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叫 Ilia,是一款名为 Perfect wiki 的 SaaS 产品的创始人。它是一个内嵌于 Microsoft Teams 的企业内部知识库工具,主打一个“简单好用、无需跳转”的理念,专注于解决 Teams 自带的 Wiki 的种种不便问题。
【CSDN 编者按】在竞争激烈的软件市场,许多初创项目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与庞大团队才能起步。但本文的故事却打破常规:
一名失业程序员在困境中抓住机遇,仅用 3 周时间,便开发出直击用户痛点的产品,仅以 2 人核心团队便实现了年收入 25 万
美元(约人民币 182 万元)的亮眼成绩。原文链接:
https://habr.com/en/articles/905812/作者 | Ilia 翻译 | 郑丽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大家好,我叫 Ilia,是一款名为 Perfect wiki 的 SaaS 产品的创始人。它是一个内嵌于 Microsoft Teams 的企业内部知识库工具,主打一个“简单好用、无需跳转”的理念,专注于解决 Teams 自带的 Wiki 的种种不便问题。
过去五年,我用非常精简的团队,在没有融资、没有“天使轮”、没有“A 轮”、也没有 20+ 人开发团队的情况下,把这个项目做到了一年 25 万美元(约人民币 182 万元)的稳定收入。
这篇文章,我想分享从最初想法的诞生,到第一个客户的获取,以及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希望能为那些同样希望靠自己打造产品的开发者、创业者们带来启发。
起点:一个失业程序员的反思
2020 年 5 月,我失业了。当时我正在思考该启动什么新项目,或者把精力投向哪一个方向 —— 但疫情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市场形态:大量企业转向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工具需求激增,几乎每家公司都想做自己的 Zoom。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规律:在淘金热中,最赚钱的不是淘金者,而是卖铲子的人。
Zoom 在疫情期间火爆异常。一开始我想“蹭一波热点”,做了一个小工具 —— 翻译器插件,并把它发布在 Zoom 应用市场上。但我很快发现:没人关心 Zoom 的插件,大家只关注 Zoom 本身,其应用市场几乎没有流量。
那次项目失败之后,我转向了 Plan B —— 把这个翻译器搬到微软 Teams 应用市场上。果然,Teams 的插件市场活跃得多:用户数量多、评分和下载量也高,整个平台都很有生命力。我的直觉果然没错:插件上线没几天,就有了第一个付费订阅用户。但我很快意识到,这个翻译器功能太单一,没有成长空间,而且微软随时都有可能推出自己的内置功能来轻松替代我。
就在那时,我决定更深入地分析微软 Teams 用户还面临哪些其他问题,以及我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毕竟市场在那儿,用户也在那儿,我只需要找对一个“切中痛点”的产品方向即可。我开始在各种论坛、评论区、社群中挖掘用户反馈,结果发现了一个共同槽点:Teams 内置的 Wiki 太难用了!许多用户都反映它“卡顿、编辑不方便、功能缺乏”。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清晰的念头:“我要做一个真正好用的知识库产品,就内嵌在 Microsoft Teams 里。”这个工具必须够快、够简洁,而且面向的是普通用户 —— 不需要技术背景,像用 Word 一样简单。
上线几天,就迎来了第一位付费用户
我只花了三周时间,就做出了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它支持页面创建、编辑,并且具备一个极为关键的功能:全文搜索,这正是 Teams 内置 Wiki 所欠缺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开发上,我使用了自己非常熟悉的技术和工具:后端使用 Node.js + Express,前端使用 React。
在微软 Teams 应用市场上发布 Perfect Wiki 几天后,我就迎来了第一个付费用户。这印证了我的判断:真的有很多人在 Teams 里主动搜索“wiki”关键词,希望找到比官方内置工具更好用的替代品。
由于当时还没出现竞品,我的 Perfect Wiki 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一直排名第一 —— 等于是“0 成本获取用户”的超级流量入口。我这才意识到,我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市场缺口,而且可以靠解决这个问题来赚钱。
如今已有 500+ 家公司在使用 Perfect Wiki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超过 500 家公司在使用 Perfect Wiki,主要市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
过去五年间,这款产品持续迭代,功能逐步丰富,现在年收入稳定在 25 万美元左右。当然,这条路并不总是顺风顺水,我也经历过增长停滞、方向迷失的阶段,因此不得不调整路线、优化产品、挖掘新需求。
在 2024 年,微软甚至在微软 Build 开发者大会上重点展示了 Perfect Wiki,称这款产品是 Teams 平台中“评价最高、实用性最强”的应用之一 ——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什么人们会选择我们?
