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安县历史悠久,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国,两汉时曾是夫余国的都城,隋为高句丽夫余城,唐朝是为渤海国的夫余府。辽灭渤海后,改名为黄龙府,并设黄龙县。辽、金时期,这里曾是契丹族和女真族长期争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明、清以来,中原人口不断涌入,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文化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的方言不同
除京剧外
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据统计有300多种
其中就有诞生在农安的地方戏
那么是什么剧种呢?
它的名字
还得从农安县的历史说起
农安县历史悠久,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国,两汉时曾是夫余国的都城,隋为高句丽夫余城,唐朝是为渤海国的夫余府。辽灭渤海后,改名为黄龙府,并设黄龙县。辽、金时期,这里曾是契丹族和女真族长期争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明、清以来,中原人口不断涌入,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民间文艺方面,长期流行起了民歌、秧歌、二人转、单鼓、大鼓和来自唐山一带的皮影戏等艺术形式。
1959年,农安县对全县民间小戏、太平鼓、萨满舞、民歌、说唱艺术、民间文学等进行了挖掘和整理,进一步充实、丰富、改革和完善了民间小戏,并命名为黄龙戏。农安县通过选拔当时著名民间艺人和部分青年优秀人才,共同组建了黄龙戏实验剧团,作为由政府主管部门直管下的专业文艺事业单位,专门负责黄龙戏的研究、挖掘、创作、编排、演出工作。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相结合,杂糅而成,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体现出民间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特色。
黄龙戏在题材选择上,广泛吸收了当地民间口头文学,历史风物传说,黄龙府历史重大人物、事件等素材,尤其以辽金历史题材为主,形成了鲜明的辽金民族风格。代表剧目有《樊梨花》、《珍珠串》、《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铁血女真》、《鹰格夫人》、《兀术与鹰格》等。
近年来,农安县一直在着力打造黄龙府文化,黄龙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安县成立了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拥有了自身的编剧、导演、作曲等主创班底,农安县还修建了黄龙艺术剧院,不断打造精品大戏。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郝滋丽、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