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逻辑门室温实现240 GHz运算 光学计算再进一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2 10:07 2

摘要:2025年5月2日,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联合团队在《物理评论B》发表论文,宣布他们研发的通用全光逻辑门在室温下达到了240 GHz的运算频率。这项突破不仅刷新了光学器件的速度纪录,更揭示了双分子猝灭效应对运算速度的限制机制,为构建下

2025年5月2日,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联合团队在《物理评论B》发表论文,宣布他们研发的通用全光逻辑门在室温下达到了240 GHz的运算频率。这项突破不仅刷新了光学器件的速度纪录,更揭示了双分子猝灭效应对运算速度的限制机制,为构建下一代光学计算机扫清了关键障碍。

图释:该图说明了一个用作 logic element 的有机微谐振器,其输出信号取决于输入脉冲是否同步以及先前的状态是否已耗尽:物理评论 B (2025)。DOI: 10.1103/PhysRevB.111.L161403

实验室里,指甲盖大小的有机微谐振器正在演绎着光的魔法。当两束飞秒激光脉冲以特定时序注入这个微型腔体时,腔内极化子(光子与物质耦合形成的准粒子)会形成量子凝聚态。此时,器件的输出状态严格遵循逻辑运算规则——这种基于光的逻辑门,不需要任何电子参与。

传统半导体晶体管正面临物理极限。当芯片制程逼近1纳米,量子隧穿效应导致漏电流激增,而提升时钟频率又会引发严重发热。相比之下,光信号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传播,理论上运算速度可比电子器件快三个数量级。研究团队早在2023年就开发出首个室温运行的NOR全光逻辑门,但当时的重复频率仅停留在GHz量级。

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了极化子凝聚态的生命周期。就像水库需要排空才能再次蓄水,逻辑门必须完全清除前次运算残留的极化子,才能确保'0'和'1'状态的清晰区分。研究人员发现,当脉冲间隔缩短到4.17皮秒(1皮秒=万亿分之一秒)时,双分子猝灭效应开始主导——极化子之间相互碰撞湮灭,这种非辐射复合过程形成速度瓶颈。通过优化微腔结构降低极化子空间扩散,团队成功将最高工作频率提升至240 GHz,相当于每秒钟完成2400亿次逻辑运算。

这项成果意义特殊,它首次实现了全光逻辑器件的闭环验证。实验中采用的NOR门具有逻辑完备性,理论上任何复杂运算都可通过其组合实现。更令人振奋的是,器件在室温环境稳定运行,无需复杂的液氮冷却系统。论文展示的时序控制模型显示,只要泵浦脉冲持续时间短于极化子寿命(约1.5皮秒),就能实现可靠的重复运算。

光学计算赛道正在加速。美国MIT团队去年开发的拓扑光子芯片在低温下实现了THz级信号处理,韩国KAIST则通过表面等离激元将光逻辑门尺寸缩小到纳米级。此次突破的价值在于打通了从基础物理到工程应用的桥梁——双分子猝灭模型的建立,为器件设计提供了量化标准。当飞秒激光器与光子集成电路技术成熟,由数亿个这样的逻辑门构成的光学CPU或将彻底改写计算历史。

论文最后的数据耐人寻味:在特定参数下,残余极化子会意外增强后续脉冲信号。这种非线性效应暗示着更丰富的可能性——或许未来的光计算机不仅能做布尔运算,还能通过量子相干实现类脑计算。当电子与光子终将分道扬镳,计算世界的下一次模式革命已悄然临近。

参考文献:

Mikhail Misko et al, Temporal bandwidth of consecutive polariton condensation, Physical Review B (2025). DOI: 10.1103/PhysRevB.111.L161403 . On arXiv : DOI: 10.48550/arxiv.2407.21544

科学剃刀,每日推送关于核聚变、理论物理、太空探索的最新动态,老铁,来个赞支持一下!

来源:科学剃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