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技术为基、合作为路,与中国汽车产业共创智能化新篇 | 高端访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3:35 2

摘要:编前:2025年4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期间,全球半导体巨头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接受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独家专访。

编前:2025年4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期间,全球半导体巨头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接受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独家专访。

作为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重要推动者,高通携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亮相本届车展,并与超过60家中国汽车生态伙伴联合展示多项创新成果。围绕高通在汽车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布局、技术趋势洞察、市场竞争策略及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协同,孟樸进行了全面解读。

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孟樸多次强调“技术普惠”与“生态共赢”的重要性,并系统阐释了高通的三重战略重心:一是通过全栈布局驱动汽车业务纵深发展,涵盖智能座舱、驾驶辅助、车载连接等核心领域,实现从平台化支撑到规模化落地,加速技术普惠;二是在快速演进的AI等技术浪潮与日益收紧的行业监管之间,寻找技术创新与安全基石之间的平衡点,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三是坚定深耕中国市场,以本土化的研发响应、生态协作能力与快速产品迭代节奏,赋能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智能化、电动化“双浪潮”交织的变革期,这家深耕无线连接和移动计算多年的半导体巨头,正以扎实的技术积淀与开放合作的战略定力,深度参与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访谈嘉宾: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 孟樸(右)

访谈主持: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 桂俊松(左)

全栈布局:驱动汽车业务纵深发展

桂俊松:高通作为全栈汽车半导体供应商,覆盖座舱芯片、ADAS智能辅助驾驶芯片、连接模块等产品线。在汽车业务上,高通是选择平衡发力还是重点突破?未来在汽车领域的关键方向是什么?

孟樸:高通进入汽车行业已超过20年。从最早的通用汽车安吉星CDMA 1x车载网联解决方案,到如今的骁龙数字底盘,我们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两大技术革命的协同推动,这对高通的产品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支持汽车行业的发展,高通打造了骁龙数字底盘,包括骁龙汽车智联平台、骁龙座舱平台、Snapdragon Ride平台和骁龙车对云服务。在不同发展阶段,我们的侧重点会随行业需求动态调整。例如,早期车载网联是焦点,如今已成为标配;而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则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在智能座舱领域,高通的迭代速度已打破传统汽车行业的周期限制。以骁龙座舱平台为例,其制程工艺与智能手机芯片同步,目前中国市场有非常多新车型智能座舱采用骁龙8295或骁龙8155芯片。而在驾驶辅助领域,Snapdragon Ride平台已支持超过30家中国汽车品牌,覆盖6万至34万元价位段的车型,加速ADAS功能“平权”。

桂俊松:舱驾融合被视为未来趋势,高通如何推动这一技术落地?

孟樸:舱驾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中央计算平台整合座舱与驾驶域,打破传统分布式架构的桎梏。高通认为这将是重要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于汽车厂商不同车型的需求,高通坚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提供高算力芯片和先进软件的支撑,特别是支持各种多模态大模型上车的座舱芯片,和实现先进驾驶辅助功能的ADAS产品;另一个是推动更高集成度和更低功耗的舱驾融合解决方案进入大众市场。

无论是单独的座舱方案和驾驶辅助方案,还是同时支持数字座舱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舱驾一体平台,高通都能提供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产品支持,这对于推动驾驶辅助普惠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次车展也看到,很多搭载骁龙汽车解决方案的车型已经进入到10万元层级,再结合高通在智能手机领域的经验来看,这两种路线还是都要同步发展。

搭载骁龙座舱平台和/或Snapdragon Ride平台的新车纷纷亮相上海车展

平衡策略:拥抱新技术需以安全为基石

桂俊松:AI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高通如何助力车企拥抱AI?

孟樸:AI正在重塑汽车的交互、决策与体验。高通聚焦两大方向,一个是终端侧大模型,高通的芯片支持车企将通用大模型拆解为车端专用模型,实现低延迟、高隐私的本地化服务。就像把一本很厚的汽车的“百科全书”做成一个很小的、专用的、针对具体某台车的大模型“手册”,用户可通过交互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日常行程安排。另一个方向是多模态大模型融合,发展到后期,汽车的很多应用设计,都可以通过AI重新规划,特别是智能辅助驾驶,都是AI应用场景之一。因此,我们非常看好AI,包括各种大模型在终端侧的应用,其发展速度甚至可能超过智能手机。

桂俊松: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加速普及,但安全监管也在收紧。高通如何看待技术普及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孟樸:安全是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核心前提。高通产品的缺陷率(DPPM)严格控制在百万分之个位数以内,这是保障安全的基础。此外,高通强调三点,第一,对新技术的应用要以安全为前提技术可靠性,汽车零部件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汽车产品安全,而汽车厂商在选择供应商时也要将其可靠性纳入重点考量因素。第二,适度宣传,避免用“热词”过度渲染新技术、新产品,如明确ADAS与全自动驾驶的区别。企业需以务实态度传递技术价值。第三,加强产业协同,安全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守护,无论是供应商还是车企,都需在技术进步与安全性提升中找到平衡。

中国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消费者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但监管层对安全问题的响应速度也更快。这种“紧平衡”将倒逼企业更注重技术成熟度,而非单纯追求商业化速度。

中国市场:全球战略的核心引擎

桂俊松:在高通全球汽车业务中,中国市场扮演什么角色?

孟樸:在过去20年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过程中,高通始终专注于基础技术研究,将研发成果通过芯片产品或者技术许可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这种“水平式赋能”的模式,使我们能够与国内的众多厂商保持长期良好合作的关系。在汽车行业,高通也延续了这一合作模式。

今天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如早期的手机行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速度远超海外市场。这让我们相信,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延续智能终端产业的成功优势,进一步取得成功。

中国车企对更短的迭代周期、汽车“第三生活空间”体验及AI大模型接入的需求,对高通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通一开始就实现了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支持客户完成想要实现的应用场景。在及时有效的合作模式中,让高通的方案能够更快落地,与本土汽车企业相互赋能。

桂俊松:面对本土与海外企业的激烈竞争,高通如何保持优势?

孟樸:高通公司在过去40年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通信领域,所处的行业一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2G、3G、4G再到5G时代,高通已经经历了许多复杂的竞争业态,之所以能在这种竞争环境中获得一席之位并持续发展到今天,高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前瞻性技术投入与深度生态协作。一方面,创新DNA是至关重要的。高通并不会因为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放松自己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和产业合作的投入。

高通每年将营收的20%投入研发,布局5-10年后的技术方向。例如,Snapdragon Ride平台的优势之一是提供性能和成本的最优解,在同等成本下提供更高的性能。把握好整体的技术发展大方向,就能在后期研发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

另一方,高通非常重视与产业链的合作关系。高通坚持“发明—分享—协作”商业模式,凭借技术创新成果,赋能汽车产业。高通在中国,有50%的工程师专注汽车业务,确保快速响应本土需求。这种本土化服务能力,也促进了更多全球汽车产业跨国合作成果的诞生,例如苏州Momenta基于高通的解决方案为丰田在中国上市的车型提供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展现了多家企业跨国合作的成果。

竞争是行业常态,但高通的差异化在于“既能提供顶尖技术,又能适应中国速度”。无论是新势力的激进创新,还是传统车企的稳健转型,我们都能通过灵活合作模式满足需求。 “独行快,众行远”,通过产业合作,大家才能够一起走得更远。

整理:张雅慧 编辑/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来源:中国汽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