许多客户都是在尝试过微软自带的 Wiki 后主动找上门来的,他们对它的共同评价是:“太难用了。”与之相反,Perfect Wiki 则坚持“简单至上”的理念:只保留真正有用的核心功能,不搞复杂化,同时所有操作都在 Teams 内完成。
紧密集成是我们的关键优势。不同于 Notion、Confluence 等工具需要跳转网页或开新窗口,Perfect Wiki 就嵌在 Teams 内部,用户在哪协作就在哪编辑知识库,不会增加额外负担,使用体验极其自然。
据悉,微软也曾尝试过用 Viva、Loop 等产品来改善知识库体验,但这些工具太笨重、太难理解。Perfect Wiki 则是从一开始就围绕 Teams 而设计,这也是我们能快速赢得用户的最大原因。
团队只有两个人
没错,目前 Perfect Wiki 的核心团队就只有我和一位同事:我负责产品与开发,他负责客户支持。虽然人少,但我们的推进效率很高,能快速上线新功能、积极与客户沟通、反复验证想法,同时保证服务稳定运行。
除了部分营销、内容写作会外包外,所有产品与代码相关的工作都由我们自己完成。
如何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
一切都从“沟通”开始。我们有一个内部应用聊天窗口 —— 用户可以随时留言、提建议、报 bug。我们还会做 demo 演示、讨论使用场景,并每个季度主动联系一些忠实用户收集新功能建议。
我们不会“想当然”地开发新功能,Perfect Wiki 中的每一项新功能都必须是用户真正要求和需要的。比如,我起初不确定 “在页面内搜索” 这个功能是否有必要。但后来收到很多用户反馈说文档太长,Teams 里的 Ctrl+F 搜索没反应,我才意识到:哦,原来这个功能是“刚需”。
又比如:有用户建议我们开发一个“每周更新摘要”,用于自动推送新文档或知识库变动。这个提议立刻引发了其他客户的共鸣,最终我们让它变成了常规功能。我们就是这样改进产品的 —— 不是靠简单的猜测,而是与我们的用户合作。
而且,我们自己确实也在用 Perfect Wiki,这有助于我们发现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我们用 Perfect Wiki 管理所有的内部知识文档、开发计划、任务分配,连我们的公共帮助中心也是用 Perfect Wiki 搭建的。所以说,我们自己就是“重度用户”,更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快速修复。
每次我看竞品的客服系统页面,都发现他们居然用的是 Intercom、Zendesk 等第三方工具。我就很纳闷:如果你自家的产品那么好用,为什么自己不用?对我来说,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如果你自己都不想用自家产品,那它就一定不够好。
成本极低,收入可观
目前,我每月的收入大约是 2.5 万美元,支出结构如下:
Google Cloud:500–1000 美元
其他 SaaS 工具:不到 350 美元
外包人员:不到 500 美元
其余部分就是纯利润。
五年经验总结
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不要害怕做小众产品。找到一个真实痛点并彻底解决它,比什么都重要。我学到的第二个经验是:简单就是力量。产品越简洁、越易懂,就越容易推广与维护。对小团队来说,简单不是选择,而是必需 —— 它可以避免你陷入“功能炸弹”、技术债和用户抱怨的泥潭。
说实话,我原本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每年能稳定地挣个 7–8 万美元,能养活自己就行了。现在的成绩已经远超预期,一切纯靠产品口碑和用户需求的自然增长。
没有融资、没有办公室、没有花哨的头衔——只有一个不断被打磨、越来越好用的产品。
接下来会怎样?
如今,Perfect Wiki 不再只是一个 Microsoft Teams 插件,它还支持 Slack、ChatGPT,甚至可以作为网站嵌入式聊天机器人使用。你还可以用它为客户搭建完整的“帮助中心”门户 —— 我们的帮助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正在不断添加新的集成功能,改进搜索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 —— 我们始终在倾听用户的意见。所以,好戏还在后头呢!
来源:CSD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