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日,大家都在享受假期,但董宇辉却送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他没有直播,也没做带货,而是安安静静地,在“与辉同行”的账号上发布了三篇小作文。
5月1日,大家都在享受假期,但董宇辉却送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他没有直播,也没做带货,而是安安静静地,在“与辉同行”的账号上发布了三篇小作文。
写得不长,却句句动人。他说,这是写给所有劳动者的心意。有人看完眼眶湿润,有人看完默默转发,有人说:“我爸就是工地上的人,董宇辉谢谢你记得他们。”
董宇辉记得,因为他也来自这样的家庭。他的父亲就是建筑工人,曾为了生活在外地打工。搬过砖、刷过墙,过年都不能回家。他知道这些辛苦,也懂得这些坚守,所以当他今天站在聚光灯下,他依然没忘记那些平凡但伟大的身影。
第一篇小作文,他写的是凌晨上岗的环卫工人。
凌晨三点,城市最安静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在梦里,他们却开始一天的工作。扫帚刷过地面的声音,成了这座城市最早的“问候语”。他们穿着反光背心,推着垃圾车,弯着腰,一条街一条街地扫,一直扫到天亮。
董宇辉说,他们是城市的守夜人。他们不喧哗,也不张扬,但他们用双手唤醒了整座城市。
第二篇,他写给了讲台上的老师和田里的农民。
这两种身份,一个站在三尺讲台,一个站在广袤田野,看起来毫无关联,却有着相同的执着。他写道:
“老师站一天也不喊累,粉笔末沿着黑板落下,堆起的是岁月的沉淀。农民反复锄草,不断祈盼风调雨顺,这份盼望,就是他们给土地写的信。”
这句话简单,却写出了许多家庭的真实生活。我妈是老师,我舅是农民,我太懂那种“习以为常”背后的辛苦。董宇辉没有夸大,也没有煽情,就这样平实地写下来,却让人忍不住鼻子发酸。
第三篇,是写给建筑工人的。
这可能是他写得最有感触的一段。他提到,建筑工人是“第一批站上高楼的人”,但高楼建成后,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回来。他们戴着厚重的安全帽,身上沾着水泥和灰尘,脸上是晒斑和汗水。他们没出现在奢侈品广告里,但每一栋摩天大楼,每一面闪光的玻璃,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段话,看似写工人,其实写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他们的辛苦撑起了一座城市,但从来没人为他们写歌、拍剧。董宇辉写了,他用他的方式致敬。
这三篇作文没配图,也没配背景音乐,就这样静静地贴在那里。却引来无数点赞和评论。有人说:“董老师不讲高大上,只写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也有人说:“这是我今年五一看到的最好的内容。”
其实我们每年都过劳动节,可真正站在劳动者角度发声的人不多。董宇辉这次没有喊口号,也没用华丽的词,而是用最简单的语句,把最沉重的敬意送出去。
他的文字没有技巧炫技,甚至有些句子就是平铺直叙。但越是这样,越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不是谁都能站上舞台说“为劳动者发声”,但他愿意站出来,而且写得诚恳、不卖惨,也不居高临下。
很多人一直说董宇辉“情绪营销”,说他“会煽情”。可读完这三篇文字后你就会明白,他不是煽情,他是真的懂。
他知道凌晨三点的风有多冷,他知道孩子在黑板前站得脚疼,他知道麦地里的土多硬,工地上的楼多高。他写的不是别人,是我们。
有人说,能打动人的文案一定是写过自己、写过生活的。董宇辉正是。他写的劳动节,不是节日里的热闹,而是节日背后的付出。
这不就是劳动节最该有的意义吗?文章最后,董宇辉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是劳动的声音,不喧哗,不张扬,它沉稳有力,像是这世界跳动的心脏。”
短短一句话,把所有劳动者的身影、呼吸和力量都串在了一起。这种沉稳而有力的表达,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很多人说他有文化,有才华,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有“人味儿”。他能用一支笔,写进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以前也是个教书匠,讲课、写作文,他写得从来都不是“美丽的辞藻”,而是“走心的表达”。
再送给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一句话:这个世界因为有你们,才有了光、有了声音、有了希望。你们的努力也许默默无闻,但从今天起,至少有一个人为你们写过字,说过话。那人叫董宇辉。
也愿我们每个人,在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都能骄傲地说一句:我是个普通人,但我也很重要。
来源:娱乐颜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