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他说:我主要的毛病是善良和轻信他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08:30 2

摘要:好在赫鲁晓夫已经决定坦然接受这一切,毕竟空气中都弥漫着政变和死亡的味道,如果他坚持要与政变者理论,那么贝利亚便是他的前车之鉴。

1964年10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迎来了人生的黑暗时期。

他根本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如此落寞地结束他的政治生涯。

好在赫鲁晓夫已经决定坦然接受这一切,毕竟空气中都弥漫着政变和死亡的味道,如果他坚持要与政变者理论,那么贝利亚便是他的前车之鉴。

面对众多情绪复杂的目光和气势汹汹的指责,赫鲁晓夫丝毫不为所动。

克林姆宫埋葬了太多的冤屈,这点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过对于强加给他的指控,赫鲁晓夫平静地说:

这些指控,我不可能、也无法一一答复,但我必须承认一点,我主要的毛病正是善良和轻信他人。

说完这句话之后,赫鲁晓夫便缄口不言,而政变者感慨颇深,场面一度陷入无声的沉默,而赫鲁晓夫上台后的种种过往则迎面扑来。

1953年3月6日,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了斯大林逝世的消息。

在无数民众沉重悼念之时,克林姆宫则暗潮涌动,为了尽快稳定时局,苏共采取了同列宁逝世后时一样的“集体领导方式”,由中央主席团的10位成员组成了权力机构,赫鲁晓夫只是其中之一。

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所组成的“三人执政联盟”,一度是苏联的权力核心,赫鲁晓夫只能靠边站。

不过赫鲁晓夫并不慌,因为他有自己的底牌,他掌控着苏共党内的全部党组织机构,所有的州委、市委以及中央委员会的所有下属部门。

此外,苏联军方的支持也是他能挺直腰杆的关键因素,布尔加宁和朱可夫表示会在关键时刻对其鼎力相助。

布尔加宁虽然政治权力不够突出,但他却执掌着苏联所有武装力量的帅印,朱可夫更不用说了,他在苏联军队中的权威一度赶超斯大林。

在多方争权之时,马林科夫被推上了苏共中央书记的位子,只是他根本没有能力驾驭那群野心家。

仅仅十余天之后,苏共中央全会便解除了马林科夫苏共中央书记的职务,选出了由赫鲁晓夫为主导的五人书记处。

1953年9月15日,赫鲁晓夫被宣布为苏共第一书记,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排除异己,将对他有威胁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全部排挤出权力中心,就此大权在握。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的政治依然蒙着一层阴影,尤其是苏联民众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让他觉得这会要了苏联的命,甚至会威胁自己的地位。

改革,必须改革。

赫鲁晓夫一边对苏联政治进行大换血,一边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还不忘将斯大林拉下神坛。

1961年,赫鲁晓夫做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把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

而这只是他全面否定斯大林的第一步,随后,他又通过改革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全盘否定,苏联陷入了短暂的慌乱之中。

改革会触及一部分的既得利益,赫鲁晓夫的改革也不例外,这几乎让他在苏共高层中成了众矢之的。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勃列日涅夫、米高扬等人为核心的利益团体,向赫鲁晓夫发动了攻击。

政变,已经不可避免。

善良与否

1964年10月1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在赫鲁晓夫缺席的情况下召开高层会议,讨论撤换赫鲁晓夫,并内定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第一书记。

等到赫鲁晓夫意识到事态不妙时,局面已经无可挽回。

赫鲁晓夫一度无法接受这群阴谋家的政变,结果却因带有侮辱性的言语,被一撸到底,连中央委员的职务都没能保留下来。

此时的赫鲁晓夫才恍然大悟,他已经成为了苏共高层的弃子,面对既定的现实只能接受。

当铺天盖地的指责迎面而来时,赫鲁晓夫尽管很后悔,但他却无能为力,他没有想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会背叛。

赫鲁晓夫觉得自己很善良,失败也是由于太轻信他人。

那么赫鲁晓夫真的善良吗?

其实未必,只是相比较那些政变者来说,他确实有些仁慈了,自从他上台之后,虽然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但他改革的终极目的却是维护自身的利益。

他不仅大力排除异己,而且任人唯亲,几乎将所有的亲信都安排进了权力核心部门。

不过能在苏联血腥的政权交替中得以善终,这也是很多苏联当权者羡慕不得结局。

参考资料:《苏联史丛书》、《赫鲁晓夫传》等。

来源:飞鱼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