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我在吉林追白鹤

360影视 2024-11-22 18:13 4

摘要:11月中下旬,在立冬节气后,环志编号Q0581号白鹤“小雪”与它的家族成员开始集结,从吉林省通榆县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程,一路南迁飞往我国江西鄱阳湖越冬。这个迁徙季,它们在吉林停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的报道团队,用镜头记录候鸟觅食、栖息

遇山绕路遇水架桥

与白鹤“斗智斗勇”

11月中下旬,在立冬节气后,环志编号Q0581号白鹤“小雪”与它的家族成员开始集结,从吉林省通榆县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程,一路南迁飞往我国江西鄱阳湖越冬。这个迁徙季,它们在吉林停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的报道团队,用镜头记录候鸟觅食、栖息、振翅南飞,而它们用鸣叫声回应“吉林候鸟驿站”的呵护与温暖。

△ 万鸟云「吉」 集结南迁

吉林省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这里是候鸟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也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每年春秋两季,数十万只的候鸟都会在这里停歇、觅食,蓄力南迁。其中,全球60%的世界濒危物种——白鹤,也会相聚于此。这一季的报道内容,主要围绕白鹤家族陆续展开。

△ 白鹤迁徙路线图

今年十一过后,白鹤从繁殖地西伯利亚迁徙归来,经历了一个多月、两千多公里的漫长旅程后,它们抵达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朋友”如约而至,它们的种群数量是否增加?觅食地食物是否充沛?谁来为它们的栖息保驾护航?带着这些牵挂,由9人组成的总台吉林总站报道团队率先出发。

△ 总台吉林总站摄像记者刘强用高倍望远镜寻找白鹤

越野车、无人机、高倍拍摄器材、望远镜、对讲机,是追踪候鸟的标配。在当地护飞队志愿者的引导下,很顺利地找到白鹤的主要栖息区域。远远看见成群的白鹤正在觅食,偶尔能听见它们的鸣叫声。但,看得见和拍得到却是两回事。

△ 总台吉林总站摄像记者卢正桥用无人机寻找白鹤

候鸟栖息区域,以水源丰富、食物充足、周围鲜有人烟为主,这样的区域,往往没有路。

穿树林、跨草甸、越水渠……总台吉林总站摄影记者刘强具有多年候鸟拍摄经验,同事称他为“活地图”,以往,他总能在现场快速辨别方向,走捷径向鹤群靠近,然而,这一次白鹤栖息地周围信号弱、湿地面积广,路况更为复杂,即便有志愿者作向导,也常常走“回头路”。

距离白鹤多远进行拍摄最妥当?这就要求团队与白鹤群体“斗智斗勇”。白鹤觅食地周围多分布芦苇,如果距离过远,高倍摄影器材在地面拍摄会受遮挡,启用无人机拍摄又无法捕捉到白鹤栖息时的特写镜头。而白鹤生性机警,如果近距离拍摄,它们会因受到干扰集体迁移。为了把握好安全距离,拍摄团队决定搭建掩体帐篷,做好“伪装”。

△ 搭建掩体 韩波/图

玉米杆、枯树枝、迷彩帐篷,构成了拍摄团队在湿地临时的“家”。伪装工作需要在傍晚进行,整体外观要尽可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天还没亮,负责蹲守拍摄的摄像,趁白鹤“睡醒”前进入掩体,直到天黑才能出来。因为一旦走动被白鹤发现,“站岗放哨”的白鹤会立即向鹤群发出信号,掩体也就失去了价值,这是摄像们总结出的经验。

△ 伪装掩体 韩波/图

虽然与白鹤群体的距离更近了,但是拍摄并不是一次成形,活泼的白鹤总会跳出相机的抓拍框。一天的拍摄素材量,往往有十几个小时。十一月,野外寒气逼人,掩体里不能生火、没有取暖设备,几层棉衣、一壶热水是摄像的防寒保障,午饭只能在拍摄间隙简单解决。多年的拍摄,让摄像们平日里最不爱吃面包和火腿肠。

△ 掩体内部 韩波/图

△ 总台吉林总站记者王亚平正在进行直播。

团队成员的坚持和默契配合,换来了很多惊喜。总台吉林总站摄影记者徐洋介绍说,有一次他在掩体里持续拍摄白鹤,由于太困太累睡着了,当他醒来,发现不足十米处,一只白鹤迈着“大长腿”闲庭信步,偶尔还会梳理一下羽毛,这般自然、放松的状态,显然是习惯了掩体的存在。徐洋快速捕捉镜头,这份几乎“零距离”的拍摄,这份信任,带给他的激动和喜悦,更让他觉得蹲守,值得。

△ 总台吉林总站摄像记者徐洋在拍摄白鹤

除了白鹤的栖息地和觅食地,白鹤活动过的区域,也是探索的重要点位。在距离成群白鹤栖息地的一公里外,拍摄团队在农户秋收过后的玉米地里,找到几根白鹤和灰鹤的羽毛,当地的护飞队志愿者讲起了白鹤的“餐桌美食”,它们在浅水区觅食,喜爱的食物种类丰富,尤其热爱藨草球茎,然而,它们也会去捡拾玉米粒,作为小零食补充能量,觅食区散落的羽毛、足迹、食痕及粪便等,能为科研工作者记录白鹤活动提供依据,也为报道内容填充更多细节。

