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种兵们,这个五一“躲进”书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6:17 2

摘要:在经历过旅游景点人挤人、“特种兵式”急行军,以及“反向旅游”踩了一坑又一坑后,这个五一,95后王强决定换种方式度假。

文 | 听筒Tech,作者 | 杨林,编辑 | 饶言

“五一去哪玩?”

同样的问题,每到假期,都会拷问每一位打工人。

在经历过旅游景点人挤人、“特种兵式”急行军,以及“反向旅游”踩了一坑又一坑后,这个五一,95后王强决定换种方式度假。

“哪也不去,就在附近找个舒服的书吧,安安静静地呆着。”

事实上,不仅仅是王强,这个五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式度假”。“主打轻松惬意,怎么舒服怎么来”,成为年轻人在这个五一假期的宗旨。“书店”、“书吧”,也成为这些年轻人新的选择。

当然,不仅仅是五一,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休息时,选择“藏进”书吧,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一杯40元咖啡、一场书店活动、一枚联名款书签,这些“非必需消费”,也已经成为年轻人购买“文化仪式感”的载体。数据显示,35岁以下用户贡献了53%的图书消费,且更愿为场景溢价付费。

这种趋势背后,是实体书店从“濒危物种”到“文化地标”的转型之路。

在这一背景下,书店亦或书吧,都也不再只是卖书、看书的场所,而成为年轻人逃离算法、寻找“确定性”的精神港湾。

藏进书吧的年轻人

2025年的五一假期,社交媒体上最热门的打卡地,除了景区人潮外,还有城市街角的书店与书吧。

坐标上海的王强,这个五一假期,没有任何旅游计划,他将目标锁定了书吧。

“上海有不少环境舒适,适合安静待着的书吧,点杯咖啡或者茶,找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待上一天,没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

这让王强身边的朋友直呼“看不懂”。过去多年,爱好旅游的王强,只要有时间,随时都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不用说五一假期。

王强亦对《听筒Tech(ID:tingtongtech)》笑言,他经历过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假期旅游热潮”,“之前,我喜欢往热门景点钻,哪里人多去哪里,尤其热衷打卡知名景点。”

在厌倦了“人山人海”的“打卡式旅游”后,王强也曾跟风过“反向旅游”,去寻找那些“冷门景点”,但遗憾的是,“实际上,所谓的‘反向旅游’,如果不是相对成熟的地方,也是‘一坑接一坑’,存在管理不规范、出行不便等多种问题。”

厌倦了种种“旅游焦虑”后,王强坦言对假期出游失去了激情,“5天假期,国内哪都是人,机票、酒店、餐饮,涨价到离谱。去国外,则需要各种请假。还不如找个地方安静待着,好好放松下来。”

于王强而言,将书吧当作这个假期的首选,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平时工作一身‘班味’,好不容易有个属于自己的假期,在书吧点杯咖啡,看本喜欢的书,逃离所有的吵闹,最舒服不过了。”

和王强一样想法的,还有坐标北京的某大厂打工人小悦,这位00后,过去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旅游爱好者,尤其痴迷“特种兵式”旅游。

但今年五一,小悦没有安排外出旅游。她告诉《听筒Tech》,今年五一,她计划去打卡北京几家个性的书店,“我种草了几家书店,它们在假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讲座和活动,我准备去听听,没有活动的时候,还可看看书,发发呆。”

小悦向《听筒Tech》透露,在北京的胡同里,有不少个性书吧,经常会组织一些读书会、非遗手工等活动,“这些书吧,目标群体非常精准,私底下,我们甚至会处成朋友,最后成了店里的常客。”

“网上推荐的几家‘私藏书店’,我种草了很久,利用这个假期,我想去看看。”小悦表示,那些书店,仅看图片,就很治愈。

“假期出门,实在太累了,安静待着,就想放空一下自己。”这显然不仅仅是王强和小悦的想法。

图:社交平台关于“五一假期书店”的相关内容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在社交平台,不少年轻人“安利”五一“书店游”,在他们看来,“书店才是五一的’乌托邦‘”,去书店打卡拍照、听讲座、参加各种活动,甚至哪怕是安静地坐着,都比出门‘自找苦吃’强。”

不仅仅是五一假期,平时,王强也越来越喜欢去附近的书吧,“选择一个天气好的周末,点杯咖啡,看看书,发发呆,能消磨一天。”

实际上,王强发现,除安静的书吧外,书店和图书馆也是不错的去处,“有些书店或者图书馆,会推出极具个性的讲座或活动,“有些讲座,平时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听听。”

和王强一样,在小悦看来,在喧闹的城市,书吧(书店、图书馆)已经成了“逃离算法、寻找灵魂”的最佳场所。

小悦坦言,在短视频轰炸与算法主导的当下,书吧或者书店,都成为她的“离线空间”,“沉浸式的环境,是我对抗信息过载的’解药‘。 ”

书吧背后的新密码

“年轻人的风,终究是吹回了书店。”

林少是北京一家传统知名书店的工作人员,对于年轻人近期的一些动态,他颇为感叹。

林少见证了自己所在的书店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早些年,实体书店的生意很冷清,我们店也差点关停。”

但林少庆幸书店坚持下来了,“这两年,生意眼见地好起来了。”

在林少看来,一方面,书店业态的丰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另一方面,近两年,年轻人对精神上的追求,也确实变多了。

林少告诉《听筒Tech》,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他所在的店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了咖啡甜品消费区、手工区,我们还设置了活动场所,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

