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唏嘘!耗资2.6亿的世界最大“天眼”,如今却成废弃垃 圾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1:01 2

摘要:在波多黎各的密林深处,一座直径305米的巨型射电望远镜静静躺卧,破碎的钢缆,如垂死的巨蟒缠绕在坍塌的接收平台上。这就是曾经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曾耗资2.6亿美元建造,如今却沦为杂草丛生的“钢铁坟场”。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在波多黎各的密林深处,一座直径305米的巨型射电望远镜静静躺卧,破碎的钢缆,如垂死的巨蟒缠绕在坍塌的接收平台上。这就是曾经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曾耗资2.6亿美元建造,如今却沦为杂草丛生的“钢铁坟场”。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963年,美国国防部在波多黎各群山间投下巨资,建造了这个当时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其初衷并非探索宇宙,而是为监测苏联洲际导弹的再入大气层轨迹。

直径305米的金属巨网,既能捕捉导弹尾焰的电磁信号,又可监听太空中的电子情报。这种军事与科研的畸形结合,注定了它的命运多舛。

尽管后来转型为天文观测设施,阿雷西博仍保持着军工基因:反射面不可调节,观测角度受限;维护经费时常被五角大楼挪用。1974年它向武仙座发送人类文明信息时,望远镜的军事监控系统仍在持续运作——这种双重身份,如同带着镣铐起舞。

2020年8月,一根辅助电缆突然断裂,在反射面撕开30米长的伤口。三个月后,主缆崩断的巨响震动山谷,重达900吨的接收平台开始倾斜。

12月1日,这个悬挂在137米高空的钢铁巨物轰然坠落,将反射面砸出直径30米的深坑。英国《卫报》记者拍摄的坍塌视频中,漫天烟尘如同为这个冷战巨兽举行的葬礼。

坍塌背后是积重难返的顽疾:建造成本压缩导致电缆质量缺陷,常年疏于维护使得结构老化。更致命的是决策层的短视——2011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逐年削减预算,到事故前维护团队只剩12人,连日常巡检都难以维持。

当阿雷西博的废墟上长出野草时,中国贵州群山中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正睁开“天眼”凝视深空。这个2016年启用的超级工程,在设计之初便吸取了前车之鉴。

4450块可调节铝板组成“变形镜面”,观测角度比阿雷西博扩大5倍;2023年投入的维护机器人系统,每年增加30天有效观测时间;

加之,纯粹的科学定位避免了资源挤占,2024年新观测季已开放1600小时民用项目。

最精妙的是结构设计:采用轻量化索网结构,重量仅为阿雷西博的1/3,却承载更大口径。其馈源舱定位精度达3.8毫米,能在飓风中稳定追踪脉冲星。这种“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让FAST的寿命更长。

如今,阿雷西博遗址上建起的教育中心,常播放着FAST捕捉脉冲星的实时影像。这戏剧性的一幕,恰似两个时代的对话:前者警示着功利主义对科学的腐蚀,后者昭示着人类探索星辰的永恒渴望。科技竞赛的终点,从来不是规模的较量,而是对科学初心的坚守。

来源:奇趣走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