△ 韩波/图

在这样的持续追踪下,“白鹤的一天”得以呈现。天刚蒙蒙时,白鹤们陆续醒来,一天当中,白鹤家族要进行两次集中觅食,一只成年白鹤一天差不多要吃掉500个藨草球茎。吃完饭,白鹤就要梳妆打扮了。白鹤靠羽毛保温,它要把羽毛打理顺畅,不让身体透风,来达到御寒、防水的作用。

△ 潘晟煜/图

打扮齐整,一些白鹤夫妻开始互相鸣叫,秀起了恩爱。雌雄白鹤的鸣叫,就像二重唱,唱得好还是坏,说明了这对鸟的关系。如果唱不好,那么夫妻俩很有可能会分手。另外,雄性白鹤也是在通过鸣叫,来保卫领地。夕阳西下,白鹤会陆续飞往夜栖地,凌晨1:00左右,通过夜视摄影机记录下白鹤休整时的画面。

△ 红外线夜视摄影机拍摄

大部分白鹤已经进入了梦乡,只有少数几只身强力壮的雄性成鸟在站岗放哨。白鹤在水中站立睡觉,环水栖息可以让它们规避危险,一旦哨兵发出警报,鹤群就会及时作出反应。在白鹤群中,还发现了几只灰鹤和白头鹤。为了增加安全性,这两种鹤有时会和白鹤和谐共处。

“老朋友”如约而至

携手伴侣奔赴“驿站”

在本轮报道中,接到一个特别任务,追踪白鹤“小雪”。它是被江西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佩戴过环志、追踪器的一只白鹤,因为羽毛雪白,被救助人员称为“小雪”。

从2023年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持续跟踪报道“小雪”的故事,追踪候鸟群体南迁又北归。两年的时间里,镜头记录着,它从一只身体虚弱的幼鹤,到成功回归自然的小鹤,再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它已经是电视屏幕里的熟悉身影。今年10月中旬,按照迁徙规律,“小雪”如约来到吉林境内停歇,这已经是“小雪”连续两年来到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迁徙停歇,欣喜地发现,它已经有了心仪的伴侣。

△ 白鹤“小雪”在鹤群 卢正桥/图

在两千多只鹤群中,精准地找到“小雪”,拍摄团队无经验可谈,只能“大海捞针”。一只一只地过滤、一遍又一遍地拍摄,终于,左腿佩戴追踪器,右腿佩戴环志,编号Q0581号白鹤出现在镜头里,眼睛已经看花的摄像卢正桥,反复确认,从众多只“大长腿”当中,锁定了“小雪”的身影。

△ 白鹤“小雪” 卢正桥/图

在湿地里,“小雪”和伴侣形影不离,它们一起觅食、玩耍,再一起展翅飞翔,总是展现“夫唱妇随”的景象。总结出“小雪”三天内的活动轨迹,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栖息,它最大的活动直径是 7 公里左右。无论是频传的卫星定位信号还是画面,都能说明“小雪”和它的家族成员们,在这里生活得还不错。

双向奔赴的呵护与温暖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在吉林停歇数量较大的区域。两地区干旱少雨,多年前,保护区内很多沼泽因缺水演替成了草甸子,植被覆盖率低,有的区域甚至裸露出地表。为了保护珍稀候鸟和稀有植物群落,吉林省通过湿地补水、河道清淤、拆除围堰、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使湿地的面积逐步扩大。

△ 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的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对比图 吉林一号卫星/图

候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吉林省以美丽中国建设加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开展鸟类环志和迁徙研究、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实施濒危鸟类专项保护行动、打击非法猎捕野生鸟类违法活动、提升公众爱鸟护鸟意识等,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护飞队人数持续增加、开展护鸟志愿服务里程不断增长、玉米地里农户自发树立的护鸟宣传牌,这些诚意,让每年迁徙季里,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东方白鹳等十余万只候鸟,用翅膀投票,成为“吉林候鸟驿站”的“回头客”。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管护下,又重见湿地水天一色,草木葱茏,和远道而来的候鸟“朋友”。这是吉林与候鸟双向奔赴的呵护与温暖,这一份清澈的爱,给绿水青山。

南迁又北归驿站接力守护

11月7日,报道团队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完一场直播后,发现湿地浅水区已经结冰,这将为候鸟觅食增加难度。这也意味着,它们将集结,开启南迁之旅。

落日余晖,微风徐徐,芦苇摇曳,远处传来候鸟的阵阵鸣叫声,仿佛在做着浪漫的告别。脑海里也回荡起,幼鹤觅食的场景、白鹤夫妻二重唱的动听回响,还有志愿者、农户谈起白鹤时,温暖的笑容。短短一季的拍摄,心中充满不舍,唯祝“老朋友”们一路顺风,南迁路上,还将有“驿站”的接力守护,心里暗自约定,明年春季,我们,再见!

来源:悠游吉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