如今,一到节假日,林少所在的书店便热闹不已,“咖啡区的座位经常是满的,店里的地上都坐着来看书的人。”

林少亦透露,“今年的五一假期,我们每天都会推出不同的活动,有不少读者甚至提前预约占位。”

图:林少所在的书店来源:《听筒Tech》拍摄

除林少所在的传统书店外,还有一些连锁品牌,经过改造,已然在城市发展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比如,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连锁民营书店西西弗,旗下不仅设有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文创、七十二阅听课儿童阅读体验空间,还有推石文化等子品牌以及三大店型产品线 。

在王强看来,西西弗书店可谓“老少皆宜”,“儿童、青少年、成人阅读都有全方位的分类,且还能喝茶、喝咖啡,无论是自我休闲、办公学习,还是商务会面,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实际上,不仅仅是传统书店热闹起来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个性书吧,也开始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马丽在杭州开了多年的咖啡馆,去年,她刚刚将自己的咖啡馆进行了改造,升级成了书吧,“开始只是应老顾客的要求,陆陆续续的添置一些书,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到店里来看书,索性就改成了书吧。”

马丽承认,书吧的生意,比单纯的咖啡馆生意更好,“客源稳定,甚至还增加了卖书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这些消费者,对价格一般不太敏感。”马丽笑言,实际上,她店里的客单价并不低,“我们一杯咖啡,比外面咖啡馆的会贵几块,但进店的消费者还是不太会介意。”

王强亦表示,诸如西西弗这样的书店,咖啡卖得其实并不便宜。《听筒Tech》发现,西西弗书店的矢量咖啡,人均消费在48元左右,远高于星巴克。

林少亦透露,他所在的书店咖啡消费区,咖啡的单价高于市场,“但生意很好,来消费的读者,可能考虑综合价值,并没有显得过于诧异。”

用户似乎也不介意为此买单。王强和小悦均承认,他们在书店消费时,对价格相对“宽容”。王强甚至是西西弗书店的会员,他选择了长期充值消费。

王强对《听筒Tech》坦言,“毕竟来这里,不是仅仅来喝一杯咖啡。相比星巴克,西西弗更安静,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随时找自己喜欢的书看。”

“如按照一天的性价比来算,这里不仅可以免费阅读,实现自我提高,还能体验附加的情绪价值。咖啡即便是贵一点,也能接受。”况且,在王强看来,“如果觉得贵,可以选择不喝,反正也没人强迫你。”

书店的“三次元革命”

实际上,林少和马丽的体会背后,是过去近十几年,实体书店从“至暗时刻”走向复兴的具象体现。

诚然,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书店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公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实体图书零售额同比下降11.63%,新华书店网点从153家锐减至50家。租金、人力成本攀升与线上低价倾销的双重夹击下,传统书店模式难以为继。

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年,读书仍宛如一座灯塔,许多人依然坚持阅读的习惯,这也让书店行业依然保持不屈的生命力。

这在一些数据中得到体现。

公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实体书店渠道码洋同比下降 4.05% ,但将数据拉长至最近五年的半年数据对比,发现实体书店渠道同比下降幅度,从2020年同期的47.36%收窄至2024年同期的4.05% 。

一定程度上,这说明行业恢复韧性显著,实体书店正逐步走出困境,展现新的生命力。

实际上,在王强的体验看来,从“空间革命”、到“内容革命”再到“社群革命”,实体书店的自救已经进阶到了“三次元阶段”。

为了避免闭店,一些传统或新型书店,曾一度进行了“空间革命”。

比如,将书店从“静态陈列”打造成“动态交互”场景,并通过AR导航、沉浸式阅读舱等技术来模拟小说场景,增强读者的体验感。有数据显示,有近80%的书店引入咖啡简餐、文创零售、文化活动等非书业务。

还有部分书店,转向知识付费赛道,从“泛文化提供者”化身“知识服务商”,进行“内容革命”的尝试。

比如,在知识付费经济的浪潮中,一些书店运用新零售和复合业态的原理,让“人、货物和应用场景”在新业态书店中展开,他们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如以书为载体的声音剧、桌游、观影会、演说分享会等,追求“一间书店,点亮一个社区”。

图:西西弗北京悠唐广场店来源:《听筒Tech》拍摄

以西西弗书店北京悠唐广场店为例,图书区占据西西弗店内80%的主营空间,咖啡区占15%,其次是文创区,占比5%;其中咖啡区,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多数均为满员状态。

而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深度关系,部分书店还进行了“用户共建”,通过“社群革命”深化用户黏性。

例如,有书店推出了会员体系,还有的推出“文化股东”计划,会员参与选书、策展;还有的书店,建立不同的爱好者社群,举办线下沙龙,并衍生出独立品牌。

马丽亦承认,她店里的消费者,多半为固定客户,“我们有两个微信社群,平时会经常组织活动。”

当然,林少和马丽均承认,目前来看,不管是书店,还是书吧,都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房租成本、人员成本、运营成本,都还相对较高。”但在他们看来,“必须承认,(看书的)年轻人确实越来越多了,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

某种程度上,“书店不死,只是重生”,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在王强等消费者看来,实体书店的复兴,本质是一场“反效率化”的文化运动。实际上,“当年轻人藏进书吧,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书籍,更是一种对抗碎片化、重建精神秩序的生活方式。”

而于市场而言,书店的转型,则印证了商业世界的永恒法则:唯有将文化价值转化为消费体验,才能在算法时代找到生存坐标。

这个五一,书店也成为了景区。而“拥挤的背后”,则是一个时代,对深度与温度的集体渴求和注脚。

来源:钛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