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经为国际品牌设计视觉效果多年,了解一些欧美人士的认知习惯,这也是“实战”出来的经验。早年我负责某国外品牌在中国的深化设计,当这位国外品牌的设计总监见到装修出来的货柜与他想象的不同时,他当时就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要求立即修改。我当时据理力争说明这样的设计是我
某社交媒体,一位在英国旅居的海外网友提出疑问,是关于植物的敲拓染色起源问题,我已请教中国非遗专家,后续会跟进。
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认知当今时代,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任重道远,国内的非遗传承人们,我们要有使命感,不只是传承,更要真的要传播起来!
我曾经为国际品牌设计视觉效果多年,了解一些欧美人士的认知习惯,这也是“实战”出来的经验。早年我负责某国外品牌在中国的深化设计,当这位国外品牌的设计总监见到装修出来的货柜与他想象的不同时,他当时就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要求立即修改。我当时据理力争说明这样的设计是我依据现场动线、消费心理学等进行综合研判后做出的,他了解后,不仅对方案表达了认同,还拍着我的肩膀竖起大拇指,开心地说:“师,咱们去吃烤肉!”这就是欧美人士的思维方式,非常直接。
话题回到文化传承,我认为,我们的文化传播不能仅靠海外亮相的快闪模式,还要有持续不断的长期效应,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亮相是展现结果,理论传播则是要把过程讲明白、讲透彻。我们需要中国制造出海,更需要中国文化以各种形式更多地走出去,让可亲可近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