自送到门口,搀扶老人上了三轮车。

我站在店外,突然觉得眼前这个普通的儿子是那么可爱。

他没有耀文那样的高学历,没有体面的办公室,但他懂得尊老爱幼,明白生活的真谛。

我忍不住推门走了进去。

"妈!"小刚见到我,惊喜地喊道,"您怎么来了?"

"路过就进来看看,"我笑着说,"刚才看你送那位老人家,真懂事。"

小刚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那是刘大爷,住在我店后面的小区,腿脚不便,我经常帮他送货上门。"

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为儿子的善良感到欣慰。

超市里,几位街坊邻居看到我,都热情地打招呼:"思兰,你家小刚可是个好小伙子,我们买东西他从不多收一分钱,有时候还给我们老年人打折呢!"

听到这些话,我心里满是自豪。

这种自豪,不是因为儿子有多大成就,而是因为他是个受人尊敬的好人。

晚上,女儿下班回来,带了一盒她同事家自制的豆腐乳。

"妈,这是我们医院刘护士家的,特别地道,您尝尝。"丽丽把豆腐乳递给我。

大海打开电视,正播放着当地新闻。

丽丽一边看电视,一边告诉我医院里的趣事:"今天来了个老奶奶,九十多岁了,自己走路来打针,精神头可好了。我问她长寿的秘诀,她说就是心宽,不跟子女计较。"

听到这话,我想起了姑姑,心里又是一阵感慨。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说着今天发生的琐事。

丽丽提起医院新来的年轻大夫,小刚讲述超市来了个挑剔的顾客的故事,大海则说起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这些平凡的话题,却让我感到无比满足。

饭后,我和大海坐在老式沙发上看电视,丽丽给我俩捶背。

小刚和他媳妇王红收拾碗筷,厨房里水声哗哗,夹杂着他们的笑声。

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姑姑的话:"儿女平庸是福,儿女优秀是祸啊。"

这话乍听有些刺耳,但细想却有几分道理。

优秀的子女或许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但平凡的子女却往往守候在父母身边,给予最朴实的陪伴与关爱。

当然,也有既优秀又孝顺的子女,但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似乎优秀与远离往往相伴而行。

两周后,我去养老院看姑姑,发现她气色好了不少。

耀文果然带着孙子来看了她,还给她买了新衣服,带她去照了全家福。

姑姑把照片给我看,照片上的耀文西装革履,妻子打扮时髦,孩子也干净漂亮。

姑姑站在他们中间,穿着新买的红色棉袄,笑得合不拢嘴。

"思兰,耀文说下个月过年,要接我去省城住几天呢!"姑姑兴奋地告诉我。

我为姑姑高兴,但心里明白,这样的团聚对姑姑来说是多么难得。

临走时,姑姑又叮嘱我:"思兰,回去好好待你那两个孩子,他们虽然平凡,但心里有你啊!"

回家的路上,我经过镇卫生院,正好看见女儿丽丽搀扶着一位老人慢慢走出门诊楼。

老人走得很慢,丽丽也不催促,耐心地陪着,还不时说几句话逗老人开心。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晚上回到家,大海已经做好了饭,桌上还有一盘我爱吃的红烧鲫鱼。

"今天菜市场的鱼特别新鲜,"大海笑着说,"我特意挑了两条大的。"

吃饭时,我把姑姑的照片拿给大海看,又说起丽丽扶老人的事。

大海听后,点点头:"咱们的孩子,没大出息,但都是好孩子啊。"

我忽然觉得,所谓的"出息",或许不仅仅是指事业有成、位高权重,更应该包括善良、孝顺、懂得感恩这些品质。

想到这里,我不禁对自己以前的想法感到有些愧疚。

那一刻,姑姑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儿女平庸是福,儿女优秀是祸啊。"

我想,或许这世上最珍贵的,不是事业有成的子女,而是能在你身边陪伴你、关心你的亲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耀文那样的"人中龙凤",但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心存善良、尊老爱亲的好儿女。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平凡也是一种福气,而这福气,正落在我的生命里,温暖如阳光。

来源:育儿秘籍宝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