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人张嘴就要巴方"维护南亚和平"、"主动找印度沟通",可现实情况是印度早把事儿做绝了——没调查、没商量,直接掐断水源再突然开闸放洪水,现在两边枪炮都擦得锃亮,美国这时候让巴基斯坦单方面忍让,明摆着拉偏架!
美国终于憋不住出手了!国务卿鲁比奥憋了整整七天,总算抄起电话给巴基斯坦总理提要求。
美国人张嘴就要巴方"维护南亚和平"、"主动找印度沟通",可现实情况是印度早把事儿做绝了——没调查、没商量,直接掐断水源再突然开闸放洪水,现在两边枪炮都擦得锃亮,美国这时候让巴基斯坦单方面忍让,明摆着拉偏架!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感到,这是对其国家主权的无视,尤其是当印度在近期的一系列挑衅行动中不负责任地切断上游水源、破坏双方关系后,美方却认为需要巴方作出更多让步。
不仅如此,美方在对待印度时态度截然不同——在与印度外长苏杰生的电话交流中,鲁比奥表现得十分客气,对印度问题表达了遗憾,并提出深入反恐合作的建议。这样的双重标准让巴基斯坦看到了一种明显的不公,使得他们打消了对美国作为“中立调停者”的幻想。
明眼人都知道,虽然鲁比奥口口声声提到“大和平”,可是他这番话里实则没顾及任何情况,光是在要求巴基斯坦去实现所谓的“和平”。这其实就是在变相指责和施压巴方,直白点说就是让巴基斯坦别惹事,妥协让步,主动去和印度“握手言和”。
可以想象,接到鲁比奥电话的巴基斯坦,心里肯定火冒三丈,甚至有点愤愤不平。明明印度的恐怖袭击和自己没半点关系,结果印方一出事,就迅速切断水源,不久又开闸放水,搞得巴基斯坦接连遭受严重损失。这种明显的挑衅行为,美方却一句话不提,只是一味要求巴基斯坦“维护和平”,这不就是在偏袒吗?
其次,鲁比奥承诺会帮印度打击恐怖主义,转头又让巴基斯坦配合调查,这无疑给了印方一个幻想空间:如果印方能认定巴方与恐怖袭击有关,那美国岂不是就会帮我们出手?美方如此表态,听上去是在斡旋和平,但怎么看都有推动局势向前发展的嫌疑。
再次,鲁比奥的话也明显是在刺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多次强调与恐袭事件没有关系,是印度不分青红皂白,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在恐怖袭击发生仅仅一个小时内,就把责任推给了巴基斯坦。小心思在明显不过了。
1960年《印度河用水条约》本是印巴间的"最后防线",规定印度占20%水量,巴方占80%。但莫迪政府一纸声明,竟单方面撕毁条约,还把水文数据通报系统关了——相当于蒙上巴方眼睛在放洪水。
巴铁工程师算了一笔账:印度此次泄洪量相当于省下三年防洪经费,转头就买了4架阵风战机。结果印军战机越境挑衅时,被巴方枭龙战机追得掉头逃窜,现场画面被阿富汗美军顾问直播到TikTok,直接冲上热搜。
印巴冲突的由来相当复杂,既包括历史问题造成的领土争议,也包括当今国际局势中的地缘政治竞争。
克什米尔问题是两国间最核心的矛盾,问题起源于1947年印巴分治时期。
当时克什米尔的归属没有确定,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也导致双方关系长期紧张。
克什米尔问题长期无法解决,根本原因在于印巴两国都坚持拥有该地区的主权,谁也不肯让步。双方都把克什米尔看作是自己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都不愿妥协。
这种互不退让的立场导致冲突持续不断,难以平息。双方都坚称自己的主张合理合法,不承认对方的诉求。
这种僵持局面使得克什米尔问题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印巴关系紧张,领土争端是一方面,恐怖主义也火上浇油。近年来,印度发生了一些恐怖袭击事件,印度认为巴基斯坦在背后支持恐怖组织。
虽然这次事件与巴基斯坦无关,但印度总是指责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也经常否认,这种互相指责使得两国关系很快变差,也让这一地区的局势更加不稳定。
这种指责游戏,让双方互不信任,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地区和平因此受到严重威胁。
水资源问题同样是个重要因素。印度控制着克什米尔区域的主要河流,这意味着巴基斯坦的农业和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靠印度提供的水。
印度曾多次利用水资源来要挟巴基斯坦,试图以此施加压力。
例如,印度会切断河流上游的水源供应,或者突然放水,这些举动都给巴基斯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和之前的情况类似,印度再次采取了类似的手段,巴基斯坦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提出了抗议。
印度的老套做法,让巴基斯坦非常恼火。巴基斯坦认为,印度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因此提出了正式的抗议。巴基斯坦希望印度能够停止类似的行为。
印度之前的类似行为已经引起过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弹。
两国各自的内部情况也深刻影响着地区局势。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莫迪政府承受着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很难做出妥协。
巴基斯坦的国内政治同样复杂,谢里夫政府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些内部问题也影响着巴基斯坦在地区问题上的决策。
双方领导人需要在应对国内挑战的同时,寻求解决地区争端,这无疑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印巴冲突背后,大国之间的较量也很明显。美国作为域外的重要力量,它在印巴问题上的态度和举动对这一地区的局势影响很大。
这次危机中,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分别给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和印度外长苏杰生打了电话。
但是,美国对待印巴双方的态度明显不一样。这种差异体现了美国在该地区复杂的战略考量。
鲁比奥对巴基斯坦喊话,希望它“维护南亚和平”,并主动与印度对话,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巴基斯坦,并施加压力。
而他对印度表达了慰问和支持,承诺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这种做法显示出美国在处理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问题上的偏袒,更倾向于支持印度而非巴基斯坦。
在收到鲁比奥的电话后,不到一天时间,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就立场坚定地表示,巴基斯坦“绝不妥协”。
巴基斯坦强调,在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问题上,它会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一强硬表态既是对印度的回应,也是对美国某种程度上偏袒立场的反击。
巴基斯坦拥有现代化的空军、无人机等先进武器,并且熟悉克什米尔地区复杂的地形,这些都让巴基斯坦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具备一定的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在联合国努力调解,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中国还倡议对恐怖袭击事件进行联合调查。
中国认为,只有找到事件的真相,才能真正化解危机,并指出某些外部势力在这一地区挑拨离间,试图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无益于地区和平稳定。中国主张各方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采取可能导致局势升级的行动。
印巴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和平谈判是唯一现实的方法。双方都要冷静,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局势更紧张的行为,而是要通过商量来化解矛盾。
国际社会也要更积极地参与,促使印巴双方回到谈判桌边,共同努力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印巴问题的有效解决创造机会,避免冲突再次发生。
联合国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牵头组织国际调查行动,以此来查清事实真相。
只有充分了解事情的原委,才能为妥善解决危机做好充分准备,避免未来重蹈覆辙。
来源:青天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