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消化 |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42期:内镜筛查对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的影响:一项基于社区的多中心整群随机临床试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2:13 3

摘要:《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今天为大家带来《内镜筛查对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的影响:一项基于社区的多中心整群随机临床试验》,敬请关注!

<第42期>

内镜筛查对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的影响:一项基于社区的多中心整群随机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

陈万青,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

背景与目的

基于人群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内镜筛查可能降低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本文旨在对内镜筛查的效果进行量化。

方法

这是一项在中国高危和非高危地区开展的基于社区的、多中心、整群随机临床试验。随机分组和招募工作于2015—2017年进行,随访持续至2022年。干预措施为邀请受试者接受内镜筛查,而非常规诊疗(不行内镜筛查)。在非上消化道癌症高危地区,仅邀请筛查组中经风险评估判定为高危的受试者进行内镜筛查。主要结局指标是根据基线特征和群组效应校正后的上消化道癌症累积死亡风险。

结果

共计234,635名受试者被纳入意向性筛查(ITS)分析,中位年龄为52岁。在高危地区,来自81个群组的64,836人被随机分配至筛查组,来自82个群组的59,379人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在非高危地区,来自92个群组的58,367人被随机分配至筛查组,来自90个群组的52,053人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在高危地区,筛查组7.5年内因上消化道癌症死亡480例(校正累积风险,0.77%),对照组死亡545例(0.99%),风险比为0.78(95%置信区间:0.66~0.91)。在非高危地区,筛查组的校正风险为 0.26%(146 例死亡),对照组为0.30%(149 例死亡),风险比为 0.86(95% 置信区间:0.65~1.13)。

结论

在高危地区,内镜筛查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在非高危地区,基于风险评估的内镜筛查虽未显著降低上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以进一步评估效果。

图文摘要

研究者说

这项大规模、基于社区的多中心整群随机试验首次证实,与常规诊疗组相比,在高危地区通过内镜筛查可使上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显著降低(ITS意向性筛查分析减少22%,PP符合方案分析减少43%)。在非高危地区,由于只对在筛查组中被评估为高风险的受试者进行内镜筛查,内镜筛查的死亡风险降低幅度较小(ITS分析减少14%,PP分析减少24%)。ITS分析结果显示,在7.5年随访期间,内镜筛查使高危地区的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7%和19%,亦使非高危地区的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5%和10%。尽管根据目前结果推测,虽然内镜筛查在非高危地区降低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的长期效果可能接近高危地区水平,但该推断仍需通过延长随访时间获得更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作者报道了这项大型多中心整群随机试验的主要结局指标的中期分析结果,探讨了基于社区的内镜筛查在7.5年内对上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的影响。本研究共选取了7个筛查中心,分别来自中国上消化道癌症的高危地区(磁县、林州和武威)和非高危地区(长沙、哈尔滨、罗山和射阳)。本研究采用主动招募式的整群随机试验设计。这种实用性试验设计类似于基于人群的筛查项目,能有效避免计划外筛查造成的偏倚。

这项整群随机临床试验首次证实,在高危地区的40~69岁人群中,内镜筛查可显著降低上消化道癌症死亡率。虽然在非高危地区,内镜筛查也显示出降低上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的潜力,但其绝对风险降幅较小,且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针对非高危地区和特定亚组人群,仍需开展延长随访周期的进一步探索。建议采用更高效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而非仅依赖基于问卷的风险因素评估以提高非高危地区的筛查效率。

译者简介

译者

李恒存

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胃静脉曲张专业组委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十三五”课题1项、“十四五”课题2项及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Cell Death & Diseas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多次在APDW、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会议等国际国内会议口头汇报交流。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西城院区

通州院区

顺义院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消化实验室和消化六科组成。共有医生99人、科研人员27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102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