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多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在直播间购物时遭遇“大数据杀熟”。经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商家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实施差别定价,购买同一商品,老用户或常购客户往往需支付更高价格。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英
近期,多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在直播间购物时遭遇“大数据杀熟”。经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商家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实施差别定价,购买同一商品,老用户或常购客户往往需支付更高价格。
前不久,山东省德州市的苏女士在某直播间购买标价138元的烤鱼套餐,结账时却显示148元,用家人不常购物的账号查看,价格又变回138元。天津的张先生在某直播间购买电影票优惠券,兑换后发现每张41元,而线下票价仅35元。其朋友用新账号购买同一场次电影票,票价低至30元。这种“杀熟不见血”的套路,让人怀疑大数据记住人们的消费习惯,贴心服务变成了“精准收割”。
直播间“杀熟”,其实就是另一种模式的“看人下菜碟”。平台通过个人的浏览记录、下单频率,甚至在页面停留的时长,给用户进行消费“画像”。老用户由于购买次数多,被判定为“忠诚度高”,从而成了待宰的“肥羊”。由于这种基于算法导致的“杀熟”更隐蔽,所以也更难维权,被“杀熟”的消费者往往后知后觉,愤愤不平却又无计可施。
无计可施不代表不可以用脚投票。商家或许觉得“杀熟”是流量变现的捷径,但消费者被割过几次后,就不会再上当。比如著名旅游平台飞猪因杀熟被曝光,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当价格游戏透支了信任,人们就很难再买账。
“算法”作为技术手段,应该给消费者红利,而不是“背刺”,毕竟虚伪的套路终究难得人心。套路玩得溜的企业更要明白,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时代过去了,不如把算法用在正途——比如给老用户发真福利,让“老铁们”感受到偏爱而非套路。当然,杜绝“杀熟”不能只靠消费者货比三家。监管部门也可要求平台公开基础算法规则,像食品标注成分表一样明示“定价逻辑”,让大家都明明白白消费。
如今正是消费市场回暖的关键期,直播间只有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才能让大家释放购物欲。想象一下:没有价格套路的小长假,人们安心下单、快乐出游,商家赚得长久口碑——这可比算法算计出的那点差价值钱多了。
说到底,技术应是服务的工具,而非挖坑的“铁锹”。毕竟,消费者敢放心“买买买”,经济才能真的“旺旺旺”。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