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2年6月18日,在山东济南的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附近,一场特别的活动正悄然开展。一群怀揣热忱的工友共同见证了山东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的诞生。它就是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厂工会。
1922年6月18日,在山东济南的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附近,一场特别的活动正悄然开展。一群怀揣热忱的工友共同见证了山东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的诞生。它就是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厂工会。
01
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始建于1910年,前身为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位于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交会处。
这里是中国早期重要的机车修理基地之一,也是山东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厂之一。作为当时济南规模最大的工厂,它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铁路大厂”;又因其坐落于大槐树庄,故也得名“大槐树机厂”。
1921年6月,在王尽美和王荷波等人的指导下,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人俱乐部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
然而,工人们的活动很快引起了反动当局的警觉。他们把这些活动视为潜在威胁,以暴力手段强行查封俱乐部。
压迫并没有使工人们屈服。
一年后,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会正式成立,山东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由此诞生,李广义被选为会长。
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会成立后,迅速承担起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重任,使得工人的处境得到了切实改善。
但在1923年,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爆发,工人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并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活动方式——“饭团”。
所谓“饭团”,就是中午工友聚到一个地方一起吃饭,饭是自己带的,只是借这个机会交流感情,传递消息。
1925年,中共四大和全国铁路总工会二大相继召开。为响应会议关于加强党组织建设的要求,经过精心筹备与上级批准,1925年初,中共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省成立的第一个企业党支部。自此,在党组织和工会的领导下,山东地区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02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消息传来,铁路大厂工人们欢欣鼓舞。为了给新中国献礼,工人周德乔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建议:修一台蒸汽机车向新中国献礼。
提议得到大家积极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抢修运动开始了。
当时,维修材料极度匮乏,工人们便“公物还家,找米下锅”。有人拆下自家门板做垫木,有人献出珍藏的铜器,熔铸零件。周德乔带领技术骨干日夜攻关,困了就裹着棉袄在车间打个盹。
1949年10月,“新中国号”机车呼啸着冲出厂房,试车圆满成功。同年11月,他们再次完成“新中国号”客车组抢修,济南铁路局政委桂蓬亲自剪彩,1600多名工人欢呼雀跃。
“新中国号”不仅是一台机车,更是大厂人的一座精神丰碑。
03
岁月更替,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时,中国铁路工业迎来重大转折。
1988年,铁道部正式提出牵引动力内燃化、电气化的战略,全国各大蒸汽机车修理厂面临生死抉择——要么转型,要么淘汰。
对济南机车厂这样的老厂来说,这是一场生死抉择:是继续守着日渐萎缩的蒸汽机车修理业务,还是冒险转产?
徐惠东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原宣传部长
对全国的机车、客车、货车制造和修理都分析了一遍,根据当时的形势,结合我们厂自身的情况,就觉得转产货车比较符合。
在全厂职工的拼抢下,济南厂创造了铁路工业史上的奇迹——1993年年底,最后一台蒸汽机车驶离厂区,而崭新的铁路货车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
04
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初见成效,但挑战接踵而至:经济高速增长推高能源需求,国内外市场竞争白热化。面对困境与趋势,当时的厂长提出走出铁轨、多元发展的战略,将目光投向政策扶持的风电产业。
2007年,工厂以风电塔筒为突破口,正式进军新能源领域。由于缺乏经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客户往往一听对方曾是机车、货车制造企业,就纷纷摇头。为了打开市场,厂里的团队跑遍全国,一家一家地谈。经过多次拜访和技术交流,终于有一家单位决定进行尝试。
为了这份信任和责任,大厂人昼夜不停,仅用96天就建起了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工人们则边学边干。
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让这家百年老厂在新能源时代焕发了新生。
党的二十大对能源安全做出新部署,作为能源行业“国家队”,国有企业必须兼顾传统能源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双重使命。面对这一挑战,工厂果断启动大兆瓦风电机组自主研发项目。
李广伟
中车山东风电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
中国的风电装备技术迭代非常快,这给我们研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你跟不上这个步伐,你恐怕就被市场淘汰。我们光简单地模仿,同质化地制造,是绝对不行的。
如今,这款凝聚着团队无数心血的12.5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已成功下线。
从点燃齐鲁工运火种到铸就“新中国号”机车,从修理蒸汽机车到引领铁路货车时代,从风电产业崛起到绿色多元发展,这座百年大厂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奋斗征程。
来源:cctv4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