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概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1 20:15 1

摘要:真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是指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自主性、克隆性增殖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升高(成人>7.5×10⁹/L),属于原发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范畴。其核心特征为:

1. 定义与概念

真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是指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自主性、克隆性增殖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升高(成人>7.5×10⁹/L),属于原发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范畴。其核心特征为:

- 克隆性异常:骨髓中异常细胞群通过基因突变(如BCR-ABL1、CSF3R等)实现不受调控的增殖。

- 排除反应性因素:需严格鉴别感染、炎症、药物等继发性原因。

2. 病因与疾病分类

真性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与以下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 特征: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外周血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包括幼稚细胞),常伴脾大。

- 分型: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

- 特征:CSF3R基因突变(约80%病例),外周血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无BCR-ABL1融合基因。

- 罕见,需排除感染、肿瘤等继发因素。

- 其他MPN相关中性粒细胞增多: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部分患者可伴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常与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相关。

3. 临床表现

- 无症状期:部分患者因血常规检查偶然发现中性粒细胞升高。

- 肿瘤相关症状:

- 脾大(CML常见,可致左上腹饱胀感)。

- 全身症状:盗汗、低热、体重减轻、乏力。

- 高粘滞综合征:当中性粒细胞极度升高(>50×10⁹/L)时,可能出现头痛、视力模糊、血栓事件。

- 并发症:

- 骨髓纤维化(CML或PMF进展期)。

- 转化为急性白血病(CML急变风险)。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关键诊断步骤

- 病史与查体:排除感染、炎症、药物等继发因素,重点评估脾大、淋巴结肿大。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与外周血涂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观察有无幼稚细胞(提示CML)。

- 骨髓穿刺/活检:评估细胞增生程度、纤维化及克隆性异常。

- 基因检测:

- BCR-ABL1(确诊或排除CML)。

- CSF3R(支持CNL诊断)。

- JAK2 V617F、CALR、MPL(用于PV、PMF等MPN分型)。

- 影像学:腹部超声/CT评估脾脏大小。

(2)鉴别诊断要点

- 与继发性增多区分:反应性增多常有明确诱因(如感染),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无克隆性基因异常。

- 与其他MPN区分:PV以红细胞增多为主,PMF伴骨髓纤维化,CML需BCR-ABL1阳性。

5. 治疗原则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 一线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

- 进展期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新型靶向药物或化疗。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

- 控制细胞数量:羟基脲、干扰素-α。

- 靶向治疗:针对CSF3R突变(如芦可替尼)的探索性应用。

- 其他MPN相关治疗:

- JAK2抑制剂(如芦可替尼)用于PMF或PV合并中性粒细胞增多。

- 抗凝治疗:高血栓风险患者需预防性用药。

6. 预后与随访

- CML:TKI治疗显著改善预后,10年生存率>80%,但需监测耐药及急变风险。

- CNL: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2年,部分病例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 随访重点:

- 定期监测血常规、脾脏大小及基因突变负荷。

- 评估治疗副作用(如TKI相关水肿、骨髓抑制)。

7. 特殊注意事项

- 妊娠与MPN:需谨慎选择药物(如羟基脲禁用),建议多学科管理。

- 儿童患者:罕见,需警惕遗传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如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总结:

#图文打卡计划#真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本质是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需结合基因突变、骨髓特征及排除继发因素。精准分型(如CML vs. CNL)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核心,靶向药物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但需长期监测疾病进展。

来源:玩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