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娲捏泥人防冻耳的故事充满奇幻色彩,而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冬至创制“驱寒焦耳汤”以治百姓冻耳的传说,虽饱含温情,却缺乏史料佐证,难以证实其真实性。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饺子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承载着千年民俗与民族的味觉乡愁。关于饺子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诸多传说。
女娲捏泥人防冻耳的故事充满奇幻色彩,而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冬至创制“驱寒焦耳汤”以治百姓冻耳的传说,虽饱含温情,却缺乏史料佐证,难以证实其真实性。
通过史书与考古发现追寻饺子的真正起源,可发现其祖宗是馄饨。
早在汉朝和魏晋时期,就有关于馄饨的记载。三国学者张揖的《广雅》、西汉杨雄的《方言》以及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颜氏家训》中,都有对馄饨的描述。
从这些记载可知,西汉时馄饨已颇为常见,且形状与今日水饺相似,当时包馅的食物都统称为馄饨。在新疆吐鲁番唐代古墓和山东滕州春秋时期薛国国君墓中,都出土过类似馄饨的食物,这些考古发现为饺子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到了唐朝,馄饨制作愈发讲究,出现了“五般馄饨”“二十四气馄饨”等特色品种。至南宋,“饺子”之名开始出现,北宋都城汴梁市场上已有“饺儿”售卖。
不过,当时写作“角儿”,取其形似兽角之意。明代以后,北方人按照发音习惯创造了“饺”字,至此饺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地域和历史差异,馄饨和饺子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和做法各异,如云南将馄饨和饺子统称饺子,其包法与北方不同;四川称馄饨为抄手,广东叫云吞,东北部分地区还将馄饨称为煎饼。
如今,饺子和馄饨已超越食物范畴,成为文化符号,其英文名称“Jiaozi”和“WONTON”也被广泛收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在饺子的品牌发展历程中,吉祥馄饨、大娘水饺、喜家德水饺和袁记云饺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1999年,三个上海小伙左兵、翁连辉和张彪创立吉祥馄饨。他们凭借对特许经营模式的敏锐洞察,以4万元启动资金开设15平方米的小店。
创业初期,三人亲力亲为,精心制作每一碗馄饨,严格把控品质,使小店生意火爆。随后,吉祥馄饨抓住中国特许加盟浪潮机遇,开放全国区域代理加盟,快速扩张。但随着规模扩大,加盟店管理和产品线过长等问题凸显,导致合伙人意见分歧,张彪一度退出。
然而,在学习深造后,他重返团队,与伙伴们共同梳理加盟体系,精简产品,加强供应链管理,推行门店合伙人计划,使吉祥馄饨逐渐走上正轨,至今仍是馄饨赛道的领军品牌,虽在实现万店目标的道路上仍有挑战,但发展态势稳健。
大娘水饺由江苏常州人吴国强于1996年创立。起初,吴国强历经挫折,通过拜师学艺改进饺子口味和工艺,使生意逐渐好转。
2013年,大娘水饺已发展成为中式快餐界的领军品牌,年营收超15亿。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难度增加,吴国强引入欧洲私募财团CVC资本。
CVC资本接手后,套用洋快餐模式对大娘水饺进行改造,在管理、人事、产品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导致成本节省了,却透支了品牌口碑,公司业绩急转直下。
吴国强与资本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在2017年彻底出局,大娘水饺也逐渐走向衰落,虽经多次转手和品牌升级,但其辉煌已难以重现。
喜家德水饺由黑龙江鹤岗的高德福于2002年创立。
高德福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在经历创业初期的挫折后,通过明厨亮灶、独特的饺子造型、严格的品质把控和精简的菜单,使喜家德在鹤岗声名鹊起。尽管进入哈尔滨市场后连续亏损5年,但高德福坚持改良,最终赢得市场认可。
此后,喜家德大举扩张,采用独特的“358”加盟模式,将员工变成合伙人,既保证了门店品质,又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如今,喜家德已成为行业头部品牌,年营收超30亿,还积极开拓高端市场,探索海外发展之路,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袁记云饺于2012年由湖南长沙青年袁亮宏在广州创立。袁记云饺另辟蹊径,选择在社区菜场开设小店,提供新鲜手工现包的水饺和云吞,不做堂食和速冻,以别具一格的模式吸引顾客。
2015年,袁记建成现代化工厂,实现中央工厂统一配送,加速了扩张步伐。2017年,袁记进行生熟一体化转型,开放全国加盟,门店数量快速增长,尤其在疫情期间逆势扩张,成为行业龙头。
然而,随着规模扩大,袁记云饺面临产品品质和服务管理等问题,同时进行了一系列跨界尝试,其未来发展充满挑战与机遇。
这些饺子品牌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品质和服务始终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只有坚守品质,不断创新,平衡好利润与消费者价值的关系,才能在传承饺子文化的同时,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
来源:美食贾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