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申报》是几代中国人阅读的资讯媒体,其内容上纪录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民俗等多方面详细资讯,在时间上穿越了晚清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至民国时期,《申报》是中国一部近现代史和百科全书。
>自从1872年4月30日出版第一期,到1949年5月27日终刊,她的生命前后长达77年。
《申报》是几代中国人阅读的资讯媒体,其内容上纪录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民俗等多方面详细资讯,在时间上穿越了晚清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至民国时期,《申报》是中国一部近现代史和百科全书。
《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报,因其广泛的影响,上海人将所有报纸都统称为“申报纸”。
《申报》的辉煌成就,是两位卓越的报人亲手铸造的,他们的名字是英国人美查和中国人史量才。
我来到汉口路309号,抬头仰望庄重而典雅的六层申报馆大楼,不由得想起了该幢大楼的建造者史量才,也想到了《申报》的创办者英国人美查。
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年方30岁的英国商人爱内斯特·美查(Ermest.Major)和哥哥腓尔特力克·美查(Fredredruck.Major),告别英国,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他们在海洋上漂泊了几十天,飘过了大风大雨,飘过了高山峻岭,飘过了许多繁荣的城市和荒僻的乡村,最后飘到了上海港口,登上了上海的土地。
他们在上海开办了美茶洋行,将中国江南的茶叶和丝绸出口至欧洲,开始做贸易进出口生意。不久,他们在苏州附近收购了立德洋行开办的金银熔炼厂,将其更名为美查制酸厂(Majors Acid Works),该厂是上海最早开办的化学工厂,主要生产硫酸,供上海银炉铸银所用。可是,美查兄弟在上海经商并不是太顺利。当时,太平天国暴乱已被清廷镇压,逃到上海避难的江浙一带有钱人纷纷回家,租界内人口减少几十万,美查兄弟的生意受到了影响,后来连年亏本。
爱内斯特·美查的主要精力花在打理美查洋行上,他还聘请了华人买办陈莘庚。眼看生意不佳,美查就思量着如何开拓新的财路。
1871年秋天,美查和买办陈庚莘在聊生意,他问陈莘庚对赚钱有什么新的想法。
“做生意的人都要看中文《上海新报》,报纸靠广告赚了不少钱。假如你能办一份和它一样的报纸,必定也能够赚钱。”买办陈庚莘建议道。
美查一听眼睛亮了,他仔细思考这个建议,觉得真是一条发财的门路。他为了解贸易行情订阅了英语报纸《北华捷报》,还订了一份中文《上海新报》。1861年《上海新报》创刊,这是上海首份中文报纸。十年来,这份报纸越来越有影响,广告收入巨大。理查以为,在租界里华人占大多数,如果再办一张中文报纸,应该也有巨大市场。美查一直喜爱文化,办报既是生意,又是文化,太诱人了!
美查果断拍板办报,并且马上开始行动。他让哥哥忙进出口生意,他则把精力全部投入办报之中。
美查邀请好朋友伍华特(C. Woodward)、普来亚(W. B. Pryce)和约翰·瓦基洛(John Wachi)喝咖啡,商议办报大事,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合股办报。
1871年5月19日,美查与三位好友商订了一份办报合约,合约规定每人出资400两银子,合计1,600两银子,这笔钱用于购买印刷机、铅字及其他设备。合约规定,美查负责报纸的全面经营,报纸无论盈余还是亏损皆分作三份,美查独占二份,其余三人合占一份。
资金问题解决了,就要考虑如何办报。
美查很喜爱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他知道上海名士王韬在香港参与编辑《中外日报》,于是派遣王韬的女婿钱昕伯前往香港考察。钱昕伯到香港找到王韬,王韬贡献了不少建议,比如,报纸不仅要有新闻还要有评论文章等。
确定报纸办给谁看很重要,这决定了报纸的内容和销售方式。美查来中国后主要住在上海,他熟悉上海,懂得中文,这为他办中文报纸提供了优越条件。他听取了多人意见,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将报纸的客户设定为在上海的华人。
美查认为,既然报纸给中国人看同,就应该聘用中国人来办报,中国人最知道中国人的喜好,中国人办报会更适合中国人的胃口。美查聘用举人蒋其章(字芷湘)担任总主笔(即总编),聘请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美查设立了“主笔房”,就是现今报社的编辑部;《上海新报》聘请“秉笔华士”翻译、整理中国文字,他们都是在幕后工作,美查聘请的主笔则是负责报纸刊登内容的决定权,并且要他们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名字。美查为了更好地和中国人合作,还雇佣了葡萄牙人毕德礼担任中英翻译。
美查采用总主笔和主笔掌管编辑业务的办报模式,在中国是一个创造,形成了清末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办报由主笔主持局面的格局;到了30年代,由总主笔主持报纸言论,总编辑统筹报纸版面,更是成为普遍的办报模式。
美查喜欢和华人主笔交流,他把西方人办报的思路和经营管理的理念,不断地传达给中国同仁;他也从中国同仁那儿深入了解了中国。中外两个脑子的思想碰撞和融合,把中外的优势和优点结合起来,使得办报的思路和做法卓有成效。
美查办事确实有眼光有能力,既有对大局的考量,更有具体运作的精心安排,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他筹备办报,聘用中国人并充分授权,是他最高明的一着。 打个比方,当你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地方,找当地人做导游,就能够迅速,安全和便捷地前往并到达目的地。
1872年4月30日,这是一个大书特书的日子,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在望平街197号的申报馆,《申报》创刊号终于问世,一个时代悄然开启了!
来源:上海故事周末茶座