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题词背后的民心密码(毛主席题字8)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06:00 3

摘要:您知道吗?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藏着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精神坐标”。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最艰难的时期,用毛笔在佳县县委的粗麻纸上写下十三个力透纸背的大字。这不仅是革命年代的执政宣言,更是穿越时空的执政密码。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现场,探

毛泽东题“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手迹

您知道吗?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藏着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精神坐标”。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最艰难的时期,用毛笔在佳县县委的粗麻纸上写下十三个力透纸背的大字。这不仅是革命年代的执政宣言,更是穿越时空的执政密码。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现场,探寻共产党人的初心方程式。

1947年秋的佳县,正经历着解放战争最惊心动魄的“陕北时刻”。国民党胡宗南部23万重兵压境,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机关在榆林战役后战略转移,这个黄河岸边的贫瘠小城成为重要据点。据《佳县志》记载,当时全县仅存3万石粮食,却为部队筹措9万石,百姓自己啃树皮、吃观音土。

在县城南关的张庄村,毛泽东住在村民张永太家的窑洞里。工作人员回忆,他常在油灯下研究战报至深夜,窑洞窗棂的剪影成为村民心中最温暖的守夜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县委请求题词时,毛泽东没有选择气势恢宏的战斗口号,而是郑重写下“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这个选择绝非偶然。转战陕北371天,毛泽东走过12个县,住过38个村庄,在佳县的15天尤为关键。三件事见证着题词的实践逻辑:"树叶代粮"的承诺:当警卫员发现群众采摘树叶过冬,建议留出部分杨树叶给中央机关时,毛泽东立即制止:“这是群众的口粮,部队饿死也不能摘!”最终中央机关与群众同食黑豆钱钱饭;“夜渡黄河”的抉择:面对敌军追击,有人提议东渡黄河暂避,毛泽东指着墙上“党中央和陕北人民同在”的标语说:“这个时候过河,就是站在少数人一面”;“马背小学”的创新:发现群众多数不识字,他指示用马鞍当课桌、木炭当粉笔,在行军途中首创“马背流动学堂”,培养出200多名基层干部。

这些细节在《陕甘宁边区实录》中得到印证:1947年佳县参军人数同比激增47%,全县支前群众达2.3万人次。更惊人的是,在中央机关撤离后三个月内,这个总人口不足10万的县城,竟为前线运送军鞋4.6万双,创造了“家家无门板(全用于担架)、户户无余粮”的支前奇观。

2017年,佳县县委原址发现题词原稿的复写纸痕迹,经碳14检测证实为1947年遗存。这个发现恰与脱贫攻坚战役形成历史呼应——当佳县最后17个贫困村摘帽时,村民自发在脱贫档案上按下7213枚红手印,恰如当年支前队伍的浩荡阵容。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佳县医护人员请战书上的“请把我派到最需要的地方”,与74年前农家院墙“保卫党中央”的标语遥相辉映。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最大多数”理念的生动注脚。

从延安窑洞到人民大会堂,从马背小学到云端网课,“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始终是解码中国奇迹的核心算法。当95后村官用直播带货振兴乡村,当“00后”医护在防护服上画笑脸温暖患者,他们都在续写着这份未完成的答卷。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总有些精神坐标永远矗立——就像黄河岸边的佳县古城,见证着初心与民心永恒的同频共振。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