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治疗的战场上,有一种武器近年来备受瞩目——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CB)。它能唤醒我们体内的免疫战士,去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然而,这把“利剑”并非对每个人都奏效,有人效果显著,有人却无动于衷,甚至还会遭遇副作用的困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答案可能藏在你我都有
癌症治疗的战场上,有一种武器近年来备受瞩目——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CB)。它能唤醒我们体内的免疫战士,去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然而,这把“利剑”并非对每个人都奏效,有人效果显著,有人却无动于衷,甚至还会遭遇副作用的困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答案可能藏在你我都有的地方——肠道。那些微小的细菌群落,竟然在悄悄影响着癌症治疗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隐秘的“助手”,看看它如何通过饮食调整、菌群移植等方法,助力免疫疗法,让更多患者看到希望。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就像一个热闹的生态园,里面住着无数微生物“居民”——细菌、真菌、病毒等等。这些小家伙可不是光吃饭不干活,它们在帮助消化食物的同时,还跟我们的免疫系统“聊天”,影响着身体对疾病的反应。尤其是面对癌症时,肠道菌群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ICB疗法的成败。ICB,比如抗PD-1和抗CTLA-4疗法,通过解除免疫系统的“刹车”,让T细胞全力出击肿瘤。但如果肠道菌群失衡(科学家管这叫“dysbiosis”),疗效可能会大打折扣。相反,一个多样化、健康的菌群,却能让免疫系统更给力,肿瘤控制得更好。
举个例子,科学家们发现,像Akkermansia muciniphila(黏液阿克曼氏菌)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普拉氏粪杆菌)这样的“友好居民”,跟ICB治疗的成功率关系密切。这些细菌能刺激免疫细胞,让它们更积极地攻击肿瘤。而像Clostridium hathewayi(哈氏梭菌)这样的“捣乱分子”,却可能让治疗效果变差。简单来说,肠道里的“好邻居”和“坏邻居”,决定了免疫疗法是“满血开大”还是“半路熄火”。
那么,什么是菌群失衡呢?简单讲,就是肠道里的微生物队伍乱了套。可能是因为吃了抗生素,把好菌坏菌一起“扫射”了;也可能是饮食太油腻、纤维太少,让坏菌占了上风;甚至年纪大了,肠道生态也会自然“退化”。这种失衡不仅让我们肚子不舒服,还可能削弱ICB的威力。
比如,有研究发现,如果在ICB治疗前后用抗生素,患者的生存期可能会缩短。因为抗生素把肠道里的有益菌“误伤”了,留下空地让一些“坏家伙”趁机繁殖,结果免疫系统就没那么给力了。还有人发现,吃太多加工食品、少吃蔬菜水果的人,肠道菌群多样性低,治疗效果也不如意。
为了弄清楚菌群到底有多“乱”,科学家们用上了高科技。16S rRNA测序和shotgun metagenomics就像是给肠道拍了个“全家福”,能看出哪些菌多哪些菌少。还有一些新工具,比如Gut Microbiome Health Index(GMHI)和TOPOSCORE,不仅能判断菌群健不健康,还能预测ICB会不会有效。这些技术就像侦探,把肠道里的线索一条条挖出来。
既然菌群这么重要,能不能主动调整它,让它成为治疗的“帮手”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微生物群落中心干预”(MCIs)的核心思路。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方法,让我们逐一来看。
你吃什么,肠道菌群就吃什么。研究发现,多吃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能喂养出更多有益菌。比如,50岁的王阿姨确诊了黑色素瘤,开始接受ICB治疗。医生建议她每天多吃20克纤维,比如燕麦粥、红薯和绿叶菜。几个月后,她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比预期好,肿瘤缩小了不少。为什么?因为纤维能被好菌发酵成短链脂肪酸(SCFAs),这东西能激活免疫细胞,让它们更勇猛。
反过来,少吃加工食品、甜饮料,能饿死那些“坏菌”。美国有研究发现,吃高纤维饮食的患者,接受抗PD-1治疗时,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延长。所以,调整盘子里的东西,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
益生菌是活的好菌,直接吃下去能补充队伍;益生元则是好菌的“粮食”,帮它们长得更好。比如,有研究尝试给患者补充Akkermansia muciniphila,结果发现免疫反应更强了。不过,这块还在研究中,得找准哪些菌最靠谱。
听起来有点怪,但效果很惊人。粪便微生物移植(FMT)就是把健康人的粪便(含丰富的好菌)移植到患者肠道里。35岁的小李患了肺癌,ICB治疗一开始没效果,肿瘤还在长。后来,他参加了临床试验,接受了FMT,医生从治疗成功的患者那儿取了菌群给他。神奇的是,几个月后,他的肿瘤开始缩小,免疫系统也活跃起来。
研究还发现,老鼠实验里,用响应ICB的人的粪便做FMT,肿瘤长得慢多了。这说明,FMT可能是“翻盘”的关键招数。现在,像NCT04552418这样的临床试验,正在测试这些方法能不能推广。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60岁的张大爷被确诊肾癌,医生开了ICB治疗。可一开始,他的身体没反应,肿瘤还扩散了。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肠道菌群失衡严重,Akkermansia muciniphila几乎找不到。团队决定试试饮食干预,让他每天吃高纤维食物,再加上FMT。半年后,张大爷的检查结果让人惊喜:肿瘤缩小了30%,免疫指标也明显改善。他说:“没想到,吃点粗粮、换点菌群,竟然让我多活了这么久。”
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肠道菌群不是旁观者,而是治疗的参与者。它可能默默决定着患者的命运。
尽管MCIs让人兴奋,但要真正在医院里用起来,还有几道坎要过。
首先,菌群失衡到底怎么定义?是好菌少了,还是坏菌多了?还是整个生态乱了?科学家们还没完全统一说法。其次,这些干预方法效果因人而异,怎么找到适合每个人的“配方”?再者,大规模临床试验还不够多,FMT虽然有潜力,但安全性和长期效果也得再看看。
还有个大问题:肠道菌群跟免疫系统的关系太复杂了。就像一个乐团,指挥(免疫系统)和乐手(菌群)得配合默契,可现在我们还不太懂他们的“乐谱”。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帮上忙,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找出关键规律,让治疗更精准。
肠道菌群的故事,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癌症治疗的新可能。它不再只是医生手里的药,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健康工程”。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甚至尝试FMT,我们或许能让ICB疗法帮到更多人。
想象一下,未来你去看病,医生不光开药,还给你一份“肠道健康计划”:多吃点菜、少喝点酒,再根据你的菌群情况,定制个移植方案。这样,治疗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真正做到“量身定做”。
所以,下次吃饭的时候,不妨想想:你盘子里的东西,可能不只是填饱肚子,还在悄悄帮你对抗疾病。肠道菌群,这个隐秘的助手,正等着被我们唤醒,去书写更多生命的奇迹。
参考资料:Almonte AA, Thomas S, Zitvogel L. Microbiota-centered interventions to boost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ies. J Exp Med. 2025 Jul 7;222(7):e20250378. doi: 10.1084/jem.20250378. Epub 2025 Apr 22. PMID: 40261296; PMCID: PMC12013646.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